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焦虑:两地消费文化冲突背后

日期: 2024-11-24 08:04:19|浏览: 29|编号: 113779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香港焦虑:两地消费文化冲突背后

《全球企业家》杂志封面。

两地消费文化冲突的背后,是香港对“又一个内地城市”的身份担忧

环球企业家记者 岳淼 杨冰心

谁也没想到,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微妙情感会如此积聚并爆发。早在一年前,一部名为《蝗虫的世界》的音乐录影带以粤语流行歌曲的形式呈现了香港人的抱怨。它以黑白图片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蝗虫摧毁了一片土地。穿插其中的还有大陆游客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说话、允许孩子随地大小便等不良习惯。 “蝗虫永远不会放弃。”歌手低声唱道。 “慢慢地,香港将被这些害虫吞没。”此前一段名为《火车上香港人和大陆人》的视频也被疯传。流传的内容是香港人毫不客气地“管教”在地铁里吃饭的内地孩子。

发酵的情绪随着一则广告的发布而达到高潮——一个自称黄金论坛的团体在《苹果日报》和《双报》整版刊登了“防蝗”广告,标题为“香港”广告语是针对在香港出生的内地儿童——“你愿意让香港每18分钟花100万港元来抚养非香港儿童(即父母双方都没有)吗?”是洪孔)?去年,有4万名内地孕妇在香港生产。然后他们就可以享受香港的免费教育和医疗。这使得香港的产房不堪重负,因此香港政府不得不宣布每年将非居民出生人数限制在34,000人。

此番言论在内地引发强烈反弹。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因此骂香港人是“狗”,还有人呼吁对香港进行经济制裁——“断水、断电、断粮!看谁先赢!”这凸显了一个尴尬的事实——1997年,内地统一了香港,赋予香港高度政治自治权,但最终未能建立共同的认同感。

自15年前英国被迫放弃对香港的控制以来,来自内地的游客急剧增加。香港旅游局数据显示,去年赴港内地游客超过2700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三倍,较上年增长16.5%。

尽管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传统,但许多香港人认为内地人缺乏文雅气质和基本的公共礼仪。去年圣诞节期间,香港人、东方人文传播机构高级总监Man NH Levng在香港逗留数日。在一家周生生珠宝店里,他看到一位身材高挑的内地女士走进来,牙齿被剔掉。到了店里,她用牙签指着柜台上的珠宝,要求试戴。牙签上的肉渣掉在柜台玻璃上,店里的服务人员显得手足无措。梁乃谦在内地生活了6年,仍然无法适应不按规定排队、随地吐痰等坏习惯。 “这就像参加舞会,当你看到大家都穿裙子,而你却穿着裤子进来时,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不合适吗?”梁向环球企业家感叹道。

随着内地实力和经济实力在香港影响力的扩大,香港民众担心所谓的“香港价值”正在消失。香港非营利智库公民政策研究所(Civi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陆恭蕙认为:“当一股强大的力量逼近时,人们自然会想要维持自己作为人的身份。一种不感到不知所措的方法。”

“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很容易把事情变成问题。不仅仅是内地人在地铁站吃饭。如果贴上香港人和内地人冲突的标签,焦点就会转移到内地人、内地人和内地人的问题上。”如果政府不分开,就会产生更大的冲突。”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周宝松告诉《环球企业家》。

2011年12月底,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人”的认同升至十年来新高,而对“中国人”的认同则上升至十年来最高。跌至新低仅16.6%。从香港与内地的集中冲突中或许可以窥见这一点。

近两个月来,香港发生多起事件。一是反对内地妈妈去香港生孩子,二是意大利奢侈品制造商杜嘉班纳陷入香港人和内地人的矛盾漩涡。旗舰店禁止香港本地人拍照,但内地人可以拍照。这引发了集体抗议。

为什么会这样

你可能会将此归咎于香港人贫富失衡的弱势心态。过去,香港人瞧不起内地人,称他们为“阿陈”,即乡巴佬的意思。过去香港人担心内地人穷会把香港拖垮,现在内地“阿陈”却大量涌入香港,花钱如流水。面对挥金如土的内地豪赌客,他们更喜欢贬低自己为“香港陈”。 “就在几年前,内地游客还是乡巴佬,现在内地人却变成了富人,这让香港人深感厌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教授麦高登()解释道。

这根源于中国大陆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中国大陆拥有美国以外最多的亿万富翁。中国人在香港的奢侈品店花很多钱,就像在超市买糖果一样。这已不再是私下讨论的秘密,而是香港众所周知的常态。中国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财富与前往香港购物的次数成正比。 Chloé 前亚太区总经理 Helen 表示:“奢侈品牌预计将以每年 35% 的速度增长。内地顾客飞往香港几天,住三星级酒店以省钱,把钱花在手表、珠宝和服装等高端零售商品上。”

