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的昵称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日期: 2025-01-11 02:03:44|浏览: 19|编号: 118202

奢侈品的昵称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2004年11月,杭州。路易威登武林广场店。 (图/阿坎)

在《奢华!》 《:如何失去它》,美国记者黛娜·托马斯撰文称,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爆发并席卷西方世界,不仅打破了阶级壁垒,也抹平了富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民间符号。

据黛娜·托马斯观察,当时的新兴富裕阶层开始沉迷于奢侈品带来的虚荣和排场。

商业巨头们抓住商机,从老品牌创始人和无能的继承人那里窃取金钱,将家族企业转变为品牌企业,大力推动奢侈品的“民主化”,美其名曰“人人可用”。

随着奢侈品走向大众市场,它们也不得不接受流行文化的转变。 “狂野昵称”的流行就是一个例子。

法国奢侈品命名专家奥利维尔·奥罗伊( Auroy)曾在接受国际时尚杂志Numéro采访时表示:“奢侈品命名的基本标准是在讲述故事时暗示保密性和稀有性。”

但这个原则在“昵称”圈子里却显得有些“冷漠”。美国观察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建议,昵称应该有趣、酷、实用;最重要的是,昵称应该被记住。

文章中写道:“每块手表都必须有一个昵称,这样它才能流行起来。”

“明星带货”

人们提出了一些为手表赋予昵称的常见方法,例如捕捉表壳的形状、表圈的颜色或佩戴手表的重要人物。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奢侈品的昵称。

这款绰号为“百事可乐”的手表专指瑞士奢侈手表品牌劳力士GMT-和GMT-II的红蓝配色手表。

这个绰号体现了劳力士手表的表盘和百事可乐标志之间的对比。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破圈营销”。

当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在中国市场推出一款“迷你翻盖包”时,消费者看到其方圆的外观,将其命名为“方胖子”; “饺子包”和“馄饨包”。它们分别指的是法国奢侈品牌 的 Le 系列( )和乌拉圭奢侈品牌 Hirst 的 Nina 包包( )。这两个袋子的形状类似于饺子和馄饨。

绰号“总统”的手表指的是劳力士星期日历型。这个昵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明星带货效应”。

20世纪60年代,劳力士推出了镀金星期日历型腕表,玛丽莲·梦露将这款腕表送给了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这款表的背面还刻有一行字:“杰克,一如既往的爱,玛丽莲·梦露,1962年5月29日。”

这段政治“桃色新闻”被曝光后,这款手表便得名“”。

据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报道,这款手表曾在2005年的一次拍卖会上出现,并以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6万元)的高价卖给了一位匿名竞拍者。

据黛娜·托马斯介绍,“明星带货”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奢侈品牌一直非常谨慎地使用。

前董事长 Elie 告诉 Dinah :“宣扬时尚是大忌,很容易拉低品牌的风格。”

早些年,奢侈品牌青睐的名人大多是皇室贵族。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迪奥王妃包”(即Lady Dior)与英国戴安娜王妃有着紧密的联系。

1995年,时任法国第一夫人贝尔纳黛特·希拉克( )趁戴安娜王妃访问法国之机,送给她一款特别的迪奥手袋。戴安娜王妃非常喜欢这款包,并带着它出席许多重要场合。

由于公众习惯称戴安娜王妃为“Lady Di”,为了纪念她,迪奥特地将这款包重新命名为“Lady Dior”。

回顾好莱坞刚刚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的奢侈品牌简直瞧不起那些好莱坞影星。

黛娜·托马斯的奢华! “一个例子写在”中。 1953年,当新晋女演员奥黛丽·赫本留着短发、穿着T恤、格子裤、没有化妆试穿裙子时,法国时装设计师休伯特·德·纪梵希 ( de ) 被吓到了。一跳。

de 原本认为他的顾客应该更像是一位贵族女孩,而不是“流浪儿”。

幸运的是,这次合作非常成功。他为奥黛丽·赫本设计的“小黑裙”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礼服之一。

据报道,该礼服后来以4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30万元)的价格被拍卖,打破了当时电影礼服的拍卖价格纪录。

黛娜·托马斯还写道,尽管设计师纪梵希的同名奢侈品牌已经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但其他奢侈品同行仍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接受娱乐圈的名人。

对“狂野昵称”的爱与恨

奢侈品牌一直努力维持的“高贵风格”随着逐渐向全球市场扩张而变得难以为继。进入中国市场后,流传着许多“野昵称”。

例如,中国消费者将Louis (LV)拼写为“ Brand”; Dior为“迪奥品牌”;丰田Supra,一款高性能跑车,音译为“猪排”——由于这款车肥硕的外观,消费者觉得这个绰号特别贴切;斯巴鲁是另一款日本豪华汽车的标志性车型,中文正式名称为“斯巴鲁翼豹”。为了嘲讽其发动机容易“爆炸”的倾向,消费者给它起了个绰号“爆炸”。

