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园大众商户:洛阳首家自选超市

日期: 2024-05-05 07:02:33|浏览: 151|编号: 100036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京华园大众商户:洛阳首家自选超市

京华园大众店开业现场。

京华园副食商场人头攒动,生意兴隆。 当时的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京华园副食商场人头攒动,生意兴隆。 当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记者王振华转载

市场自由化,垄断坚冰开始融化

说起京花园批发商,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娘家——洛阳蔬菜公司(现洛阳市蔬菜副食品有限公司)。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下,市蔬菜公司每天从市区各地收购各种蔬菜,然后通过对口单位运往市蔬菜公司在市区的八家商店。按计划供应。 从这里再一步步送到居民区的100多个网点。 这种“点对点”商业模式已经运行了数十年。 由于供应紧张,当年每逢节假日,居民都会在菜店门前排起长队,迟到的往往空手而归。

那时,每年冬天,主管市长都会牵头,召开当年的冬季蔬菜供应会议,协调物资供应。 若货源紧张,将进行报告,并从外地调运。 改革开放第七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这块坚冰逐渐开始融化。

1985年,洛阳市菜市场全面放开。 不少原本是市蔬菜公司上游供应商的郊区县的菜农纷纷涌入农贸市场,开始与市蔬菜公司展开竞争。 市民还前往附近的农贸市场购买各种蔬菜。 多年控制蔬菜市场的市蔬菜公司开始面临竞争,政府也开始逐年减少对市蔬菜公司的财政支持。 从那一年起,“断奶”的市蔬菜公司逐渐从单一的蔬菜经营转型为兼营副食品经营。 除了每年春节期间从外地采购大量蔬菜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外,蔬菜经营计划也逐月逐年谋划。 减少。

寻找涉足副食品业务新途径

洛阳蔬菜公司的情况并非个例。 全国各城市的蔬菜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压力。 市场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现任市蔬菜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石建民就经历了当年的变化。 当时,他是涧西区店的负责人。 面对该地区很多销售网点被迫取消、很多销售网点经营不善的情况,他一度很为难如何安排那些被取消的网点的员工。

总有出路。 大家发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城市,蔬菜企业转型得非常快、也很成功。 经多方调查,洛阳蔬菜公司决定跟进。 1987年,京华园大众百货的前身——京华园副食商场在涧西区广州市场开业。 与景花园一起,老吉、惠安门、关林等地8家副食商场开业。

从单纯经营蔬菜,到逐步引入副食品,再到确定主业范围为副食品,市蔬菜公司的主要门店和销售网点悄然发生了变化。 当这种变化收到良好的市场效应时,政策制定者会毫不犹豫地将这种效应付诸实施。 位于城市繁华商业区的京华园副食商城就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 石建民说:“当时我其实是希望尽快找到一个地方,妥善安置被撤销网点的员工,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京华园副食商城的经营范围要大得多。 。 此前,蔬菜只有20多种。 随着市场的放开和进货渠道的变化,品种已发展到果蔬、干菜、调味品、散装糕点、粮油、糖、烟酒六大类1600多个品种,实现了公司第一次飞跃。 是年,市蔬菜公司更名为洛阳市蔬菜副食品公司。 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要满菜篮子,就到涧西京华园”。 1990年,京华园副食商场扩建,增设熟食部,并引进岛式冷柜。 这种开放式冷柜首次出现在洛阳的一家商场。 速冻饺子、汤圆经常供不应求。

扩建后的京华园副食商城进一步增加了肉、蛋、禽等生鲜产品,产品品种增至3000余种。 每逢节假日,店里挤满了购物的人。 家住涧西区38号小区的陈女士对京华园的盛况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景花园因副食品供应丰富而闻名。 不仅本地生鲜货品质优量大,还经常能买到国外的产品。 陈女士家的居民把这里作为装菜篮子的指定地点。 地方。 她说,当时农贸市场上,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经常出现断货、售卖不合格品的情况,她只好背着弹簧秤去菜市场。 但这些现象在京花园美食城从来没有发生过,所以去京花园购物她就放心了。

