1956年,中国照相馆从上海迁往北京,并在王府井开设店面。中国照相馆供图
12月22日晚,一群女孩在王府中心圣诞树前合影。
12月17日晚,王府井步行街上游客依然众多。 A16-A17页图片(除签名)/新京报记者 吴静
改革故事
王府“井”是一口自明代中期就存在的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考证,该井为甜水井。 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 它是一种稀有且稀缺的资源。 20世纪20年代,这口老井从街上消失了。 直到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时才被意外发现并加以保护。
北京东长安街旁的王府井大街被称为“金街”。
长810米、宽40米的街道两侧共有商业设施176个、文化艺术设施11个。 街区内还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3家五星级酒店。 百货大楼、东安市场、中国照相馆、首都剧院、外文书店、老舍故居等著名商业文化机构均集中于此。
这里还有32个百年老字号。 或许住在附近的老北京人也不一定能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但大多数人都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曾在这条街上的中国照相馆拍照,去盛锡福买帽子,甚至还选择了全聚德的“全鸭宴”作为国宴。
作为中国第一商业街,王府井几十年来见证了中国现代商业的兴衰,启发和带动了全国各大城市步行街的建设、发展和转型。 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重庆解放碑等一批现代化商业街在全国各地相继涌现。
如今的王府井被形容为“厚重而多元”,除了传统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时尚的新元素。 平均每小时有25万人进出这里,相当于中国一个县的人口。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但这个地方仍然充满活力。
其他商场没有的东西这里都有
12月22日晚上9点,室外气温接近-10摄氏度。 两名路人匆匆走过来,在步行街最北角低头拍照。
那个角落里有一口井,周围有不足50厘米的铁柱。 井盖上密密麻麻地印着文字,灰色的痕迹上写满了年轮。 这就是一批又一批王府井名字的由来。 游客慕名而来。
王府井的热闹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王府中心还不存在,中华照相馆还没有搬到北京,APM购物中心的所在地仍然是东安市场。
49岁的张恒彦是北京人。 在她的印象中,原来的东安市场(后更名为东风市场)是一座用铁皮搭建的大平房,地上的砖块缺角。 市场上的卖家过去都是街头小贩,“他们把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卖了。”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公交车一到王府井,一大群人就拿着布票、布鞋票等下了车,然后一大群人就上来了布、衣服、糖果和鞋子。
真正的购物中心是1955年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位于东安市场斜对面,高6层。 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百货店开业时,《大公报》称“可同时容纳1.5万名顾客,每天可接待顾客10万以上”。
百货店开业第二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提出“繁荣服务业”的号召。 中国照相馆、四联发廊、普兰德洗衣店、蓝天服装店等一批服务业企业从上海迁至北京,先后落户王府井、西单、东单三大区域。 王府井大街也因此成为一条商业街。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逛王府井就意味着购买最时尚的商品、接受最好的服务。
58岁的徐建波从1979年起就在一家中国照相馆工作。他记得,20世纪80年代,山西人经常去中国照相馆拍西式婚纱照。 当时,许多山西人因煤炭经济而致富,并流行北上结婚。 徐建波说,最多一天,他和餐厅的厨师就接待了200多对山西夫妇。
“我们博物馆里给很多歌手、影视明星拍过肖像照,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在这里拍摄过。”徐建波说。
距离中国照相馆不远的百货公司以商品种类齐全、质量上乘而闻名。 毛绸缎、中西乐器、特色工艺品……北京其他商场没有的,这里都能找到。 您只需用门票购买即可。
1982年,23岁的张福明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百货公司的海外人才服务部。 当时,这里是北京各地人们出国采购物品的地方。 1200平米的营业厅,风衣、西装、大衣、睡衣、领带、化妆品、行李箱一应俱全。 “连百货商店买不到的东西,这里都有,比如当时流行的男式三联皮鞋。”
在物资极其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公司是唯一被批准享有全国采购权的零售企业。 我们不仅可以采购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商品,甚至还可以销售国外的进口商品。
市场意识的觉醒
1984年,张福明被调到百货公司家电部,负责计算每种产品的销售价格。 当时的中国还实行计划经济。 同一产品在不同商场的成本价是一样的,零售价也是一样的,都是由北京市统一规定的。 “比如,同品牌同款式的手表在百货商场卖180元,但在西单商场只能卖180元。”
由于商业体系的限制,王府井大街上的商业机构还不了解市场和竞争是什么。
1984年,《经济日报》曾在这里实地调查:从王府井南门到灯市西门长达一公里的街道上,有130家商店,出售日用品、家用电器、服装鞋帽、和书籍。 也有一些商店不出售商品,但提供维修和其他服务。
然而,130家商店中有26家在下午5、6点太阳落山前就关门了; 其他92家较大的国有商店在晚上7点30分之前全部关门
当年3月15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右上方发表题为《点亮王府井大街》的评论文章,呼吁街上各商铺延长营业时间。
《经济日报》的评论发表半个月后,百货商店和东风市场的营业时间延长了半小时至一个小时,其他商店的灯也打开了更长的时间。
