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元和9元可供选择,年轻人在虹桥二手店购物
对于初来上海的人来说,虹桥火车站不亚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曲折迂回,让来者摸不着头脑。
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就是,你以为自己在地面,没想到你坐电梯上了两层楼,你还是在地面。堪称“上海最大的密室逃脱店”。
虹桥每天都有人迷路。 (图/小红书)
即使对于常年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这里也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
以前,除非乘坐高铁,否则很少有人会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城市副中心”购物、娱乐。毕竟,作为传说中的互联网“消费之都”,上海这座神奇的城市里有无数好玩、有趣的地方值得一去。
不过,随着近期两家以“二手交易”为核心卖点的店铺开业,这里似乎成为了上海以外的人体验“精致贫困”的第一站。
第一个开业的是占地3000平方米的二手奢侈品店“Only Two”透明仓库。无论是重奢Hermès,还是轻奢Coach、MK,都堂而皇之地陈列在货架上,就像百货超市一样。透过窗户往外看,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不禁感叹,“上海的奢侈品市场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
“唯一的两个”透明仓库位于购物中心和虹桥交通枢纽之间。 (图/ZZER仅两张)
今年以来,这里的二手交易气氛进一步加剧。 5月,以二手书交易闻名的“多竹雨”回收店永久落户于此。
这家位于虹桥商圈的多兆宇流通店主要销售二手服装,包括工薪阶层喜爱的快时尚和小众设计师品牌,也有更适合中产阶级消费的品牌,如Ralph。然而,在这家二手服装店里,这些品牌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缩小。
我的一个有孩子的好朋友毛毛在这里收到了她回国后的第一个惊喜——“原来700到800元的瑜伽裤,我只花了200块钱”,而且标签还没有去掉。除了淘便宜货的快乐之外,比起直接买新的,我找到了唯一一条完全合身的裤子,甚至有一种完美合身的成就感。
这种“薅羊毛”的快乐被传承下去。第二天的工作日晚上,她带我来到了这里,希望在这个二手货收藏地,她能再次感受到即使是打工者也能享受到的丝滑的“支付自由”。
时尚实惠的奢侈品,大品牌的限量版,这里有一种“清仓甩卖”的风格。 (图/阿路 摄)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对“二手服装店”的了解仅限于多年前看过的美剧。以前,在我粗浅的理解中,这种二手收藏店是贫穷白人的专属。他们还没有真正穷到“破产”的程度。普通工人很难突破这层“穿二手衣”的心态。防线。
“在二手店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哭。” (图/美剧《破碎姐妹》)
在鱼龙混杂的二手货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确实很费时间。但对于往返该地区的旅行者,或者像我们这样做好事的人来说,“消磨时间”正是我们的目的。
在二手奢侈品的海洋中短暂徘徊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一家更符合我们“身价”的二手服装店。毕竟对于上班族来说,衣服的使用频率比奢侈品包包还要高。
进入《多抓鱼》后,我就像美剧中描述的“可怜的白人”一样,穿梭于各个货架和柜台寻找宝藏,甚至准备为了一件衣服而大打出手。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场景恐怕永远只存在于电视上。店里的顾客彼此之间没有太多交流,只是埋头于扫描二维码查看价格。想象中的抓马场景并没有出现。
大多数顾客都在安静地购物。 (图/多茶鱼官方公众号)
这就是它们与大多数品牌商店不同的地方。这两家二手收藏店均采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方便顾客获取产品价格、成色、材质和面料等信息。价格比新品低40%、30%甚至更低。那种兴奋程度堪比打开盲盒。 。
二手折扣力度很大,瞬间秒杀门店。 (图/多找鱼APP截图)
说起来,这也是一个“i-”的设计。一路上不会有导购跟你喋喋不休。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持批评态度。毕竟,这意味着购物时必须将手机放在手中,并且必须下载相应的App。
至于选择产品的过程,大体相同。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默默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不过,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点是,货架上,以衬衫、西装为代表的职业装以及色彩夸张的“亚比”服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或许意味着,在日常消费中,这两类服装被诟病的比例更高——前者被诟病可能代表着正统职业装的没落;而后者被诟病的比例则更高。而后者则被闲置出售,这大概意味着人有一天会长大。
毕竟,放在这里的产品都是以折扣价回收的。至少,这意味着它对于原主人来说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在挑选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让奶奶皱眉的难看的衣服,或者是设计和款式已经被时代抛弃了,或者是见证了一些不堪的审美和青春岁月。
