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 拿货卖 20000,买假奢侈品太可怜了 |新京报 快速评论
▲由于生产假冒奢侈品的利润丰厚,造假技术也越来越“老练”,以至于造假者越来越无所畏惧。图/新京报视频号截图
这
消费者通过海外代理购买的奢侈品,其实是来自广州的“A商品”。据央视财报显示,代购从商家手中的一个袋子里拿出3000元,可以卖到2万元。这些商家声称假冒商品是工厂购买正品后生产的,专柜“专柜姐妹”分不清真假。
奢侈品之所以昂贵,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设计、高端的材料,还因为它的品牌高端成分。这些明目张胆的假冒奢侈品卖家不仅侵犯了奢侈品的知识产权和商标权,也损害了奢侈品的品牌形象。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消费者花大价钱买假货,无疑成为了“大错特错者”。
从假冒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假冒商品的包装、物流,假冒奢侈品的黑色产业链形成了“一站式”闭环。商家甚至推出了“异地在线快递”服务,将货物运往海外的地方伪装成海外。这个产业链中涉及的不道德经营者分工合作,最终侵蚀了普通消费者和原创品牌的权益。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虽然奢侈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日常必需品,也不是充满科技气息的“硬核科技”,但奢侈品消费的趋势及其背后文化的形成也代表着创新的成果,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勾勒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通过海外代购等渠道购买奢侈品,一方面是为了以相对实惠的价格购买国际大牌产品,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选择。代购提供个性化服务,离不开口碑的支持,“黑代购”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伤害了代购行业的根基。
如果任由奢侈品横行,也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阻碍创新环境的建设。更有甚者,奢侈品大多属于国际品牌,假冒奢侈品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这也损害了中国高层对外开放的形象,不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切断假冒奢侈品的黑色产业链,需要多管齐下,逐项突破。要严查处销售假冒商品的经营者,让他们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根据《刑法》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将产品掺杂、掺假为真、伪劣、伪劣产品,可能构成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罪。
为了逃避监管和法律制裁,假冒卖家采取了各种手段。例如,向代购承认他们卖的是假货,但引导他们到街边的包装店购买衣盒、礼品袋、发票等。但是,即使以“高仿”的名义销售,仍然侵犯了知识产权,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有必要跟踪藤蔓并检查这些假冒商品的上游制造商。由于假冒奢侈品的生产利润丰厚,造假技术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造假者越来越无所畏惧。只有从源头上根除假冒厂家,依法严惩,形成不敢制造、不敢销售假冒商品的市场氛围,才能有效防止假冒商品流入市场。
此外,对于那些依赖黑色产业链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机构和个人,不能轻易放过。例如,那些制造假包装、假标签、假票证的厂家,虽然不直接制造假冒产品,但配合造假可能构成共同犯罪,逃脱不法的制裁。
再如,《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寄件人提供的地址与快件实际地址不一致的,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在快递运单上如实记载。
不过,过去的报道显示,快递行业物流欺诈和“远程在线”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谓是快递行业的顽疾。这就要求快递公司加大内部监管力度,确保物流信息的真实有效。
总而言之,要克服假冒奢侈品行业的乱象,需要司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邮政部门等部门共同努力,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行动,以维护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只要假货被造假出售,总会有痕迹和证据,而且无论犯罪多么隐秘,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作者:Wang Zhong's(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