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磅谷物比一瓶矿泉水便宜。 国家为什么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日期: 2024-03-20 20:05:47|浏览: 233|编号: 80955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现在一磅谷物比一瓶矿泉水便宜。 国家为什么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世界粮价简史,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代社会粮价普遍偏低的深层原因。 人类的历史始于南方古猿,距今约300万至400万年。 当时的南方古猿能够制造工具并直立行走,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 在这三四百万年里,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个是收集食物,第二个是收集食物。 第二是生产粮食。 前者主要通过采集、狩猎获得。 这本质上与动物获取食物的方式相同。 这一历史过程持续了距今300万年至400万年。 后者主要通过农业生产获得,即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获得食物。 人类在一万年前发明了农业。 99%的时候我们是通过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的,只有不到1%的时候。 时间是通过农业获得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无法生产食物。 我们只是食品的生产者,而不是食品的制造者。 我们可以制造原子弹,甚至登陆月球和火星,但我们无法制造食物。 因此,人类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农业产值远远低于工业产值,农业收入低于工业和服务业收入的原因。

第一:种地还是不种地?

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发明了农业。 公元前9500年至公元前8500年,小麦在西亚被驯化。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发现于中国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 水稻,大约14000至18000年前,人类种植小麦和水稻。 他们首先从收集野生小麦和水稻开始。 西亚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分布着大量野生小麦。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大量沼泽和滩涂,沼泽和滩涂中分布着野生稻。 采集大片菰米和小麦可以显着增加获得的食物量,而且小麦和稻种易于保存。 因此,从采集、狩猎转向种植少量农作物是增加粮食产量的必然选择。

人类发明了农业之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了货币。 在农业革命初期,人类还没有金钱的概念。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采集狩猎社会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定居点虽小,但联系紧密。 定居点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物物交换非常罕见,不存在真正的商品交易。 5000至6000年前,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城市兴起,文字发展。 王朝的出现和青铜器的使用,使一些人脱离了农业生产。 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手工业的职业工匠,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食物。 结果,食物有了价格,食物变成了商品。 。

粮食成为商品后,粮食价格主要受农作物收成质量影响。 当农作物收获时,粮食价格下降。 当庄稼歉收时,粮食价格上涨。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因为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可以长期储存,在粮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耕地面积越多,劳动力投入越多,粮食产量就越大。 因此,在古代中国,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越繁荣,粮食的价格就会越低。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描述文景统治的盛况时说:“京城的钱财巨大,腐烂了,无法纠正。太仓的粟子老了,满了。”露水积于外,以致不能正。《食》。《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子立国之初,辩士比天下文学、风景。”汉代,积粟而朽。”《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说:“贞观初年,户数不足三百万户,一帛换一斗。米饭。 到了第四年,一斗米就值四五分钱了,家里几个月都没有开门。 马匹和牛群都处于野生状态,人们长途跋涉,没有食物。 因此,在中国古代,在国富民强的时候,粮价往往是最便宜的。太仓储存的粮食往往被认为是国富民强的标志。当然,粮价便宜的时候,就会出现“贱粮伤农”的现象。《汉书·食货志》云:“粮贵则伤民;粮贵则伤民;粮贵则伤民;粮贵则伤民。” 如果太便宜,就会伤害农民。 伤民则离散,伤农则散。“国穷”。 粮食价格高,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伤民”。 粮食价格低,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伤农”。 “国家穷”,为何“农业受损则国家穷”? 由于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低粮价会影响农业产量。 当农业产量减少时,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财政资源就会不足。 其实,这种现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古代调节粮食价格的主要措施是平买。 平买法最早是战国时期李逵提出的。 到了丰收的年份,政府就会以平价向农民收钱。 收购粮食,歉收时出售,以稳定粮价,实行买粮办法,使粮价不因丰收而下跌,或因荒年而上涨。 因此,《汉书·食货志》云:“所以,善于购买货物的人,必须注意哪些是熟的、中的、下的……因此,即使有饥荒、水灾,又旱,物不贵而民不散,以余补不足。 当然,除了农耕方式之外,古代中国还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策略。中国古代的粮食是无法通过海外贸易获得的。因此,古代中国人并不相信他们认为商业会增加粮食产量。相反,他们认为人们从事商业会抑制农业的发展。然而,在古希腊,人们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获得粮食。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多山土地比较贫瘠,不适合生产粮食,只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等经济作物。因此,古希腊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因为商业可以给人们带来食物。当然,重视商业的传统被后来的古罗马人和中世纪的西欧人继承了。