量贩上市,顾客蜂拥而至

1994年春节临近,京华园副食商城再次扩建装修,更名为京华园大众百货店,迎接顾客。 这是洛阳第一家采用批量销售经营方式的自选超市。

石建民表示,转型为自选超市也是受到了外地同事的启发。 1993年初,他们又到无锡、南京等地考察。 原来的当地蔬菜公司已全部转型为大型超市或连锁超市,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单纯的食品扩展到日用品和超市。 服装、蔬菜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百货商店。 除了大家电之外,顾客几乎可以买到所有的生活用品。 更有趣的是,顾客不必像百货商店那样站在柜台对面。 给营业员打电话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因个别服务员态度不好而引发的冲突。 在无锡​​,许多百货商店因超市的蓬勃发展而分流了大量顾客。

“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蔬菜企业还可以这样发展!” 石建民表示,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的销售渠道都有明确的界定。 卖菜的不能卖肉蛋,卖粮油的不能卖水果,卖衣服的也不能卖。 他不能卖烟酒,这次检查让他大开眼界。

全新的京华园量贩店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 不仅增加了许多副食品品种,还专门设立了生活用品等自选商品专区。 当年,不少南方腌制品抵达洛阳,金华火腿等洋货成为广大群众的新宠。 当时在广州市场一家百货公司工作的蔡女士说,由于京华园量贩店离他们单位很近,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去看看货架上有没有洋货。 在那个外出就餐还是一种奢侈的时代,京华园的大众餐厅几乎引领了公共餐桌上的美食时尚。

石建民表示,通过将副食商城升级为大众卖场,商品品种增加到6000余种,且春节前开店,明显刺激了顾客的消费欲望。 开业当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8台收银机始终满负荷运转,首次登陆洛阳的电子条码、读码器、电脑收银终端大显身手。 由于对客源预期不足,导致部分产品缺货。 石建民只好组织几辆大卡车,源源不断地从城里的其他商店组织物资。

自选货架上摆放的生活用品和包装零食很受市民欢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那些产品其实在其他商店里也有卖,但为了体验这种开放式的购物方式,有些人千里迢迢而来,却只买了一些小东西。 当然,吸引顾客蜂拥而至的还有价格因素,因为量贩不再依赖中间商进货,而是直接联系厂家,所以商品价格相对较低。

史建民回忆,开业当天销售额超过50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好的业绩了。 当晚,该量贩店10多名员工聚集在一起,数钱长达两个多小时。 他们惊讶地发现,尽管没有安装电子安全门,但当天几乎没有丢失任何东西。

当然,作为洛阳第一家量贩店,内部管理的转型也并非一帆风顺。 石建民说,原来经营蔬菜、副食品的员工,从来没有卖过肉。 面对挂在钩子上的白条猪,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刀,也不知道要切多大的一块才能满足客户的重量要求。 有一次,一位顾客要750克猪肉。 结果服务员一口气切了近2000克,又切了两次才达到要求。 好在京华园的量贩信誉好,产品质量也不错,所以顾客并没有太追求。 量贩随后推出在职培训,解决了上述问题。

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超市经营模式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度,自2000年以来,自选超市在洛阳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鲜感褪去的市民开始理性地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入洛阳超市行业,进一步挤压了京华园量贩的生存空间。

石建民表示,决定京花园批量销售能否生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管理体系。 大众商户、超市采取开放式经营,方便群众购物。 同时,也达到了节省劳动力的目的。 京华园量贩不需要那么多员工,但这与建立副食商场创造就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作为市蔬菜公司的一部分,京花园的部分带量利润仍然无法抵消整个公司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 京华园大众商户不具备独立核算的财务能力。 每天的营业额转入总公司账户,并分成无数小块,统筹考虑分配给亏损单位。 沉重的负担增加了京华园海量销售的成本,京华园海量销售在周边超市的挤压下逐渐举步维艰。 如果说京华园的销量自1994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那么2000年就是一个转折点。 当洛阳其他超市凭借更灵活的营销策略和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蓬勃发展时,完成了引导观念、改变历史使命的京华园大众商户,最终无奈退出历史舞台。

核心技巧

Mass 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法国,意思是超大型商店。 后来这种经营方式传入亚洲,其含义进一步延伸为“透明”、“自助”和“实惠”。 其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容量,二是自助服务。 1983年,批量销售首先出现在我国台湾省。 很快,群售这一新事物陆续出现在内陆各大城市。

1994年,洛阳第一家自选超市——京华园大众超市诞生。 洛阳人民第一次体验到了这个自选商场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京华园量贩的崛起经历了蔬菜店、副食店、量贩三个阶段。 每一步转型都让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虽然京华园大众商最终退出了洛阳零售业的舞台,但作为先行者,她为洛阳本土超市的后续发展开辟了道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