昵称的背后,是奢侈品牌进入本土市场后的“水土不服”——在中国语境下,人们很难念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外国名字:在消费者眼中,这些外国名字要么是生硬的英文单词,要么是生硬的英文单词。要么是他们不熟悉的外语模因,要么是一串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数字。

这个时候,起一个中文昵称就可以发挥非凡的作用。

Prada的Lux包有一个非常难念的原名,只是为了凸显它的材质和工艺。

这款包到达中国市场后,聪明的中国消费者给它起了个绰号:“杀手包”。原因很简单——电影《碟中谍:幽灵协议》中,杀手萨宾·莫罗就背着这个包。

在英语世界,消费者也渴望为奢侈品创造新的昵称,以适应自己的消费习惯。例如,豪华轿车保时捷()被命名为“肥猪”();豪华汽车劳斯莱斯(Rolls-Royce)被称为“”();而日产Juke通常被称为“笑话”(Joke)。

劳力士在不同国家的昵称可能揭示了不同国家的消费文化偏好——在英语世界,劳力士广泛流传的昵称是“可口可乐”(Coca-Cola)和“百事可乐”(Pepsi);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昵称劳力士的昵称是“水鬼”,以及延伸的“绿水鬼”、“蓝水鬼”、“鬼王”等;在日本,人们还将劳力士称为“蝙蝠侠”、“胖女人”等。

这些“野昵称”的流行,让很多奢侈品牌又爱又恨。据美国《Vogue》杂志报道,一方面,大多数奢侈品牌严格控制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想被这些“狂野的绰号”拉低;另一方面,原有的“冷”营销策略很难实现。奢侈品牌很难在当地市场走红,但“野性的绰号”却让这些品牌迅速走红。

麦肯锡中国《2019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分析显示,在中国市场,相比以60后、70后为代表的“老钱”,不少以80后为代表的“新钱”而90后则不太在意奢侈品牌宣扬的悠久历史、工艺等,他们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更多依赖于社会潮流; “新钱”的消费能力不容忽视。这群人贡献了201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一半以上,同时,他们还处于财富积累的上升期。

报告指出,某种程度上,奢侈品牌向“野名”妥协是为了吸引这些“新贵”;然而,“老钱”却是很多奢侈品牌的VIP。

与“新钱”相比,“老钱”对奢侈品牌更加忠诚。他们更看重品牌风格,这依赖于品牌多年的历史积累——这或许是很多奢侈品牌担心“野昵称”而降低品牌风格的重要原因。

1995年11月,戴安娜王妃佩戴“Lady Dior”手袋。 (图/视觉中国)

反对“昵称”

事实上,一些奢侈品牌已经做出了转向“昵称”的选择。

2009年,法国美容品牌兰蔻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名为“小黑瓶”的精华液。

时尚博主“陆希的采访笔记”曾表示,这个官方昵称很容易让人想起当时流行的雅诗兰黛“小棕瓶”。 “小黑瓶”借了“小棕瓶”的顺风车,省去了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

如今,兰蔻的“小黑瓶”早已成为中国美容产品最知名的绰号之一。

《鲁西采访手记》写道,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此案是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拥抱昵称的标志。

在英语世界,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Chevy”(美国汽车公司雪佛兰的昵称),你会在第一个链接中看到雪佛兰的官方网站。

这也是官方拥抱昵称的一个典型案例。

《陆希采访笔记》认为,2013年至2014年,奢侈品牌昵称在中国市场迎来了巨大爆发。

当时,日本美妆品牌资生堂在新浪微博上公开悬赏10万元,为其“红颜肌精华液”征集昵称。

经过激烈的营销活动,资生堂最终定下了“傲娇精华”的绰号。

遗憾的是,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只记得它的“野名”——“红腰子”。

社交媒体兴起后,世界各地的KOL纷纷给大型奢侈品牌起绰号。

以“口红一哥”李佳琦为例。他在直播中经常点名口红颜色,比如“阿玛尼学女色”、“阿玛尼女王色”、“伯格的003色”、“电视剧女主角色”等。

麦肯锡还给大奢侈品牌提供了秘诀——主动拥抱“昵称”,抓住这个机会,增强粉丝粘性;主动与卖货的KOL合作,以免“落后”。

奢侈品牌态度的这种转变并不令人意外。在投奔大众市场的过程中,品牌一步步低下了高贵的头——为好莱坞电影明星做模特,提供礼服、珠宝、手袋、鞋子等;花费巨资策划夸张、耸人听闻的广告片;并越来越接近朋克音乐。越接近,它就越成为嘻哈歌曲中的话题;推出与游戏IP联名卫衣...

说到底,奢侈品所做的只是打着“资本主义民主化”的幌子赚更多的热钱。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