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攀比”逐渐兴起,比炫富还恶心,有些家长还蒙在鼓里!
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父母都想尽办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在这样的宠爱下长大的孩子,从物质角度看基本上处于一种“各得其所”的状态。
从玩具、文具到名牌服装、手机、名牌手表,家长秉持着“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一定要有”、“再苦,我也承受不了”的理念,并想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确实,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建立了自信心,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感到自卑。
但长远来看,也会扩大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目前,校园里逐渐出现了一种比炫富更令人厌恶的新型攀比行为,而很多家长还被蒙在鼓里,尚未察觉。
1.“新型比较”在校园中逐渐兴起
几年前,国内奢侈品市场极其繁荣的时候,校园竞争主要围绕“名牌”展开。
名牌包包、名牌手表、名牌衣服……各种标志和标签都无法避免衣食住行的成本。他们通过外在的服装和珠宝,以及在家中的豪车和品牌来展示自己的“地位”。他们在炫耀财富的同时,也在本应纯洁美好的校园生活中出现了“三、六、九”的等级行为。
这种青少年通过炫富行为进行校园攀比的不良风气,逐渐将校园环境变成了“小社会”,无形中增加了因贫富差距而引发的校园霸凌和霸凌现象。凌现象。
对于这种明显的攀比、炫富行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其危害性,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介入进行指导和干预。但现在校园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比较方式。与明显的炫富行为相比,更难以察觉,但仍会在校园或课堂上滋生攀比,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
如今,中国大部分中小学对学生的衣着、化妆、发型都有规定。他们要求在校园内必须穿校服。学生不得染发或佩戴过多的首饰。统一的着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里的攀比倾向。的繁荣。对于正处于爱美年龄的青少年来说,由于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搭配衣服,所以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鞋子。
市场上流行的“炒鞋热潮”也蔓延到了校园。很多学生热衷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购买名牌鞋和“绝版鞋”,以此为荣。
他们甚至学习了“炒鞋”市场中“买鞋不穿展示”的行为,通过炫耀或展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们暂且不讨论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否承受“鞋热潮”带来的品牌溢价。
这种只考虑虚荣、面子而不考虑实用性的行为,对于青少年养成扎实稳定的性格没有任何好处。除了比鞋,校园里还有很多同学比明星、比人物、比盲盒、比游戏排行榜、比海外旅游等等。青少年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追求某些娱乐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当娱乐行为变成比较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购买大量衍生产品追星。买的越多,对偶像的“忠诚度”就越高;为了获得更高的游戏排名,你不断充值购买游戏装备和游戏插件。当你的排名更高时,你就会排在你的朋友前面。就是“越有面子”;在网上竞拍、购买以获得更稀缺的人物人物等等,这些行为都具有很强的攀比感,很容易滋养青少年的虚荣心。脚踏实地应该是做人的基本态度。现在社会和网络空间盛行的浮躁情绪不应该影响到校园。比名牌好、经济条件好、潮流时尚、比房子和地段好、比父母的“办公室”大、比成绩好、比别人多才多艺,你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通过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2、青少年之间的攀比心理不可取,带来身心伤害。
山外有山,人外还有人。比较与比较是永无休止的,比较总是伴随着自卑。
总是“争长高”的想法会让青少年陷入无止尽的追求,从而失去享受生活和幸福的乐趣,身心也会陷入压力和痛苦。青少年校园内的攀比行为对青少年的个体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甚至对家庭经济负担、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从青少年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校园过度的攀比环境会损害部分个体的自尊。
青少年正处于自尊、自立能力最强的心理发展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自我认知和认同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重要。在比较的环境中,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优秀或者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而质疑自己的价值。
经济比较、物质比较,会让一些人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背景和条件差,有“低人一等”的想法。
这些情绪的出现,会增加青少年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变得内向、沉默、谨慎,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这种校园内的攀比行为和环境,也会影响校园内或班级内的社交关系。
众所周知,群体关系对于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青少年需要建立一定的校园关系,以达到获得群体归属感的目的。
攀比行为的存在会影响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靠情感建立和维系的友谊和校园友情,变成了以经济、物质、比较、排名等标准形成的小团体,对青少年正确的情感认识、社会交往、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攀比心理和行为而引发的校园欺凌现象也时有发生。
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攀比行为看似虚荣,但长远来看,会扭曲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愿意比较的学生会形成一种在物质和经济上看待他人或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模式。
他人的判断或理解是建立在所比较的事物的基础上的。无法学会充分理解个体和片面评价他人,从而缺乏真善美的观念。
与他人比较的学生可能会在这种比较环境中产生自卑感。当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受到他人言语打压时,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就会动摇。
于是,他们陷入了质疑、贬低自己、质疑家人、贬低家人的境地。他们也可能因为比较的压力而厌倦学习。对于家庭来说,校园里的这种攀比风潮无疑会让经济条件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孩子回家后,会哭闹,想要别人拥有的东西。如果孩子答应了他的要求,以后因攀比欲望而造成的经济支出只会增加。
如果不同意,可能会面临亲子之间的矛盾、争吵,影响家庭关系。比较心理对校园学生有很多不良影响。
它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还会影响青少年与父母、家庭的关系。
在攀比环境中成长的个体特别容易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产生嫉妒、仇恨等消极心理状态,不利于社会人际交往的和谐。 3、过度比较需要及时引导。青少年正处于价值歧视的年龄,周围的环境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细心观察,多关注、了解孩子,及时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尤其对于父母来说,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孩子生活的物质保障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决不能忽视,追求经济的提高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对于父母来说,如果发现孩子有攀比心理,不要责怪他们。先和孩子谈谈,了解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
如果学校环境出现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进行双向指导。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品质,就应该以身作则,调整自己的攀比和面子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引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自尊,通过身边的一些实际案例,逐步改变孩子的心态,帮助孩子认识到内心的充实、个体的自我自信,幸福的生活,才是他们应该有的样子。在追求中,你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满足你的需要即可。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班级意识出发进行引导。虽然班级中部分学生或小团体可能存在过度攀比和压力的心态,但在引导和调整的过程中,教育活动需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
例如,通过演讲比赛、情景故事表演、引导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心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努力和成长。
每一次都是自己能力的一次提升和飞跃。对于班里的其他人来说,可以通过追赶、竞争来进一步提高自己,但不要太计较得失。追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为了“受制于人”,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校园攀比之风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会制约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及时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