在中国古代,粮食的价格可以通过买卖的方式来稳定。 粮食价格有时高有时低,但长期趋势并不低,因为马尔萨斯循环在农业社会中一直存在,马尔萨斯循环在所有农耕文明中都存在。 其中,人口增长是几何增长,粮食产量增长是算术增长。 粮食产量的增加会增加人口,进而增加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然而,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的增长速度。 当现有的粮食资源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时,人地矛盾就会非常突出。 当更多的人没有土地或失去土地时,就会发生饥荒和战争,导致人口减少。 人口减少后,人均土地面积将会增加,社会经济将再次繁荣。 这就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盛衰交替的根本原因。 马尔萨斯循环不仅存在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也存在于世界所有农业文明中。

当然,在古代中国,从长远来看,每个时期的人口都会比上一个时期有所增加,农业产量也会增加。 例如,西汉时期,中国人口峰值达到6000万,北宋时期,中国人口峰值达到6000万。 峰值时价值1.2亿。 宋朝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绝对高于西汉。 但由于农业社会的技术创新有限,这一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这意味着农业文明无法逃脱马尔萨斯循环。 是的,繁荣时粮价会低,乱世时粮价会上涨。 丰收年份,粮食价格高,歉收年份,粮食价格低。 但总体而言,它们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在农业文明时代,粮食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商品。 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说,农民获得的粮食大部分是供自己消费的。 市场上只出售少量的粮食,而那些依靠商品交易来获取粮食的人这个社会阶层的人数也很少,他们在粮食上的支出占了收入的绝大多数。 让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比较来找出答案。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多年的经济数据发现了“恩格尔定律”。 一个国家越穷,居民用于食品购买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就越高。 一个国家越富裕,居民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就越高。 食品采购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低。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反映在食品价格上,这意味着食品作为商品越来越便宜。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分析了15至17世纪法国小麦的价格。 当时,法国每个工人每年工作3000小时。 一个四口之家每年消耗大约1,200公斤小麦。 100公斤小麦的价格是多少? 需要工作 100 小时才能获得,这意味着工人每年必须工作 1,200 小时才能为四口之家赚取一年的食物。 粮食价格相对较低。 在某些年份,工人必须工作 200 个小时才能挣到 100 公斤小麦。 当小麦价格超过300小时时,饥荒就会到来。 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粮食价格。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是宋代。 我们以宋代的粮价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南宋史学家李焘所著的纪事史书《徐资治通鉴长编》中有一段话,是苏轼对当时杭州米价的论述。 苏轼说:“去年杭州米价达到八十、九十一斗,今年正月到了,逐渐下降。五六月份,几个县持续下大雨。”浙西地区,太湖泛滥,农作物受害。6月初,米价再次上涨,7月初,祖莫米价高达百元。” 他还说:“我们调查发现,去年8、9月份,杭州的大米价格是60文足一斗,11月份涨到了95文足。老板供应了三分之一的石斛,而大米价格立即下跌。”

北宋时期,苏轼生活的时候,粮食的价格是每斗60至90文。 均价70文。 贵的时候是90到100文。 便宜的时候是60文。 70个铜币的购买力是多少? 北宋中期,男人的工资每天只有40至50分,连一斗米都买不到。 中国古代十斗粮食的重量约为一石。 所以,一般情况下,一石十斗。 宋代的92.5公斤相当于一石,宋代的一公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640克。 也就是说,宋代的一斗米重约相当于今天的5.92公斤。 如果粮食价格是每桶70分钱,工资是每天50分钱,那就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工作一天只能买到4公斤左右的粮食。 今天4公斤粮食很便宜。 可见宋朝的粮价还是很高的。

二:粮价下跌是大势所趋

一万多年前,农业革命发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然而,农业文明的长期趋势却无法逃脱马尔萨斯循环。 因此,在整个农业社会中,人类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长期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上。 人口越多,经济就越繁荣。 然而,人口的增长会增加人均土地面积。 减少,引发人地矛盾。 人类真正摆脱了工业社会的马尔萨斯循环。 工业为人类经济增长提供了无限可能,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在不断增长。

农作物的生长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和直接利用太阳能。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是直接利用。 人力依靠人力,畜力则由马、牛、驴等大型牲畜提供。 能源,人类和动物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植物。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 这种能源利用方式是直接利用,尚未发现能量转换机制。 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使用了电以来,人类就学会了如何转换能源。 蒸汽机将煤燃烧的热能转化为动能。 电的使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然后再将电能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能量。 电就像一个能源中介。 。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使用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能源如何转换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人类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学会了如何将质量转化为能量,即核能的利用。 工业可利用的能源远远超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太阳能。 因此,工业产值有无限增长的潜力,而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将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 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三大产业中,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很低,而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很高。 例如,美国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一小部分。 到1%,而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9%。

