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消费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免税政策引导消费回流

日期: 2024-12-17 04:02:10|浏览: 88|编号: 115841

中国奢侈品消费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免税政策引导消费回流

在海外免税店叫苦不迭的同时,国内免税店却一枝独秀。根据全球免税领导者Dufry的公告,今年上半年Dufry的营收为15.87亿瑞士法郎,同比下降62%。 7-8月成交量下降75%-85%。

另一方面,国内免税市场保持健康发展。由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免税政策的放宽,国内免税销售大幅增长。自7月海南离岛免税新政策实施至10月31日,海口海关累计监管离岛免税销售120.1亿元,同比增长3倍多。

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刘乐文认为,免税产业是引导消费回归最直接的手段。 2019年,中国出口额2.50万亿美元,进口额2.08万亿美元,贸易顺差4210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差额占GDP的2.97%,服务贸易差额占GDP的-1.82%。中国长期处于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的状态。免税行业的产品定位消费升级,但其目标客群精准定位为入境、出境人群,成为引导消费回流最直接的手段。

免税业务放开引导消费回流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奢侈品消费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消费流出中占比很大。据耀科研究院统计,2019年中国人全球奢侈品销售额为1527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近70%是在海外消费。消费回流空间巨大,免税渠道成为吸引境外消费的重要途径。有效渠道。

“人们倾向于海外消费,主要是因为价格实惠。”程程是一名全职采购员。她对比了国内外美妆产品和奢侈品的价格后表示,“国内专柜的价格至少高出10%-20%。高达30%-40%。如果赶上国外折扣,加上退税可能会节省20%左右。 “诚诚购买的产品90%是从韩国免税店购买的,因为折扣更大,而且海南免税店的价格与国内专柜的价格差距相对不明显。

今年以来,为支持免税经济发展,多地政府陆续发文。 3月以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扩大消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免税体系,上海、广东、湖北等省市均已发文。支持免税经济发展。 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 《方案》明确调整离岛免税政策,将离岛免税购物限额放宽至每人每年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这成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九年多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7月海南实施新离岛免税政策至10月31日”其中,海口海关累计监管离岛免税销售120.1亿元,同比增长3倍多。

傅一夫认为,除了离岛免税店,市区免税店也应该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 “与机场免税店相比,城市免税店的优势在于更贴近城市居民,节省时间和空间成本。城市的租金也较低,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展示面积,增强购物体验。”

目前,北京等城市正在积极布局市内免税店。今年6月,王府井集团获得免税经营资格,成为国内第八家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傅一夫表示,免税业务的进一步放开,将是未来引导消费回流的一大利好。 “民营经济是整个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民营经济参与免税业务将有利于免税业务的市场化。”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免税店数量仍然不足。截至2019年12月,韩国共有57家免税店在营业,其中市区免税店22家,占比近40%。 “中国免税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旦发展起来,必将对海外消费回流产生积极影响。”傅一夫说道。

消费“转移”比消费挖掘更重要

11月,欧美国家面临疫情第二次冲击。法国、德国、美国相继出台全部或部分封城令和紧急限制措施,这意味着出入境旅游将持续低迷一段时间。

在此背景下,傅一夫认为,将消费“转移”回国内,比一味“挖掘”国内消费更容易。消费回流不仅可以壮大国内消费市场,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可以为国内大型企业提供支撑。为循环注入新动力。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从供给侧来看,中国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相对较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富人更愿意在海外消费。”

因此,如何将消费“转移”国内成为焦点。根据她代购的经验,橙橙表示,“很多款式国内都没有,消费者只能出国或者通过代理商购买。希望国内品牌能够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品质。如果质量能保证,大家就不用涌向国外市场了。”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平告诉《财经》记者,鼓励消费回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支撑工作。

一是通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功能和价值回报,从而实现消费层面对国外品牌的替代。目前成功机型包括手机、家电、扫地机器人等,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的崛起,成功取代了国外品牌的主导地位。

其次,消费者观念必须转变。刚富起来的消费者往往是非理性的,希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购买优质的产品。当消费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炫耀的心态就会明显减弱,更多的会回归到对产品本质功能设计的诉求。这样一来,很多国产品牌将逐渐取代国外品牌,成为消费者的日常选择。

消除消费“后顾之忧”

虽然消费稳步复苏,但傅一夫表示,在整个复苏过程中,消费端的复苏进度始终慢于生产。这种趋势近年来一直存在,而疫情又因多种原因发挥了放大作用。一是中低收入群体过多;二是房价、租金快速增长加剧了居民负债率。今年三季度,中国居民杠杆率达到61.4%,12年来,杠杆率从17.9%飙升至43.5%。 ,挤压居民日常消费。

消费问题如何解决?傅一夫认为,从需求端看,首先要做好收入分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关系大多数人利益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等领域。从供给侧看,要不断丰富和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激发居民消费意愿。此外,还要通过稳定就业、支持中小企业等方式保障居民稳定收入。从整个消费环境来看,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让消费者合理顺利地维权。

赵平建议,首先要确保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近10年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基本持平,保持在8%-9%左右,成为消费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消费能力增强,消费规模才会扩大。基于此,有必要加快收入分配和制度改革,使国民收入更多向消费者倾斜,包括改革税制、稳定就业政策等以保障收入。

二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弥补渠道短板。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喜欢的商品买不到、价格昂贵且耗时。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畅通国内供货渠道,让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

三是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中国人的储蓄率比较高,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养老金和孩子的教育无法保障,导致预防心态严重。因此,他们通过主动储蓄行为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为消费者提供无忧的生活环境,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放心、大胆地消费,不用担心因为生病、孩子上学或养老而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消费不能替代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提出和鼓励免税消费等措施的实施,消费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可以取代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国内消费市场将成为战略基地,消费对于国家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将发挥重要作用。就消费本身而言消费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赵平表示,但外需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国内循环开放,要积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赵平认为,欧美疫情二次爆发,导致主要经济体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中国进口下行压力较大,出口受到结构性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国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找到了新的出口增长点,比如医疗防疫物资、居民消费等,外贸逆势增长。”赵平说。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9.0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

赵平认为,中国稳外贸政策已经落实到位,取得了成效。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回暖,复工复产有序不间断,国内供应能力和供应链正在加速恢复。在全球供应链转移的前提下,由于国内供应链已基本恢复,接单能力较强,中国承接了主要出口国的服装、纺织品、口罩订单。

“不能因为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就放弃外需市场。国际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但需求依然存在。”赵平认为,中国外贸企业有机会填补世界市场的供应缺口,需要跟踪国际市场动态。抓住新的增长点,不断开拓订单来源。 “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疫情可能导致部分地区需求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传递。但一旦复工复产,就会产生订单需求。”规模化,对我们的管理能力和产能扩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随时满足来自国际市场的突发订单。”

她还表示,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已恢复甚至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外贸企业身处巨大的内需市场。他们必须随时研究国内市场需求的最新变化,销售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内销,同时整合国内两个国际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新的市场机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程程为化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