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中国家庭记忆:无法忘记的旧故事,回不去的旧时光
又是一年的结束了,再过几天,就是新的一年了。
曾几何时,拍全家福是许多家庭的新年仪式。
如今,谁还记得家里那本厚厚的相册,封面土气十足,相纸泛黄,里面是一张又一张的照片。
那些没有被保鲜膜包裹的照片早已褪色,甚至发霉了。
但照片中的风景、物体却是人们真实经历过的。
第一页可能是您祖父母的全家福。 那时的家庭非常强大。 再翻几页,你会看到父母的结婚照,而不仅仅是西装婚纱照; 小时候在照相馆拍的照片
正是这些照片,捕捉到了时代浪潮变革的瞬间。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这种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家庭。
01
“20世纪70年代,简约的时代”
那是一个汽车、马匹和邮件都缓慢的时代。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人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此时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那时,大家还住在筒子楼。
每层都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排列着单间。 走廊就是厨房,厕所、澡堂都是公共的。
每天吃饭的时候,充满油烟的楼道里充满了叽叽喳喳、欢笑声和喧闹声,时不时还飘来炖菜的香味。
图片| 这种筒式建筑的原型是苏联的赫鲁晓夫大厦,并得到了广泛推广。 这些建筑现在被称为又老又小,但曾经被认为是豪华公寓。 因为,当时只有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有资格分配到这样的住房。
这个小小的世界,承载着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孩子们的幸福很简单。 他们跑下楼,喊着“XXX,下来”,然后一起玩。
扔沙袋、滚铁环、跳方块……不管过去多少年,想起这些,我的嘴角仍然会泛起微笑。
那也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需要用门票来换取东西。 孩子们帮大人排队领取赎金,已成为那一代人的日常。
1999年春晚期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段对话,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崔永元:我听到了。 这个定情信物其实并不是作为礼物赠送的。 那么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份像样的聘礼,有吗?
宋丹丹:我不怕大家笑。 他家那么穷,那也无所谓。
赵本山:别瞎了,那时候还有家电啊!
崔永元:那么家用电器呢?
赵本山:手电筒!
手电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电器。 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幽默。
当时的富裕家庭,讲究的是“三转一响”。
“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环”指收音机。 它们也被称为四大项目。
到时候,男方只有具备了这四样东西,才有底气提亲。
自行车是老百姓的骄傲,而“永远”的就是现在的宝马。
当时,上海永远有一句广告语“和爱人一起走,永远是最好的!” 那时的自行车上写满了普通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自行车成为财产的时代。 如果有人丢失自行车,公安局将立案调查。
手表相当于奢侈品。
看表时的姿势一定要引人注目。 首先,举起手,然后面向天空,慢慢地展示手表,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
那时的母亲们都擅长缝纫。
“三年新,三年旧,三年修。” 这不是玩笑。
不得不提的是旧相框。 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变迁都在这里。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毕业时的姐夫、结婚时的父母、小时候的全家福……
那时的婚纱照都是简约风格。
两人身穿草绿色军装,头戴五角星帽,背对着白墙,并肩看着镜头。
这张结婚照有一种当时少有的仪式感,充满了父母的誓言和承诺。
图片| 来自知乎@CVC摄影
尽管当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人们的心态却很平静。
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在《书房的变迁》一文中,写到了他和家人在10平方米的空间里生活的经历。
“房间里有两张桌子,一张给孩子用的,这样她就可以努力学习。
一半是给爱人备课写文章的,另一半也是给她准备一日三餐的。
房间里还有一张双人床,晚上可以睡三个人,白天就成为我的工作场所。
无非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床前,把半张床的被子卷起来,放上一块没有玻璃的玻璃板,这样就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写字了。
藏书在床下,经常可以从床上伸手拿来使用。 ”
那时的他们坚信,只要用双手努力,贫瘠的生活就能开出花朵。
02
“20世纪80年代,激情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国,人们拼命奔跑,甩掉70年代的包袱。
随着兼职浪潮的兴起和市场的活跃,人们的钱包变大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许多人离开了同子楼,搬进了单元楼。
在装修方面,人们开始注重家居装饰。
首先,将客厅的白色墙壁漆成绿色和白色,增添一丝优雅。
在家具方面,组合式橱柜成为当时的趋势。 桌子上有一些精美的装饰品:时钟、陶瓷杯和绿色台灯。
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