或许从那时起,市场即将松动的信号就接连发出。 1985年以后,经济建设的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我国大部分城市逐步放开部分生活必需品和商品价格,允许企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几乎与此同时,除了王府井,北京的东单、西单等竞争性商圈也开始形成。 如果你想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你必须动动你的大脑。
1984年,百货公司成为首批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之一。 此前,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归国家所有,一切利益均由国家承担。 一位在百货公司工作多年的高管表示,“经营权慢慢转移到商场,一开始百货公司只承担10%的损失,后来逐渐变成全额承担。”
为了减少劳动力等成本,百货公司推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把工厂带进店里。 在百货商场工作了28年的刘如水表示,工厂进店就是商场直接把柜台租给厂家,厂家供货后直接派人到商场销售,制造商向销售人员支付工资。
“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小企业和乡镇企业。” 上述负责人表示,销售剃须刀、手表的小企业可以在百货商场设立专柜。
但真正让各大商场意识到市场价值的是20世纪90年代大量资本的涌入,当时竞争加剧。 当时,刘如水在珠宝精品部卖手表。 他记得商场里引进了很多国产和进口手表品牌。 国内品牌有卡芬、雅楚等。 不久之后,全球最大的手表供应商亨得利也入驻百货商店。
从这里开始,“工厂进店”的商业风潮传遍北京,席卷全国。 直到现在,这仍然是大多数商场的主要运营模式之一。
从繁荣到冬天
20世纪80年代,王府井大街的主要消费群体仍然是北京人。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条跻身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的道路上随处可见外国游客的身影。 上午游览北京中轴线,下午逛王府井大街,成为很多旅游团的必备项目。
当时,张恒彦是北京103路公交车的售票员。103路从崇文区(现并入东城区)北京站出发,经过东城区王府井,向西到达海淀区动物园。
张恒彦记得,公交车从北京站出发时,不时有几个穿着制服的列车员跑过来,坐四站到王府井,然后走进百货商店。 他们会买回高压锅等其他地方很难买到的热销产品,然后乘坐103路公交车返回北京站。 “一般来说,火车在北京站停留几个小时,时间就足够了。”
不同地方的人喜欢去王府井购买不同的产品。 比如,广东人和福建人喜欢买药材,最喜欢的地方是同仁堂这个百年品牌; 男性消费者会为长辈购买手表、相机等相对昂贵的产品。
随着国家的开放和中外交往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居住在王府井。
“北京的第一次旅游业繁荣发生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后。” 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卞永健说,当时他在北京做地接员,主要接待小语种的外国团体游客。 “我们平均带团四天,忙的时候一年可以工作200天。其他地方的导游一年一般只工作150天。”
1992年4月23日,西式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在王府井开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门店,拥有700多个座位。 很多中国人在这里第一次见到红头发、红鼻子、红嘴唇的麦当劳叔叔,尝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汉堡。
然而王府井的繁华却难以保持不变。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东亚市场(原东风市场)和百货商店的不可替代性早已不复存在。 由于空间有限,新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迫使王府井一批老字号主动或被动离开。
“特别是后来出现的后海、南锣鼓巷,比王府井更有特色,年轻人更喜欢去那些地方。” 卞永健说道。
1994年,为对王府井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北京规划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北京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城市规划院”)简称“建设管理办公室”)。
北京市规划院院长冯飞飞介绍,王府井地理位置特殊,中间800多米长的道路非常适合建设“商业步行街”。 当时,商业步行街是全国的流行语,郑州、上海、海口等地相继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或综合交通规划。
“我们一群人开始拆除王府井的建筑外墙,拆除丑陋的招牌,并在步行街上添加一些雕塑。” 凤飞飞说,他们还把一些被搬走的老字号请了回来,试图恢复北京的特色。
然而,改造后的王府井“文化气息”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商业零售业比重太大,体验文化产业比重很小。” 凤飞飞说道。
2001年,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小围胡同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馆迁至北京东北部。 同年12月,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但无人关注。 多年来,外文书店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店里的装修和陈列还是和十多年前一样。 更多顾客前往其他商圈的新式书店。
2012年,王府井商会会长刘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王府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商业氛围所淹没。
但另一方面,网络购物对实体商业机构的巨大冲击,也让王府井的发展形势雪上加霜。 据中国合作时报报道,2014年,由百货重组而成的王府井集团4家门店出现亏损。 2018年10月,在重庆开业15年的王府井百货解放碑店正式关门谢客。
