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时尚:牛仔裤革命

日期: 2024-02-27 22:01:39|浏览: 219|编号: 70331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日本街头时尚:牛仔裤革命

20世纪50年代末,阿美横町虽已不再有黑市,但仍相当混乱。 人群在数百个摊位之间穿行,这些摊位出售泡菜、鱼、偷来的酒店用品、走私违禁品、半合法的平行进口商品以及从美国军事福利协会非法获得的奢侈品。 老板桧山健一发现,倒卖美国陆军服装、丸尾等厂家生产的美式工作夹克和裤子,利润可观。

01

20 世纪 50 年代的牛仔裤:独特、稀有和黑市

在盟军占领期间,美国士兵经常用旧衣服而不是现金来支付妓女的费用。 然后,这些妓女会将这些衣服带到阿美横和其他商店出售。 桧山健一发现,许多女孩在出售褪色的靛蓝工装裤,据传这是美国监狱制服的下半身。 去过美军基地的人都知道,士兵在不执勤的时候经常穿这样的裤子。 由于缺乏更好的术语,桧山健一将其昵称为“美国士兵裤”。

到1950年,美国士兵裤占了商店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1970年,桧山健一的妻子千代野告诉《朝日周刊》:“我们以300-500日元的价格买了一条,然后以3200日元的价格出售。这条牛仔裤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当他们到达商店时,上面没有价格标签。他们。已经卖完了。” 当时男士的裤子大多是羊毛材质的,而棉质的美国大兵裤子其实更适合日本温带气候的穿着。战争时期,日本平民制服和美军制服都是卡其色的时候,蓝色也脱颖而出正如作家北本正夫所说,牛仔裤闪耀着“胜利的蓝光”。

到了1950年代初期,阿美横町商店里二手美国士兵裤子的销售十分繁荣,但日本人却买不到新裤子。 只有一个例外,而且格外引人注目——精英官僚白津次郎。 这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英俊商人兼外交官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住在旧金山时首次发现了牛仔裤。 他是战后美日两国政府关系的重要推动者,由于与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熟悉,他得以购买一条全新的Levi's 501牛仔裤来自美国陆军福利俱乐部。 表面上白井次郎是打算在修车的时候穿着这条牛仔裤,但最终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它。 1951年,他登上飞往旧金山的航班,与美国签署和平条约。 登机后,他立即脱下西装,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穿着李维斯牛仔裤。 1951 年,当一位摄影师捕捉到这位白发绅士轻松穿着他最喜欢的衣服时,整个日本都意识到了他对牛仔裤的热爱。

Jiro 穿着 Levi's 牛仔裤,1951 年( 、 档案)

白须二郎穿的全新牛仔裤与市面上卖的破烂打补丁的牛仔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牛仔裤在日本开始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独特、稀有、精美的服装,同时又具有隐约的黑市三流品质。 这种双重性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当时东京涌入了新一波来日本休假的美军。 这些士兵脱掉军装,穿着磨边牛仔裤、衬衫夹克、原色V领毛衣、白袜子和乐福鞋,出现在东京各地。 尽管它们看起来很时尚,但由于外国军人经常漫步到东京的陌生地区,牛仔裤的声誉变得复杂起来。

由于美国在东京的存在以及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的大片,牛仔裤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有礼貌的日本年轻人中获得了新的文化认同。 阿美横町出现了一家新店,名字会是-ya之类的,专门卖牛仔裤和二手军工产品。 不幸的是,美式牛仔裤不适合日本体型。 这条裤子是为身材强壮、腿长的美国人设计的。 如果哪位顾客有兴趣,只能祈祷有一个体型相配的美国人把他们的旧裤子带到这里来卖。

1957年,日本政府开始放宽对进口服装的限制,并正式开放海外二手服装贸易。 消息一传出,东京二手商品零售商Eiko Shoji的高桥重利立即飞越太平洋,在西雅图郊区的一家洗衣厂购买了2万条二手牛仔裤。 该批牛仔服装是美国牛仔服装首次大规模进口到日本。 高桥重利带着“战利品”回国后不久,日本官方甚至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私人进口新服装。 他立即飞往美国,并带着一份分销 80,000 条新 Lee 牛仔裤的合同回来。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Dashi 也签署了每月进口3万条Levi's牛仔裤的协议。

这两份合同让正宗的美国牛仔服装大量涌入日本,二手服装店也希望顾客到店里购买正宗的美国牛仔裤。 然而,日本消费者反应冷淡。 他们喜欢柔软、褪色、洗白的牛仔布。 新牛仔裤的面料又硬又黑,穿起来不舒服。

来自 Men's Club 杂志的进口美国牛仔裤,1963 年春季(图片来源:Women's )

