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中国城市消费日益多元化

日期: 2024-03-17 05:02:39|浏览: 227|编号: 7976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中国城市消费日益多元化

郭莉,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城市的消费实力和消费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 各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消费场景、新消费内容已成为城市“吸金”工具,有的可能在明年一场“春雨”后萌芽。 新芽生机勃勃,生长旺盛。

2023年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迎来变革之年。

从宏观形势看,线下消费在蛰伏三年后再次重启,国内城市全面放开,国际旅行全面复苏。 商务部还将今年定位为“消费助推年”,希望通过消费促进整体经济健康稳定。 发展。 从消费行业来看,基于实体消费场景的多元化消费正在凸显其魅力。 比如,2023年的各类演出、活动尽管举办频率很高,但仍会“一票难求”,反映出体验消费需求不断上升。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变得更加理性,“报复性消费”不再出现,品质消费更加受到推崇。 复杂多变的消费演化趋势很可能对未来几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产生影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年度报告》)选定于2023年底发布,有望为我国城市消费产业发展提供信息通过数据评估、消费趋势研判、重点城市分析。 多维度观察窗口不仅总结了2023年的消费情况,也为2024年“扔石头问路”。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评估团队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这是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全球领先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联合发布的首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 ,使得本次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评价维度更加多元化,报告结论更加创新。

1、29个城市排名:上海、北京领跑,成都、深圳等优势明显。

共有29个城市参与了《年度报告》的评价。 包括首批率先培育建设的5个城市、15个万亿GDP城市、7个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2个免税消费政策支持的海岛城市。

评价方法是设立8个一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61个、四级指标若干个),采用标准化值的计算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保证不同指标之间的可比性。 计算方法为标准化值(Value)。 最后采用层次化方法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三类划分。

(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指标体系

Alpha级(综合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北京。

Beta级(特色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武汉、西安、苏州。

伽玛级(发展型消费中心城市):青岛、天津、长沙、宁波、厦门、郑州、沉阳、无锡、济南、合肥、昆明、福州、大连、南宁、南昌、贵阳、海口、三亚。

(上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排名)

其中,综合消费中心城市仅有上海和北京。 其八项一级指标得分优势显着,与其他城市差距明显。 他们堪称中国的代表,可以与东京、纽约、巴黎等世界知名城市相媲美。 消费城市“炫耀”。 但国内只有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拥有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 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消费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建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国内大多数城市只能“并驾齐驱”。

相比之下,九个特色消费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城市发展逻辑都更具普遍性。 因此,他们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和方法更适合国内其他城市借鉴。 所谓“特色型”,从八项一级指标的排名来看,可能在某一项或几项上非常突出。 18个开发型城市建设路径清晰,发展目标明确。 但现阶段凸显的整体消费竞争力并不突出,仍需加快发展。 这并不意味着18个城市没有优势。 事实上,通过《年报》的多维度评价,仍有不少“蓄势待发”的潜在优势。

2、2023年中国城市消费行业特征及2024年趋势分析

1、综合经济实力和外向型经济竞争力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年报》认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强大、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例如,《年度报告》抽取了奢侈品、美妆个护、运动户外、智能电子、餐饮、商超、娱乐等不同业态的代表性品牌,分析了各业态的开店数量和水平。这些品牌遍布29个城市。 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城市品牌规模和覆盖范围的差异。 从城市来看,上海、北京位居前列,成都、深圳、广州紧随其后。 这说明品牌零售店的开设必须考虑到城市的购买力。 城市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能源水平较高的城市也更容易开放。 产生更高的品牌集中度。 因此,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实力,是需要考虑的首要方向。 比如,从一级指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来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与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大致相似。 这也体现了当前世界知名消费城市的共同特点。 一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如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对消费资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二是具有全球通达性的港口城市,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依靠全球商品和劳动力密集的交换和流动优势,获得消费竞争力发展的机会。

2、演出和活动经济成为新热点,是城市打造消费品牌的创新密码。

2023年演出和体育赛事将大幅增长,观看演出和赛事本身就属于服务消费。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34.24万场次,同比增长278.76%; 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 2023年3月以来,海外在华演出逐步恢复,每个季度项目数量和演出数量均大幅增加。 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也带来了赛事消费的繁荣。 例如,从杭州亚运会开幕到10月7日,短短14天内售出门票305万张,门票收入达6.1亿元。 市场对演出、活动的热情带动了观看演出、观看比赛的服务消费热潮。 不过,上述收入数据并非全部由当地居民提供。 相当多的消费者愿意跨城市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和球员付费。 据媒体报道,张学友成都演唱会共有观众12.1万人,其中异地观众占57%。 因此,旅行不再是游览一座城市的唯一理由,而是成为了一种附属品。 将消费者带到另一个城市的接触点可能只是一场音乐会或一场足球比赛。 从世界著名消费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知名国际会议、体育赛事、文艺演出、节庆活动对于提升城市消费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带动文化等各类消费的集中释放。旅游、餐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演艺、节庆等新型消费内容在城市快速涌现,触达更多消费群体,成为城市打造消费品牌的创新密码。

3、假日经济方兴未艾,预计2024年将继续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到“完善假期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日消费”。 假日经济也被纳入政府规划层面“促消费”的重要举措。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八天“国庆”黄金周假期,国内旅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 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 在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的同时,海外游客也在来中国旅游。 2023年国庆假期共入境1181.8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约2.9倍。虽然复苏势头未超预期,但国庆黄金周期间旅游消费表现出现明显反弹。 假期往往是引发旅行的重要因素。 旅行产生消费,交通、住宿、吃饭都是必要的开支。 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关注假日经济带来的消费高峰客流。 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4、新消费场景涌现,机场业务成代表案例