据联商网《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情况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百货行业关店数量为23家,2014年上半年为12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额增速首次达到个位数,达到9.9%,其中百货行业是重灾区。 四年前,他们的销售额增长率仍然是21%。
从商业街到商业区
为了度过这个寒冬,王府井商业机构开始打造特色、寻求转型。
2017年,王府井集团创立自有品牌“王府井梦工厂”,专卖店在百货大楼一层开业。 店内销售文具、纪念品、书籍、文化衫等,包括书签、笔筒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
“比如这个笔筒,就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梦工厂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老北京文化和民族风情融入到独特的产品中,希望帮助百货商场和王府井重拾昔日的辉煌。 北京特色。 “我们这里的设计师基本上都是北京人,对这些东西都很熟悉。”
王府井其他大型商场也在寻找自己的商业定位。 比如过去的东风市场和现在的北京APM购物中心,都以时尚年轻人为目标消费群体。 商场里有H&M、ZARA等平价洋品牌,服装价格基本都在千元以内。
2018年初,百货大楼旁的高端购物中心王府中环建成。 这里云集了各种国际一线品牌和奢侈品。 刚开业就吸引了大量顾客。
王府中心的定位是“注重零售与生活体验的结合,通过艺术文化活动,倡导体验式生活方式”。 在商场内开设了蛇形艺术博物馆,并定期邀请国际知名的中国设计师来展览。 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吕惠增告诉媒体,蛇形博物馆的到来是为了配合整个王府井街区的转型升级。
百货珠宝精品部刘如水表示,不同商场的不同定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说,如果这里开了一个高端商场,肯定会带来更多的人流,但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那个商场里的高端品牌。有些顾客自然会被引导到我们这里,选择中档品牌。” ”
熬过了自身发展的低谷和王府井商业街的转型升级,中国照相馆活了下来。 尽管亲眼目睹王府井大街上的友谊照相馆、北京照相馆等几家照相馆都已经倒闭或离开,但徐建波并不担心目前的客户群。
近年来,尤其是春节前后,每天都有300多个家庭早早来到这里,等待拍照。
今年9月,建管办、王府井商会、金宝街商会、北京商报等四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8年“王府井消费地图”。 地图上,“中国照相馆全家福”、工美楼的“香薰炉”、王府井百货的“梦想八件”礼盒出现在“十大伴手礼”推荐名单中。
本次榜单经过商家自荐、消费者投票和两轮专家评审,最终从王府井数万个品牌中评选出110个消费坐标。 地图上不仅推荐了中国老字号和国际一线品牌,还推荐了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的“网红”体验店,如瑞幸咖啡、熊本咖啡等。
王府井商会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入选名单可以看出,“王府井的年轻化、国际化形象将通过这张消费地图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凤飞飞理想中的王府井应该是一个“商业区”,而不仅仅是一条800米长的主商业街。 所谓街区,就是纵横交错的公共空间,包括周边的巷子和住宅区。
例如,王府井大街东侧酒店众多,北侧文化设施较多,南侧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巷子内文保单位较多。 “需要什么样的方式让游客感受到整体的联系?在王府井,他们不仅可以购物,还可以住宿,参观老舍故居,晚上还可以去看戏。” 凤飞飞说道。
个人改革经历
张恒彦,49岁,北京103路公交车售票员
1987年参加工作时,我刚满18岁,在103路有轨电车上当了27年售票员。
103路是一条旅游线路。 首末站分别是动物园站和北京站。 其中一站经过王府井商业街,这里被称为“东风市场”。 当时只有103路和104路有轨电车可以进入这里。
20世纪80年代,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是西单和王府井的东风市场。 在所有车站中,人潮最多的是东风市场站。 那里几乎什么都能买到,但是逛的人多,买的人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游客逐渐增多。 我记得1991年,一对60多岁的日本夫妇在王府井站上了我的车。 他们入住王府井北京饭店,前往北海。
我看到老太太看上去很不高兴,就给她找了个座位,问她是否不舒服。 但我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就拉着车站播音员问车上有没有懂外语的人。 居然有两个女孩懂日语,所以帮忙翻译。 后来我们得知这是因为心脏病。 我问车上谁有治疗心脏病的药,一位老太太说有。 我给了那位日本老太太两粒药和我的水,她就康复了。 一下车,日本老太太就把手上的红色手镯摘下来送给我,说中国售票员真好。 在那里你经常会遇到这样暖心的事情。
20世纪90年代末,王府井重新装修开放,其中段为步行街。 当时103路仍然可以进入步行街,但站点不再停在东安市场门口,而是停在百货大楼前的音乐喷泉处。
以前王府井的路看起来很窄,即使两辆公交车加起来宽一点,各种车辆都可以通过。改造后,路宽了很多。 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和行人进入,白天非常热闹。 后来东华门小吃街开业了,晚上人就多了。 那时候还有啤酒节,晚上10点人也很多。
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外地年轻女孩乘坐公交车到王府井上班,她们基本都是商场里的售货员。 每天早上9点30分左右,他们都会讨论前一天在103路公交车上卖了多少衣服等话题。
不过,2000年,王府井地铁站正式纳入1号线,王府井站开通后,前往王府井的交通方式更多了,乘坐103路有轨电车的人也少了。
改革词典
商业步行街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中商业活动集中的街道。 它通常位于城市的繁华中心。 主要由大量零售和服务商店组成。 它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文化。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