试穿之后才发现,有些衣服真的很难形容。 (图/毛毛摄)
在多兆宇店深处的“SAVE BAG”里,我们也体验到了这次体验真正的“疯狂时刻”。只要花9.9元购买帆布包一个,就可以进入指定区域。 “随你挑”,包里能装的衣服都拿走。这种占领全场的清爽感可以说是上海独有的。
只需九十九元就能买下整个地方。 (图/阿路 摄)
抱着“既不能吃亏,又不能上当”的心态,我们开始了这场比赛,成功激发了彼此的竞争力。对于刚从中国回来的朋友毛毛来说,能够徒手把23公斤重的行李箱塞满衣服(不超重)是她的拿手好戏。
我们把每一件感兴趣的衣服(当然只有夏天的衣服)折叠成手帕大小的尺寸塞进帆布包里,最终用六件衣服完成了挑战。而在这次经历中,我也找到了“谁在买二手衣服?”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然,还有谁,就是那些贫困的海外华人。
九十九美元可以买六件衣服,还有一辆自行车。 (图/毛毛摄)
在上海逗留的接下来两天里,毛毛先后3次来到这家“回收店”。除了这条瑜伽裤和在“馅料区”购买的三件夏装外,她还买了一些款式比较厚重的冬装,均价两三百元,可以说是很棒了物有所值。
对她来说,这次购买纯粹是必需品。毕竟,与意大利的物价相比,“上海元”的影响力似乎要小一些——为了支持这个观点,这位和我住在一起的朋友还给我带来了一卷她在当地超市买的卫生纸。六卷,售价12欧元,手感薄如蝉翼。
毛毛告诉我,在欧洲,这种二手市场很常见。有些衣服甚至可以按磅称重。摊位上的小贩对这些老东西都很熟悉。逛二手店是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当地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中国,质量好、价格低、货源充足、体验好的线下二手店并不多。 “还有更多的古着店,感觉像是在意大利买货,然后在中国卖。” ,而且价格也不低。”
城里常见的古着店。 (图/IC照片)
多卓鱼创始人猫主在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中提到,“回收店”的想法确实来自海外大型店(低价回收店)。这些商店从人们那里收集广泛使用的二手衣服,对其进行筛选、清洗,然后出售。
与传统古着店不同的是,该店注重高品质、低价格。 “顾客从老人到青少年,各种肤色。只要你有时间,眼光独到,就能找到一篮子便宜、有趣、环保的产品。” 。
2016年,毛竹创业初期,曾想过在上海开一家线下二手服装店。但在“考察了当时上海用户的二手接受程度以及回收衣物的质量”后,她认为人们对二手产品的接受程度还不够高,所以这个计划被搁置了。
八年后,该计划面临重启的可能。随着“替代消费”风潮愈演愈烈,人们对二手交易和循环经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务实的消费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即使在上海这样的“中产阶级城市”也是如此。
近年来,阿尔迪和Apple 在上海走红。看来,就连最讲究“口音”的上海精致白领,也在想尽办法寻找更划算的消费方式。在品牌和质量与价格之间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这种类型的二手收藏店似乎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算是一种荣誉成就——“恭喜你们今天对抗消费主义成功了。”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自发分享了自己的“爆款记录”。 (图/小红书)
要知道,在电商平台极其发达的今天,“出去买衣服”和“出去买二手衣服”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线下门店对于二手交易的赋能更加强大。它们的存在也给了我们这些不再习惯去实体店购物的“懒人”出门的理由。
正如后来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二手衣服需要‘眼见为实’的体验,只有让更多的顾客真正接触到完好、无异味的二手衣服,衣服才能真正得到循环利用。” ”起来”。
“我还活着,地球也还活着。” (图/多巢鱼官方公众号)
由于业绩突出,去年底试营业后,“自行车店”正式落户虹桥,作为长期店。多兆宇市场部的Jada告诉我,在她看来,搬进来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位置合适,另一方面是位置合适。”那里的空间比较大,可以作为仓库店面;同时(我们认为)周边的居民,应该是我们的潜在用户。”
归根结底,二手经济为何聚集在虹桥商务区?作为 Jada 所说的“潜在用户”,我做了一些猜测。首先,与生活在城市里的真正的中产阶级和老富人们相比,生活在上海郊区的人们可能更理解精打细算的生活原则。
此外,便捷的轨道交通将这里与“上海以外”的消费者连接起来,让他们领略到这里二手经济带来的奇观,产生“还能这样买吗”的感叹。
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游戏,虹桥火车站的“二手”基因进一步强化。
除了多找鱼、知儿两家大型仓储店外,还有不少以二手交易、循环经济为主题的艺术品市场,更多创新的新玩法正在逐渐诞生。比如,被乘客不小心损坏的行李箱可以改造成猫屋二次利用,或者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
一个旧手提箱被改造成猫窝。 (图/阿路 摄)
“二手经济”的奇迹似乎并非源于规划,而恰恰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恰巧在这里落地并不断生长。
作者阿路
编辑
校对遭遇
排版陈琳琳
标题图片《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