家电方面,四大件也进行了升级,成为“新四件”: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
图| ©历史剪影
当时,一台彩电售价高达600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有人回忆:小时候,我整天看电视,要么到奶奶家,要么到村口的商店……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首届春节联欢晚会。
从此,打开电视看春晚,和节目一起倒数年夜饭,就成了无数中国家庭的必备活动。
图片|王靖宇、刘晓庆、马季、姜昆
当时的电视剧也非常经典,比如《红楼梦》《济公》《上海滩》《排球运动员》……
到时候,很多人蹲在电视机前,跟着剧情哭或者笑。
图1 | 《红楼梦》图2 | 《排球运动员》
还有露天电影,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娱乐选择之一。
那时,人们自带板凳或席子,热闹非凡。
后来,随着中日建交。
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追捕》、《阿信》、《排球运动员》、《铁壁阿童木》等国外影视剧纷纷涌入人们的视野。
图1 | 《狩猎》,图2| “阿信”
当时父亲们热衷于模仿高仓健的风衣,家里贴满了各种名人海报。
一台小电视,浓缩了中国家庭围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我们来谈谈洗衣机。 当时有单缸和双缸洗衣机,对于新一代来说一定很陌生。
因为它早已成为古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这仍然是一个新鲜事。
最早的单缸洗衣机仍然集成了洗涤和烘干功能。
后来出现了双缸洗衣机,可以同时洗涤衣物并脱水。
与此同时,私人餐厅也迎来了春天。
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酒楼”开业。
随后,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人餐馆。
甚至还有一种不同的选择:西式快餐。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段开业。
当时的促销还是很接地气的,“美国肯德基家乡鸡”的口号一出现就被用了。
这时候的套餐就不是经典的“薯条、汉堡、可乐”组合了。
点一份9.9元的套餐,包含:
两块原味炸鸡,一份鸡汁土豆泥,一片面包,一份卷心菜沙拉,一杯百事可乐或美年达橙汽水……
人们嚼着新鲜的炸鸡,喝着苏打水,心里感叹:原来这是外国东西啊。
此外,当时的人们还热衷于用胶片相机来记录生活的细节。
比如和朋友一起玩聚会、孩子的成长、过年期间的全家福……
父母的结婚照也变成了西装婚纱照:
图片| ©CVC摄影
当然,有些人喜欢去照相馆拍照。
首先有专业的师傅来查,其次有各种背景论文可供选择:天安门、布达拉宫、或者外国景点等。
尽管摆拍痕迹严重,画风怪异,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因为这些背景纸就是当时的过滤器。
那时,胶片照片从拍摄到冲洗都必须等待。 那时可不像今天,用手机一键就能拍出照片。
于是,人们更加珍惜这张照片,会把照片装进相框或者放进相册。
就像这些彩色照片一样,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趣。
这时自行车慢慢被摩托车取代,一切都在告别过去。
03
“20世纪90年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1987年,钱天白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跨越长城,与世界相连。
这句话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的基调。
1993年,国家宣布放开粮油商品供应,告别了买票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3500万台,已经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的需求。
那个时候,人们可能正在讨论《欲望》、《封神传奇》和《三国演义》。
“举国哀悼刘惠芳,举国咒骂王虎生,万人哀叹宋大成。” 一句话道出了当时多少人观看《欲望》的心情。
剧中主角们的情感挣扎和欲望正如这个时代的人一样:看似内向,实则逐渐开放。
那时,中国的孩子们在电视机前追着两位泳装兄弟,追随他们走遍了世界。
这部动画就是《海尔兄弟》。
片头曲一响起,就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打雷的时候,下雨的时候,下雨的时候打伞,冷的时候穿棉袄,热的时候吹风扇”。
这部动画是由当时风靡千家万户的海尔冰箱斥巨资拍摄的。
当时,人们还有一种浅绿色的冰箱,上面用于冷冻,下面用于冷藏。
此刻,电视正在热播《我爱我家》,剧中的人物也和当时的人一样的状态。
比如,刚买了BP机的贾志新就忍不住炫耀:“打8829,不信打我试试。”
这也是当年父亲们腰间佩戴的装备。
BP机一响,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公用电话亭,直接拨打电话。 他们读出一串数字并连接到电话另一端的人。
当时,不同的代码代表着不同的“秘密”,甚至有人发明了独特的数字表达方式。
一系列简单的数字,隐藏着当时人们的想法。
摩托罗拉的bp机是当时的标配,而同品牌的手机则是较为富裕家庭的选择。
还有席梦思床垫。 一句霸气的广告语——“不是所有的床垫都叫席梦思”,让它成为了无数家庭的标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小霸王游戏机出现了,孩子们的童年有了新的“小伙伴”。
1993年,小霸王推出第一代学习机,并邀请成龙作为代言人。
“像全世界的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霸”的广告语家喻户晓。
打着学习的幌子玩游戏,是这一代孩子的一种默契。
那时候,人们还是用录音机听歌,按下开关,把磁带放进卡仓,按下播放键,慢慢听,一下午就过去了。
此时的华语乐坛正处于“神与神之争”之中,家家户户都收藏着林志颖、周杰伦等港台明星的磁带。
