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32页
九年一贯的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的传递效应 教学任务立体结构教学视角 教学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策略 肖焕智 常德教育科学研究所 桃园 10.21/ 1. 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1. 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 2. 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相关文件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国家意志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和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历程 美国推崇“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 英国、法国:强调“动手”设计学习; 日本实行“综合学习时间”; 我国台湾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中国大陆:1996年,部分学校开始引入研究性学习课程,1998年开始在上海试点。 1999年,国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规划》,研究性学习被列为高中必修课。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全国从小学到高中必须开设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
2. 国家政策和地方文件 1.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 部分省份出台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湖南省《中小学》 类似文件也即将出台。 3、20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和改革的意见》,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高中招生考试。 4、近年来,实践活动内容较全面的小规模试题逐渐出现在高考中。 ,比如上海。 5、2007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被列入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支持政策》科技发展规划》 6.省教育厅制定的综合方案实践活动学术水平评估方案予以公布。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的国家意志,规定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 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建议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余2课时安排在课外)没有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不能说新课程改革是成功的。 没有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无法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三层次课程结构以“知识+直接经验”为核心的现实主题(专题)。
有实施指南,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生成性、适应性课程。 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是生活领域和生活经历的综合。 看课程:各有特点,互补关系是根据学科内容( thing)而定的。 “知识+间接经验”接受人类文明成果,注重结果。 单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指定的“内容”。 非指定领域:班级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个人或团体心理健康活动等。 四、领域和内容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课程的内容: 1.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确立了其作为课程的地位。 它不是本地课程或校本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子学科课程并行、独立。 但只有实施指南,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是一门生成性和适应性课程。 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大杂烩,不包含一切非学科的东西。 它有严格的规定。 4、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有一定的知识体系,需要自主开发,但这不能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学科课程的实践学习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只是学科课程的“活动教学”。 学科研究性学习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意义 综合态度 过程意识 问题解决 学习者活动教学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从设计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是“补短板”;校本课程是“扬长避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好学校来说并不是奢侈品。 它们是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课程。 这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面对和实施的必修课。 具有社会实践、群体调查、专题研究等内容的校本课程原则上可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什么是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和实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类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1、学校及地方体系建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谁来教”?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什么? 4、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5.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6.专业培训的组织实施 1.学校及地方的制度建设 A.学校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程序和责任 B.加强安全教育,形成文件必须有书面记录(班主任作用明显) C、告知家长国家对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和要求。 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管理责任。 建议:根据国家要求,很少有学校能做到每周3课时,但学校不应少于1课时,另外2课时应安排在周末进行课外活动。 应通知家长活动计划和安排。 寄宿学校必须有教师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工作量计算标准; 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谁来教”? 建立“专职+兼职+班主任”导师队伍。 专任教师是主力军、骨干力量。 专任教师必须具备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的资格。 建议:(目前情况下)日程安排中每周一节课,安排专职老师。 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协调和科研工作。 和校本培训工作。 班主任:行为监督、安全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评价管理。 另有15名热心优秀教师被选为兼职辅导员(班外教师,可以是外来人员,也可以是专家,班级较多时,每个年级15名)。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等教研活动。 (与其他教研组成员重叠,活动时间不重叠)学生项目研究组仅邀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导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学部、教学部德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组、班主任团队、综合实践教学教师和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学生课题组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并提供专业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与任课教师配合,组织指导本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管理过程。 班主任团队研究领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配合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负责开发校本教育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班主任工作。 德育处负责师资培训和专家指导,指导课题组工作。 教学部负责课程开发、规划和管理,指导教研组工作。 教学办公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领导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及负责组织部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指定的四个领域。 只有活动要素和活动主题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 基本形式有询问、实验、考察、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工作、设计制作、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报告与表演等。主要包括主题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式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活动。 建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形成学校体系。 例如,长郡中学采用高中第一学期进行社会科学,高中下学期进行项目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高中两学期进行自然科学。 认知水平(等级) 领域活动 科学探索 设计制作 科技活动 文化探索 环境保护 劳动技术 身心健康 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 法制教育 综合活动。 . . . . .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主题类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体系、第三节、社会科学典型案例分析、第四节、学会发现问题、第五节、选题指导、第六节、主题开篇报告指导,第7节,如何写。 研究计划 第 8 节 问卷法 第 9 节 访谈法 第 10 节 文献资料法 第 11 节 如何撰写最终报告 第 12 节 结果答辩指导 第 1 节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分析 第 2 节 学校研究性研究 实施方案解读 十二个主题 十二个社会主题科学 第一节 科技创新概论 第二节 科技创新评价标准 第三节 三自原则 第四节 如何发现问题 第五节 观察方法 第六节 缺点一览 第七节:希望列举法和实际需要法第八节:头脑风暴法 第九节:组合法 第十节:逆向思维法 第十一节:联想法 第十二节:成果报告 项目产出与科技创新 第三节:选题指导 第四节提案与报告指导 第五节实验研究方法第六节 如何设计实验指导 第七节 如何撰写最终报告 第八节 结果答辩指导 第一节 自然科学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节 学会发现本质 八个专题不同类型题目指导内容分析科学问题主题、自然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一)、课题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二)、实践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三)、基于社会检验的体验式学习(四)实践学习社会参与 4、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独立开发者和创造者。
“课程资源包”或者所谓的“教材”只能作为参考文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是:讲座型(方法指导、专题讲座)、活动型(学生讨论、设计制作、自主讨论、模拟情景)等。 难点:在职前、职后教育和实践中培训中,教师很少接受“科学研究”方面的系统培训。典型课程的几种教学方式:(1)选题课程(2)方法教学课程(3)总结交流课程或成果报告课程(4)专题讲座课程;书本学习、交流学习、体验学习、媒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记忆、阐释、理解、探究理解活动为主的接受性教学任务分类5.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活动研究型学习活动是基于课题或活动主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研究型学习活动是“学生性”、“综合性”、“与生活相关”、“生成性”、“关注当下”和“-Based”课程研究型学习活动三年共15个学分。建议(目前):高中一年级每学期一个主题,二年级一个主题,每个主题5个学分,不同类型的课题在不同的学术时期完成。 5-10人的研究小组选择课题、制定计划、收集数据、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项目结论。 问题沟通、评价、自我反思、抓实施细节、实施过程:如何教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