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 李晓宇:译明仿宋风雅——再现明末幽园图书与艺术品

日期: 2024-03-29 16:07:39|浏览: 19|编号: 84598

友情提醒:凡是涉及到交易情况,请自行判断真伪,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作者说| 李晓宇:译明仿宋风雅——再现明末幽园图书与艺术品

旅行》系列讲座

传明宋雅:再现明末隐士园林图书艺术

主持人

李晓宇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主持人

董洁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

时间

2024年3月26日(星期二)18:30

地方

南山校区1C505

主持人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讲座介绍

在明末的消费社会中,士大夫阶层面对商人和百姓的模仿压力,往往通过塑造自己的消费品味来区分雅俗。 不过,“发明兴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所有物当成资源,把消费转化为创造。 苏州寒山别墅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幽静园林。 别墅的两代主人基于他们所拥有的审美奢侈品(名家书法石碑、珍稀宋本、皇家本草书籍)提供了多种服务。 目的,创作新书。 这些“再造书籍”不仅向世人彰显了古籍“拥有者”的文化地位,也彰显了其作为“创造者”的艺术品味。 寒山大师的制书实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创造”——不一定是“无中生有”,也可以是“推陈出新”。

演讲者简介

李晓宇毕业于复旦大学、剑桥大学,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忠教授学习艺术史并获博士学位。 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李晓宇的学术工作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研究、传播和传承”。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精学”项目的负责人,他近年来致力于海外收藏的善本图鉴古籍的整理和研究。 在《文学研究》、《北大学报》、《学术月刊》等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塑造品味:以晚明西湖为中心的文人艺术生活研究》《中国文化故事》等专着,翻译书籍10余部。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第一批青年文化人才”。

阅读推荐

范敬中任《艺术史研究丛书》主编

《塑造品味:明末以西湖为中心的文人艺术生活研究》

撰稿:李晓宇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明末文人阶层的时尚旅游指南

明末是中国第一个“消费社会”形成的时期。 随着“社会模仿”现象的加剧,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当旅游成为身份和品味竞争的领域时,士大夫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塑造各种形式的审美情趣,创造新的时尚标准,作为区分身份的工具。 在西湖边旅游时尚的激烈竞争中,真正优雅的人一定比肤浅的人更有技巧,所以他们刻意制定新的标准,阻止外人进入。 从旅行地点和时间的选择、旅行行李的准备、交通工具的选择,到旅行期间各种活动的设计,士大夫煞费苦心地运用了多种细分策略。

好座寺游览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旅行,挑剔的游客也会刻意选择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众景点。 明末文人喜爱参拜寺庙,或入山林参禅礼佛,或与僧人诗文交际。 谈论生死,是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气。 《湖光山色》所列的“巫山十景”中,有不少与佛教寺庙有关,如云栖松雪、宝魁海虚、海会祈雨等。

寺院对文人的吸引力在于一种隐士般的生活方式:远离尘世喧嚣和日常琐事,在这里煮茶煮泉,听庚歌,谈禅诗诗,赏书画,聚精会神。 一种提升精神的优雅愉悦。

《海上新奇观》——《禅堂月光》

邀请朋友

明代文人出行时,往往要携带少量人力和装备。 明末文人出游时大多会带上几名仆人侍奉,然后聘请熟悉当地风光、风土人情的导游。 明末士大夫往往将旅游视为“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欣赏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但了解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开阔视野也很重要。 有贴心的仆人跟随您去探索奇观与奇观; 有懂行的朋友陪你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一次有品位的文化之旅。

穿好衣服出去

根据场合选择衣服——这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着装规范。 明代士大夫出行时也为自己选择相应的服装。 一个基本原则是:“居城有儒家之风,入山林有隐逸之貌”。 明末文人出行时,除了以所谓儒家风格装扮外,还经常穿着“道服”,塑造超脱淡泊的隐士形象。

巴黎版《湖光山色》中道士装扮的文人

明末文人出行时,不仅要携带手杖、雨具等实用用具,还要携带许多附庸风雅的道具,以显示自己的品味。 《湖山名胜略》中的插图“青衣十全”和“太虚踏月”中,都有一个手持拂尘的人。 高濂还在《尊胜八记》中将拂尘列为山涧休闲游的重要内容。 工具。