当人们听到一首歌时,他们可以立即分辨出它来自哪张专辑以及发行年份。
听过磁带的人一定做过这样的事:
用铅笔倒带听歌,将磁带整齐地编码在一起,在盒子上贴上胶带以防止磨损……
墙上早已贴满了刘德华、林青霞、邓丽君等港台明星的海报……
“外出就餐”逐渐成为一家人的日常。
当时,肯德基掀起的西式快餐风潮,给“后起之秀”麦当劳打了一针强心剂。
1990年,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罗湖区商业街开业。
此时的人们大概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这个洋玩意儿竟然成为了人们的日常饮食。
在服装方面,人们也开始追求更加时尚。
真维斯、班尼路、宜春等专卖店或外贸店成为人们最常光顾的地方。
妈妈们也开始打扮起来,梳妆台上摆满了更多的化妆品,还有当时最时尚的塑料凉鞋。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1994年:一个叫“互联网”的新事物开始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那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上网。
从此,今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
到了1999年,一位名叫马云的年轻人登上了长城,决定建立一家“不同”的公司。
回到杭州后,他在公寓里创办了阿里巴巴……
20世纪90年代的这些变化就像蝴蝶扇动翅膀扰乱了空气,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却引起了巨大的变化。
图片|©阿兰·乐
04
“千年,新纪元”
千禧年悄然来临,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开始。
此时,家庭消费正以“中国速度”猛增。 人们的标准生活项目变成了:汽车、商品房、娱乐消费。
住房是中国人民始终关心的话题。
2000年,商品房一推出就异常火爆,大家争相购买。
红木家具此时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此外,交通的发达和便利也掀起了一股旅游、留学热潮。
而即时通讯则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们都在议论:地球村不再是梦想。
2004年,小灵通凭借低成本、低资费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
当时,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穷人的蜂巢”。
这时只能用简单的文字进行信息交流,没有花哨的表情符号。
但聪明人还是发明了更多有趣的表达方式——比如用各种符号制作的表情符号。
或许人的表达方式有些笨拙,但却充满了真心。
当时,短信的最大存储容量是200条。人们会仔细挑选短信,保存最难忘的短信;
有些人甚至用手复制短信,只是为了留下这些文字带来的美丽。
再到后来的诺基亚,“握手”开场页面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当时人们经常用“砖头”这个词来调侃牢不可破的诺基亚。 如今,这已成为一个过时的笑话。
2005年以后,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手机。
那个时候也是VCD机最普及的时候。
即使最高分辨率只有352*240,也不妨碍人们沉迷其中。
因为《A计划》、《警察故事》等最新大片,精彩的剧情早已带走了所有人的思绪。
VCD机是90后的集体记忆,也是他们最早的电影启蒙。
当光盘结冰时,人们会取出清洗液,喷洒、擦拭,然后放入光盘机中继续播放。
更有趣的是,人们还用VCD来唱卡拉OK。
周末,大家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上的MV,拿着麦克风跟着歌词唱……
图片| “我爱我家人”
直到2009年,VCD被人们淘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但那些过去的场景,恐怕就算过去很多年,也永远不会忘记。
那时候,MP3、MP4还不是古董,无数年轻人用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周杰伦、艾薇儿、林俊杰的歌曲。
至于孩子们,他们在电视上看很多外国动画:《神奇宝贝》、《数码宝贝》、《蜡笔小新》等等。
同时,他们还带来了新玩具:数码宝贝机、四轮驱动车、YOYO球和游戏王卡……
这时,大头贴也开始在学生中流行起来。
那时,拍照之前,我会和朋友一起精心挑选卡通背景,雕刻出各种形状,拍照后贴在钱包和留言簿里。
现在回想起来,从来没有人有过如此青春洋溢的校园青春。
电脑也进入了中国大多数家庭。
这仍然是一台重型台式计算机。 您打开的页面将是原来的灰色系统页面。 互联网接入仍将依赖拨号上网。
通常网速能达到50kps就已经算不错了,而且仅限于打开几个网页和QQ聊天。
电脑上的游戏无非就是扫雷、3D球、单机游戏,或者一些简单的网页游戏。
图片| 扫雷舰
那时候,一个人是否会使用电脑,是通过打字的水平来判断的。
市场上甚至还有专门的打字课程。 想必每个“打字员”都接受过金山打字通行证游戏的培训:
在“Rapid ”关卡中,如果你打不出一个字,青蛙就会扑通一声掉进河里;
在“警察抓小偷”的关卡中,输入一个字后,惊心动魄的“猫抓老鼠”追逐就开始了……
网上购物也开始在这个时代掀起一股小浪潮。
2004年,阿里巴巴开始试水网络购物。
那时的人们只把它视为短暂的存在。 会尝试网上购物的人一般都是电脑爱好者。
这个时候网上购物还是像订购杂志一样。 你得先去银行把钱转到对方的账户上。 对方收到钱后就开始寄东西,而且还是用邮政快递。
直到2008年,全国范围内的网购热潮才形成。
与网上购物相比,人们更喜欢网上聊天。
同年,中国的SNS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开心网、开心网、校园论坛等。
人们开始在网上与熟人聊天,成为“网上邻居”。 他们甚至还带着新鲜劲儿去QQ聊天室上网、“穿”QQ秀、和陌生人聊天。
人们也喜欢在网上表达自己,开始在博客、QQ空间上发表文章和评论。
甚至博客也成为名人发布信息的平台。 比如,李湘在博客上发布了与李厚霖离婚的信息。
那一年的流行词是:你偷食物了吗?