20世纪之前,人们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很高。 到了21世纪,全球粮食价格已经非常低。 我们以2017年美国主要食品价格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2017年美国大米价格为每公斤0.9元,小麦价格为每公斤0.59元,玉米价格为每公斤0.43元。 而且,美国的粮食价格可以说维持在全球较低水平,美国仍然是粮食净生产国。 在出口国,按照美国的粮食价格,一公斤粮食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中国古代稳定粮价的主要措施是平准收购法。 现代社会,农业实际上完全依赖工业的反馈而继续存在。 这就是农业补贴。 为了保证国内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高额农业补贴,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土地。 此外,现代农业还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如化肥、农业机械和种子改良等,但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 对于一般大宗商品来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减少大宗商品的需求。 相反,商品价格上涨会减少商品需求,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始终保持在稳定水平。 不会因为价格太低而导致需求大幅增加,也不会因为价格太低而导致需求大幅增加。 需求量增加的同时需求量显着减少。 这是由人体生理决定的,因为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人类是通过食物来获取能量的。 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而替代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 例如,珠宝、珠宝、手表等奢侈品的价格需求价格弹性非常高。 饮料、酒、咖啡等都可以代替。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较高,而小麦、大米、玉米等谷物的价格需求弹性较低。 谷物是人类生活必需品,无法替代,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 多于。

由于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当总需求达到一定水平时,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农业收入。 农业收入减少需要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可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维持。 稳定水平,从而保证农产品价格和产量保持稳定。

第三:日韩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社会,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有两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发展模式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第二种发展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 美国和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很大。 它们适合大规模操作。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节约成本。 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粮食出口国。 日本和韩国有大面积的山地和丘陵,但耕地面积很小。 但农业科技水平较高,以小规模机械化作业为主。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既精细化又机械化。 日本和韩国大米基本自给,但其他各类农产品依赖进口。 韩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牛肉、家禽和水果。 日本和韩国在保证主粮能够自给的同时,进口其他种类的农产品,这有利于节省耕地,因为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耕地面积少,劳动力成本高较高,畜牧业和果树种植业经济效益较低。 最好是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日本、韩国的农产品附加值较高。 他们拥有一些品牌农产品,非常重视农产品深加工。 日本大米除了加工成大米外,还用于生产面膜、肥皂等高附加值产品。 工业产品附加值方面,日本、韩国在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方面也走在发达国家前列。

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来看,韩国和日本实际上并不适合发展农业。 由于日本、韩国耕地少、劳动力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定是高成本的。 是的,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如果日本和韩国放开农产品进口,那么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就会涌入日本和韩国的超市,因为日本和韩国本土的农产品在这些进口农产品面前没有竞争力。产品。 优势。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可以说是靠政府高额补贴生存的。 此外,日本、韩国也对进口农产品实施限制,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 这样,只有日本和韩国的农民才会生产更多的农产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粮食自给自足,保护本国农业经济。 20世纪90年代,韩国每年收购的大米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 价格上涨,甚至造成韩国大米供应过剩。 随后韩国政府减少了对大米的补贴,但韩国大米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虽然韩国政府对农产品的高额补贴可以让韩国农民获得可观的收入,不会导致“低价伤农”的现象,但是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韩国居民要买单购买农产品的价格非常高。 在韩国,水果、牛肉、蔬菜的价格都非常昂贵,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 正如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中所言:“收购甚贵,则害民;收购甚贱,则害农;收购甚则害民”。 ,他们就会被分开。农业受损,国家就会贫穷。” 因此,虽然是发达国家,但由于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居民生活压力很大。

中国幅员辽阔,但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另外,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小。 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既不会像美国、澳大利亚那样全面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也不会像韩国、日本那样全面实行小规模精细化作业。 相反,它将是两者的结合。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广大平原地区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山地丘陵较多的地区要发展小规模、精细化经营应该进行探索。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80%至90%。 美国是典型的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的国家。 美国中部平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被称为“小麦带”,五大湖以南的美国平原地区被称为“玉米带”。 美国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惊人,大量粮食出口到世界各地。 然而,美国的农村人口很少,而美国的城市化率高达80%以上。 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6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因此,我国还有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化为城镇人口。 农业现代化实际上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

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的反馈。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适当的农业补贴也是必要的。 但农业补贴过多,会明显增加第二、三产业的负担。 正如班固所说:“收购贵则伤民,收购太贱则伤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农业的收入实际上低于其他行业。 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因为农业受生物体的自然属性影响,受天气影响很大。 农业的产值本质上依赖于植物。 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而工业和服务业不受生物自然属性的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具有无限的增长可能性。 正是因为农业的收入低于其他产业,人类又不能放弃农业,所以农业需要大量的补贴。 农业补贴通常根据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确定,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一致。 ,经济越发达,农业补贴越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