一百年来,香港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典范。 《经济学人》在 1977 年这样描述香港:“一个在香港开店的商人会发现税收很低,而且没有愚蠢的政府干预……一个放下架子、鼓励他竭尽全力的政府。他会赚钱,发现这里没有政治真是一件幸事。”今天仍然如此。

回归后,经济学家想象中的经济波动并没有出现。受益于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依然充满活力。周宝松认为,自2003年“自由行”以来,除了香港导游与内地游客发生一些零星冲突外,两地表面上看似和平,但潜在的隐忧依然存在。

香港人愤怒的表面原因是内地人抢夺就业、人口流动、房价、社会医疗福利等稀缺资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香港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固有困难。

香港政府也无力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 2010年香港的基尼指数为0.53。香港虽然以外资自由流动、世界一流的法制和低税收而闻名,但它也是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控制的经济体,消耗了大量底层的生存氧气。

香港普通市民未能从经济繁荣中受益。香港有两副面孔:一张是窗外可见的繁华都市,路易威登专卖店比巴黎还多,到处都是豪宅,房地产交易蓬勃发展,屡破纪录;另一面是穷人的笼屋世界,有些人被迫进入空间与棺材差不多大小的“笼屋”阶层。通常,该班级的个人面积只有1.4平方米左右,只能容纳一个人。空气污染,蟑螂、老鼠猖獗。每个架子重叠的房间都挤满了20多名居民,房东向他们收取高达200美元的月租——没有人愿意住在这里,但他们别无选择。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香港居民的贫困率为18.1%,即有126万香港人处于低收入群体,为历史最高数字。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行政长官方文生认为,贫困问题持续恶化表明经济改善并不能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香港房价飞涨和贫富差距叠加的结果。第一太平戴维斯2011年的数据显示,香港最贵的房产售价每平方米超过72万元人民币。即使不在黄金地段,其价格也比伦敦、纽约、莫斯科等地高出40%左右。为什么香港如此受欢迎?原因是他们毗邻大陆,语言相同。更重要的是,升值的人民币在香港表现强劲——尽管香港处于统治之下,但港元在过去29年里一直与美元挂钩,固定在1美元兑换7.8港元左右。中国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措施,包括限制购买多套住房和提高购房利率,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海外。

“国内管控越严格,资金外逃就越多。”香港理工大学房地产教授徐志文表示,“资金需要一个出路。中国内地人坚信投资房地产是最好的保值方式。”香港是首选。 2010年,当中国政府打击房地产泡沫时,香港的房地产价格比2009年初飙升了50%。仅在2010年上半年,内地买家就购买了已售豪宅的三分之一,而同期仅六个月前 20%。

投机推高了普通住房的租金,2010年也上涨了20%左右。香港公屋一票难求,每年约有30万人排队。平均等待时间为三年,人们在笼子里等待长达10年的情况并不少见。

从这些穷人的角度来看,香港政府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想提供援助。香港中下阶层人士指出,内地与香港的融合是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源。两地经济全面融合意味着流动性增加,这也导致房地产和消费品价格上涨。 2011年上半年,香港物价指数上涨7.9%,创16年来最快增幅。与此同时,普通香港人的工资并没有太大变化。梁乃谦发现,两年内同店奶茶价格每杯上涨了12元。

食者

更糟糕的是,“双特征”婴儿的数量急剧增加。后者也被视为香港当地人福利的吞噬者和终结者。这也是两地关系中最典型的困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01年,“双非”婴儿出生人数仅为620名,占同年香港新生儿48,219名的1.2%; 2010年,香港88,323名新生儿中,出生的“双非”婴儿有32,653名,约占当年香港新生儿总数的37%。近十年来,每年出生的“双非”婴儿数量猛增50倍。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香港的生育率一直很低。由于学生缺乏,香港政府这几年不断“杀校”(关闭学校)。 “双非人口”急剧增加源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2001年7月20日就首例在港出生的内地儿童是否有香港居留权案件作出的判决。案件裁定,父母均为内地人,但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庄丰源拥有香港永久居留身份。此后,赴港生子并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已成为一种趋势。支持者认为,“双费”婴儿有利于缓解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直接为香港带来数十亿港元的婴儿商机。

一胎政策是内地妈妈涌入香港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香港优良的医疗条件。香港一直是世界顶尖医生理想的职业选择。早在香港经济繁荣奠基人香港财政司司长郭伯伟(1961年至1971年)任内,香港一半以上的医生曾在海外接受过培训。此外,香港尊重自由贸易和严格的安全监管,使香港的食品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安​​全地方之一。香港永久居留身份还意味着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以及100多个国家的免签证待遇。