有些人甚至定好闹钟,一到时间就去偷食物。
到了2009年,新浪微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智能手机紧随其后。
这刷新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手指一划,一键手机的时代就结束了。
同年11月11日,淘宝推出商城促销日。
这是一个无心之举,却为以后的“双十一狂欢节”埋下了伏笔。
本世纪的前十年,一切都发展得很快,就连爱情也似乎成了快餐。
这种快速的发展也笼罩着人们浮躁的内心。
05
“10年代至今,我们的时代”
新世纪的十年,一切都已奠定。
2010年,乔布斯带着“最薄的手机”出现在苹果发布会上。
就是那一款,线下已经卖完了。
从此以后,不同品牌的手机每年都会推出新品,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喜新厌旧的速度跟不上产品的迭代。
2011年1月,微信诞生。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绿色图标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次年,微信推出免费视频和语音通话功能。 这使得人们可以直接拨打语音电话,而不是拨打号码。
四年后,微信红包也出现了。
2014年,支付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
人们购物时不再打开钱包取出现金,而是扫描二维码支付。
只需指尖轻轻一划,人们就已经在网上完成了购物比较,然后一键下单,就能得到千里之外的快递。
即使人们吃饭的时候,也不需要去厨房干活,也不需要下楼去找餐厅。 相反,他们在手机上打开应用程序,送货员会将其送货上门。
这些年的变化足以改变一个节日的意义。
双十一最初是高校的光棍节文化,最终在电商的推动下成为购物节。
我们已经从2G上网到了4G时代,现在又到了5G时代。
“小康家庭”已经从一句口号慢慢变成了现实。
智能家居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它们已经成为现实。
只需点击一个按钮或一个词,机器就可以清洁整个房子。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命脉。 失去手机就等于失去灵魂。
同时,也让人忽视了周围的人和事。
社交网络越发达,人们就越忽视线下人际关系。
人们在线上聊天很容易,但线下关系迈出第一步却很难。
结果,餐桌上的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而不是彼此的眼睛上。
“内卷化”逐渐成为一种现象,人们开始以996、007式的方式奋斗。
大多数青少年的身体很早就患有各种职业病。
人们的身体破碎的同时,还有情感。
人们齐头并进,挤得死去活来,只为追逐更好的生活……
这是我们的时代。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代。
一个新事物产生一股浪潮,转眼间就会被淹没在许多浪潮中。
当我们置身其中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有点“被当局迷惑”,有时难免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但正是因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生活,感受这个时代的一切,认识到其中的问题。
写在最后:
正如罗大佑在歌中所唱的那样:旧时光就这样溜走了。 当我回首往事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一步步从匮乏的时代走到了今天。
从筒楼到商品房,从“三转一环”到智能家居,从黑白电视到互联网电视……
见证家庭变迁的几十年,也是见证中国巨变的几十年。
我们都是这一切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了不止一个层次,但同时,我们又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推着。 我们常常忙得喘不过气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们开始怀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怀念那时的人和事。
似乎过去的日子都自带滤镜,总是自由而美好。
人们感叹:这些美好早已消散在时间的洪流中。
是的,事情变化得太快了。 正如崔健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世界变化很快”。
变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日常。
人们不断地权衡新旧事物。 他们应该拥抱他们还是放弃他们?
在这个时代,这些选择是丰富的。
或许,如何应对这种快速的变化,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命题。
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图片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