近年来,以上海虹桥机场、三亚凤凰机场为代表的临空商业蓬勃发展,成为城市消费新场景。 这些机场不再仅仅承担运输功能,也逐渐体现出消费功能。 因此,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出现了。 也就是说,很多旅客会专门为了购物而选择某个机场搭乘航班。 事实上,机场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资源的聚集,尤其是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入驻,这是对机场业务最大的祝福。 经营选址严格的奢侈品牌,对城市能源水平、机场水平、消费水平、流通区位等要求很高,尤其是爱马仕、路易这样的大牌品牌更难吸引。 因此,领先品牌的覆盖率是衡量一个机场商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机场业务现状来看,近年来新通车的四层机场,如北京大兴机场、成都天府机场,在高端品牌招商方面与城市核心商圈的地标性商业已经非常接近。 此外,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一线城市的机场业务也具有高端品牌集中的优势。 随着跨境旅游复苏、商旅回归常态,机场商务作为重要的商业载体,是品牌布局的重要网络终端,捕捉商旅客户的消费剩余。

5、文化旅游消费仍是城市消费品牌的基础,应注重本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挖掘和培育。

“一城一色,千城万面”。 每个城市的文化基础和自然禀赋是建设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重要的资源。 从《年报》的评价结果​​来看,这一优势在北京、西安、杭州最为明显。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列出这些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杭州的西湖。 因此,《年报》延续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2)》的观点:一个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消费产业​​保持繁荣的基本支撑。 尤其是在城市消费不断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一个城市本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探索显得更具全球意义。 例如,泰国首都曼谷的地标商业,巧妙地将消费与当地的历史建筑、夜市融为一体,使购物中心不仅成为消费者的重要目的地,也是泰国旅游和文化历史的打卡点。城市。 承载场所。 “属于民族的,也属于世界。” 在一个城市众多新兴消费资源的繁荣与消亡的循环中,那些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名胜仍然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 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家、地方、民族、独特的文化历史符号通过现代商业媒介走向全球的绝佳平台。

六、消费分流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促进消费适应时代变化。

消费的关键在于流量,这是商业上千百年不变的真理。 在纯购物初期,商场吸引流量的方式就是引入主力店。 主力店的强大号召力是商场吸引顾客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中国主力店的变革和迭代步伐加快。 从早期的百货店、超市,到快时尚等迷你主力店,再到现在的“去主力店”运营模式,描述了商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演化轨迹。 随着中国消费分流模式的迭代,也体现出消费不再只是“买东西”。 2019年以来,流量明星的到访、限量产品的发售、秀场、演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似乎超过了任何其他品牌。 随着直播电商的发展,主播IP的强大吸附力甚至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不依赖“品牌”,反而越来越依赖“直播”。 因此,这种消费趋势让城市认为,城市消费的流动不仅仅局限于品牌和业态的丰富程度,还取决于城市活动、商业活动、营销活动的“前卫”程度。 这是新时代。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软实力。 未来,如何利用当前互联网热点,为城市消费引流,将极大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外影响力,也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3、城市消费促进优秀案例展示

2023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助推年”。 为最大限度恢复和扩大消费,国内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如举办购物节、消费季、博览会等,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培育和创造了消费活力。培育一批新消费品牌、新模式、新产品,为城市消费促进提供实验场景和载体。 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举办2023年优秀城市消费促进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国内城市开放,最终评选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消费促进活动、展览等,通过案例展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最终达到共同推动中国消费行业发展的目标。

4、名城名店优秀案例展示

2024年之际,21世纪经济研究院根据国内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新性地提出了第一个商店经济发展的2.0版本——名店经济。

近年来,首店经济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首店引进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消费活动的核心指标。 有两种新情况不容忽视。 首先,随着国际知名品牌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其门店数量逐渐从稀缺过渡到平衡,直接体现在亚洲首店数量和中国首店数量的下降。 、区域首店或城市首店数量增加。 其次,随着国产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 相比国际知名品牌在华开店数量或首店水平的下降趋势,国产品牌或将成为下一阶段“首店经济”的主要增长类型,这些品牌或将走出困境。在所在城市开设“同城首店”或跨省开设“区域首店”。

与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注重“外引”不同,国内品牌首店强调“内育”,即一个城市只有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更强的增长潜力后,品牌才有可能感动走向更大的市场。

因此,从首店经济到名店经济,重点不仅仅局限于首店的水平和数量的评价,而是观察首店与所在城市的共存共生,以及观察门店能否真正成为城市的驱动力。 消费行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从城市第一店转变为城市名店。

(上图:2023年名城名店优秀案例,排名不分先后)

5. 结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2023年“消费拉动经济”的重头戏,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来总结2023年中国城市的国际消费发展情况。在撰写本报告的过程中,消费实力中国城市的消费潜力不断被挖掘。 各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消费场景、新消费内容已经成为城市“吸钱”的工具,有的可能是未来。 2024年一场“春雨”过后,新芽发芽,生长旺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定期报告中对一个城市的全面扫描仍然存在困难。 即使是得分较高的城市,在消费方面也可能存在潜在短板; 而具体项目得分较低的城市也可能存在隐性消费短板。 巨大的积累和发展潜力,将引领出一条独特而独特的国际消费发展道路。 凭借着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丰富文化遗产和资源禀赋,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极具吸引力的。

一百多年前经济理论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理论,在今天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似乎成了“旧词新义”:这座城市如何才能给消费者带来超乎想象的更强实惠? 惊喜感和获得感以及消费者“额外”消费意愿的释放,已经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挖掘的增长潜力。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如果我认为我所在的城市美丽而迷人,那么我的生活也一定如此。” 我们相信,2024年中国城市的消费建设路径将使世界更多人看到中国城市的美丽和魅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