内地妈妈集体赴港产子,催生了中介公司提供床位预订、酒店客房服务等全方位服务的特殊经济。这是内地经济蓬勃发展的另一个缩影。以前去香港产的人只限于广东省附近,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 “想去香港生孩子的女性通常受过良好教育,所以她们也很富有,”香港妇产科医生于凯曼说。于的医院位于香港新界。每年有超过5500名新生儿出生,其中一半以上的父母来自中国大陆。

2007年,香港政​​府被迫推出“产科服务中央预约制度”后,公立医院向内地产妇收取的预约费用为39,000港元,未预约的费用为48,000港元。 2011年10月,香港还宣布暂停内地产妇在香港公立医院产房预约。不过,这条规定并不适用于私立医院,因为私立医院的住院费用通常高达8万港元。此外,“双费”婴儿也刺激私立医院产妇费用以每年20%的速度上涨。

对于私立医院来说,这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香港也是如此。按2010年3.3万名“双特征”婴儿计算,仅香港就直接受益达数十亿港元。除了住院费用外,每次产前检查的交通费用以及产前产后的房租都令人咋舌。

中国大陆生育直接导致医院产房人满为患。香港90%的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导致公共开支惊人。本已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却被不少“双非”儿童免费使用,引发不少香港民众不满。香港政府虽有意禁止,却无能为力——“双非”婴儿完全在法律范围内。 《香港基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在香港出生的婴儿,无论父母的移民身份如何,都将自动获得永久居留权和12年免费教育”。重新修改或解释宪法,无异于不尊重法治精神。改变程序也不容易。如果符合《基本法》,用行政手段强行破案,很容易引起公众不满。

另一个直接影响是就业。自2004年起,香港大学开始扩大内地生源。内地学生占招生名额的7%至10%。每年约有15,000人前往香港求学。这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三年来的招生总数。内地学生熟悉两地文化,在香港整体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海归则占据高级管理职位,本地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很少。

时代的忧虑

反对者认为,“自由行”带动的内地游客涌入,也让香港的资源容量超出了极限。香港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超过3万居民。目前的情况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访港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接近4200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16.4%。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超过2810万人次,占占游客总数的67%。

内地游客在香港催生了消费经济的同时,也因不良行为而声名狼藉。越来越多的珠宝店和著名时装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迫使香港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的消费天堂。以尖沙咀、铜锣湾、旺角为代表的香港黄金地段商铺平均年租金高达每平方英尺1700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曼哈顿。

随着消费经济的失常,很多承载香港人生活方式的行业都被边缘化。以书店为例。过去,由于租金高昂,香港书店通常不设在一楼,而大多是“二楼书店”。现在,书店已经付不起二楼的租金,越搬越高。在旺角,你甚至可以看到书店搬到了十楼。内地游客带动的消费经济也侵犯了香港本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香港人担心自己的文化和权利可能会在大陆的影响下逐渐丧失。香港《明报》也支持这一点。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抵制自由流动。只有16%的香港人表示从免费旅游政策中受益,73%的人没有受益。

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香港人把香港视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希望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回归后,年轻一代不再把香港视为殖民地,而是认为自己是香港的主人。独立的司法体系、高效的政府机构、相对开放的经济体系是香港最大的优势。但不幸的是,在这一领域,“内地模式”正在侵蚀香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人反对高铁建设,因为他们希望保留自己的主体性。 2009年12月18日,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广深港高铁项目拨款。香港民众反对,这个全长26公里、预算669亿港元的大型工程被迫失败。

“香港人潜意识里反对高铁,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也是为了重塑香港的价值,避免大陆化的趋势。最近很多冲突的原因都是相似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林佩莉向《环球企业首页》表示。在林氏看来,香港本土民众在保护香港独立身份、重塑香港社会的道路上面临着一场双面战。公众的反对者担心回归后香港经济会以“可怕的速度”内地化,香港人梁乃谦也觉得香港“更加拥挤”。香港的街道上,一句句普通话都说着,让他感觉自己就像在北京一样。

尽管香港的法治和自由依然独立,但由于对内地经济的病态依赖,其独特的文化和经济地位也“岌岌可危”。 2006年以来,保护香港婚纱街、天星码头、皇后码头、凤园等历史建筑的社会运动相继兴起。媒体将其定义为“保护运动”,一种集体记忆的情感行动。这些事件都凸显了在香港不可逆转的内地化趋势下,香港人的身份模糊和对“又一个内地城市”的焦虑。林佩莉告诉《环球企业家》。林郑月娥认为,香港政府积极推动“与内地全面融合”、“避免边缘化”的背后,香港人的独立情绪尚未消除。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