左:手杖; 右:雨具,巴黎版《湖光山色考察》

巴黎版《湖光山色》中手执拂尘的文人

除了拂尘之外,明代人出行时用来展现潇洒风采的另一个重要“道具”出现在《湖山故事》的插图中,那就是“折扇”。 “陶扇”也是明人出行时携带的一种出行工具。 道扇由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一种是纸质的,另一种是竹质的,通常与道教服饰搭配使用。 《湖山胜归》插图《通玄避暑图》中有文士手持道扇与友人下棋的形象。

左:巴黎版《湖光山色》中手握折扇的文人

右:巴黎版《湖光山色》中手持道扇的文人

餐具

明人出行时的饮食也十分讲究。 张岱在出行前给朋友们起草的邀请函中,详细列出了出行时需要携带的物品:

出行时,须一人主持会议,并准备船、席、茶点、筷子、香炉、柴火。 每人携带一个簋,一个锅,两个小盘子。 没有固定的出行地点,没有固定的外出时间,也没有限制客人的数量。 如果超过六人,则分乘两艘船。 如果人多的话,酒就会多带一些。

秘书负责协调差旅事务,负责保管差旅财物和用品。 根据这条短信的记录,出行工具除了坐垫、香炉等用具外,还包括与食物相关的用具和食物,如饭盒、杯子、筷子、酒瓶、茶点心、配菜等。和食物。 米等人。 这些通常由仆人背在背上。

左:升降炉图片; 右:酒瓶图片

巴黎版《湖光山色》中泡茶捧壶的男孩

优雅电器

明代的文人云游山水之间,闲暇时也喜欢带上一些游乐设备进行娱乐。 古琴是当时文人雅士出行的好伴侣。 《湖光山色》插图《紫阳洞天》中,有少年持古琴跟随师父的形象。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杭州学者胡文焕在其《文会堂琴谱》中提出了十四种适宜弹奏古琴的场合:“遇知己、遇宜人、遇道士、遇生高堂,登阁,宫中,坐石,登山口,空谷休憩,游湄公河,住船,歇林下,值得一去。清风明月时。” 石头上、山港里、空荡荡的山谷里、湄公河里、船上、森林下,这些场合都与户外旅行有关,和亲密的朋友、亲密的朋友一起旅行,伴随着微风而明月,自然是非常适合弹琴的。

巴黎版《湖光山色》中抱古琴跟随师父的少年

下围棋是明代文人出行时另一项流行的娱乐活动。 《湖山图》中的插图“通玄避暑”和“太虚步月”,都描绘了文士在山水之间下棋的场景。

左:巴黎版《湖光山色之胜》中下围棋的文人

右:(明)尤秋《秋窗游戏图》(局部)

旷世2010秋季拍卖会

运输

轿子和船是明代人们游览西湖最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篮子马车”比较稳定、方便,最适合山区出行。 由于竹子多采用江南竹子制成,民间又称“篮车”。 巴黎版《湖光山色》插图中的人物乘坐的是一辆简陋的竹马车,有座位,没有车厢,俗称“竹兜”。

左:建宇和蓝宇,《三才图会》插图

右:竹兜,巴黎版《湖光山色》

山上行需要山车,湖上行需要船。 文人墨客盛赞西湖泛舟之美。 西湖与船融为一体。 拥有一艘船几乎成为当时所有湖畔文人的梦想。

一些士大夫干脆自己设计建造船只。 黄如恒夏季游黄山、百越时,见竹筏行于林间溪流,好人载酒。 过得很悠闲。 他想起了家乡的西湖,觉得西湖的水又清又宽,很适合这样的竹筏。 回国后,他与朋友吴德举合谋建造这艘船。 船“朱栏绿帘,四面披挂,竟与雾水云融为一体,清凉如水”。 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福美间。 每个月夜,清澈的雪山里,黄如恒和云仁禅机绕着六桥行走。 围观的人挤满了人,无不感叹这是西湖千百年来不曾有过的浪漫之举。

对于像黄汝恒这样生活在西湖边的文人来说,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乐趣的象征,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就像文人为出行生活精心打造的衣服、鞋子、饰物、饮食用具一样,它们都体现了“文人”这样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对优雅生活的追求。

文人爱小船

北京版《湖光山色简介》插图

娱乐活动

在熙熙攘攘的旅游群体中,为了区别于忙碌的商人和普通旅行者,文人雅士努力追求“美好”的旅行生活。 有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品味。 戏剧家高濂隐居西湖畔,跨虹桥筑山筑楼,博藏古今书籍,在湖光山色中度过了一生。 他认为西湖一年四季都有有趣的东西可供人们欣赏,因此他写了一篇《四时赏记》的文章,与热爱山水的人们分享这种独特的趣味。 我们来看看一些旅游项目:

春享幽静:鼓山月色看梅,虎跑泉尝新茶,山楼观柳,西泠桥玩落花……

夏日幽赏:三生石上谈月、湖心亭摘盾、避难飞来洞、空亭坐琴……

秋景:西泠桥边赏红树,宝石山脚下看塔灯,随杖赏园菊,乘船听风雨中的芦苇声……

冬幽赏:雪中寻梅、扫雪煮茶玩画、雪夜炖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

这些旅游项目有一个共同点:成本不高,甚至不花钱,但要真正“玩”这些项目,必须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 在高濂看来,旅行的滋味与金钱无关,因为“一分钱也买不来清风明月”。 关键是要有审美眼光和敏感的头脑。 只有“胸怀高远,心胸宽广,超脱脱俗,目光独特”,才能领略到山水的真正之美。

(南宋)刘松年《西湖四景》冬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文征明《关山雪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苍松、怪石、清泉、明月、明雪、鲜花,这些自然风光构成了明人出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雪、月、花、石相伴的过程中,文人也在不断开拓自己的感官世界,积累感官知识。 在他们眼里,不懂自然之美,不懂风花竹石与人感同身受的人,根本就不是人。 一个优雅的人。 俗人也赏花、玩月、观雪、观石,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品味去感受这些事物的趣味,所以常常被文人嘲笑“浪费自然资源”:张岱笑那些在七月半夜争夺金钱的人。 赏月的人贪图名利,追赶时尚; 在袁宏道看来,虽然花开时节人们聚集盛开,但实际上“辱花者多,赏花者少”; 张景远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那些游西湖游人喜欢摩肩摩趾、享受挤在一起的“不顾山水,就是桃脸柳眼,倚靠”。东风吹来,游人连眼也不眨一下。”

对于明末士大夫来说,如果不懂得“造趣”,那么出行无非就是从一个目的地奔波到另一个目的地,重复着用脚丈量土地的动作。

-目录-

‍(左右滑动浏览目录)

第一章 明末西湖畔:品味较量场/16

1.西湖的诱惑/18

2.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27

3、品味竞争的细分策略/47

第二章 空灵晶影:张岱的文字与图画/99

1.想把西湖和西子比较/102

2. 烟云飘过/106

3. 窗棂上的景色/111

4.南北派与风景欣赏/115

5. 时光的乐趣/127

6.文指导下的风景欣赏/137

第三章 优雅典范:王汝谦的西湖优雅事件/147

1.王汝茜,典型的优雅/151

2.《不斜园》与《遂溪庵》/161

3.意向花园/183

4、西湖优雅活动/200

第四章 写恍惚:李流芳的西湖山水/231

1.我是个疯子/234

2.李流芳的湖畔友谊/239

三、李流芳西湖山水画的创作、收藏与流通/246

4、李流芳西湖山水画风格/260

第5章 离开湖边:林雪的湖边生活/285

1.林天素,女校生/289

2、在虎头留下岁月痕迹/297

3.所有画家都失去了美和真实/311

第6章 遗迹与古迹/326

1.湖上遗迹/326

2.纪念碑:石头和文字/330

参考书目/339

1 中国文学/339

2.英国文学/346

-内页-

《塑造品味:明末以西湖为中心的文人艺术生活研究》

撰稿:李晓宇

进入官方微信商城购买

复制以下淘宝密码

手机直接打开淘宝购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