早期的牛仔裤价格昂贵,只有年轻演员、热衷艺术的学生和来自富裕家庭的叛逆青少年才能穿着。 在战后的日本,牛仔裤对于蓝领工人来说太贵了。 然而,牛仔裤的异域地位并不能抵消它们与“十恶不赦之人”的联系。 时尚评论家出石翔三 (Shozo )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就穿着牛仔裤。 他回忆道:“每个人都想穿牛仔裤,因为它们让你看起来像个亡命之徒。我真的不会做任何坏事,但每个人看到我都会说,坏孩子来了。”

02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本土牛仔裤品牌的崛起

1964年底,丸尾制衣决定进入牛仔裤生产领域后,柏静雄去买回一条美国牛仔裤进行分析研究。 他思考着布料上一个奇怪的细节:蓝色的棉线没有完全染色。 与其他染料相比,靛蓝染料不太可能渗透到棉线的芯部。 因此,工业靛蓝染色常常在线的外圈周围形成一个蓝色的环,而中心仍然是白色的。 然而,正是这个缺点,却赋予了牛仔裤独特的美感。 一旦靛蓝因长期穿着而磨损,未染色的棉质就会出现,形成富有表现力的、微妙褪色的层。

柏野静夫用类似水手布的轻质材料制作了丸尾的牛仔裤,但桧山健一却对他大喊:“不,绝对不行!你必须仔细思考,找到一种方法,制作出与日本制造的牛仔裤一模一样的牛仔裤。”美国。” 裤子。”丸尾别无选择;他们不得不从美国进口布料。

通过官方私人渠道,柏静雄听说进口Levi's的大石商事刚刚获得了美国牛仔面料的独家进口权。 Maruo 与 Oishi 签订了在日本西部生产和销售 牛仔裤的合同。 尽管丸尾的专业裁缝师努力制作牛仔裤,但他们的三菱和重机缝纫机却无法在坚韧的面料上缝出一针一线。 丸尾的老板更换了针,并尝试了不同的缝纫方法,但针仍然无法穿透僵硬的广东面料。 经过一番研究,尾崎幸太郎从美国订购了一批二手联合缝纫机。 就在那时,工人们意识到他们需要另一套特殊材料:将牛仔裤缝在一起的橙色线、对牛仔裤耐用性至关重要的铜铆钉以及裤裆处的钢拉链。

1965 年中期,Maruo 以 品牌生产了第一条牛仔裤。 和 拜访了各个零售商,但遇到了与上一代进口商相同的阻力——日本客户讨厌原牛仔布的质感。 虽然这些新款牛仔裤的售价只有800日元,相比之下美国进口的二手货要1400日元的惊人高价,但二手牛仔裤的销量仍然是全新牛仔裤的十倍。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预洗牛仔裤,让布料软化并褪色。 然而,经过一周的努力,洗衣厂的所有机器都坏了。 柏野静夫试图以两倍的工资将这项工作外包给附近的一家洗衣厂,但靛蓝染料几乎毁掉了洗衣机。 为了安抚愤怒的洗衣店老板,丸尾服装买下了所有的洗衣机,并将它们放置在自家大楼的各个角落。

此时,丸尾的缝纫厂也兼作洗衣厂。 当机器无法再处理不断增加的产品量时,员工将牛仔裤放入后院装满水的沟渠中,然后挂在壁架和吊杆上晾干。 Maruo 的“一次水洗”牛仔裤的销量开始回升,但要完全取代其步履蹒跚的制服生产业务,该公司必须将美国大兵裤的利基市场转变为广泛的消费趋势。 同样来自冈山的石津健介 ( ) 的成功故事启发 Maruo 将其客户群直接定位于年轻消费者。 此外,Maruo的大岛敏夫认为,Ivy风格留下了重要的市场机会:“美国人在校园里穿牛仔裤的次数比卡其裤多,但VAN只卖卡其裤。” 在一次友好的聊天过程中,石津健介告诉柏静雄,他们应该先尝试说服东京时尚指标新宿的伊势丹百货购买商品。

随后与伊势丹采购部的会面可谓是灾难性的。 采购人员对丸尾这条洗过一次的牛仔裤感到非常惊讶:“这裤子洗过吗?伊势丹只卖全新的产品!你在想什么?” 会议结束后,采购人员厌恶地把裤子扔掉了。 在地上。 被伊势丹踢出后,柏静夫尝试了伊势丹的竞争对手西武百货店。 不过,西武的采购人员也对销售预洗牛仔裤心存疑虑。 他们还犹豫是否要展示通常在肮脏肮脏的二手美国军需商店出售的产品。

为了迎合百货商店的需求,丸尾服饰着手建立原创牛仔裤品牌。 他们说服北卡罗来纳州的科恩米尔斯将所有撕裂的裤子、零码面料和工厂缺陷寄给他们。 货源稳定后,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约翰”。 但他们不想嘲笑老板身高150厘米的矮个子,所以就用“大约翰”来代替。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一个正宗的美国品牌,让人想起美国总统“大约翰”肯尼迪。

1968 年 Big John 牛仔裤的早期广告(左)和销售标签(右)(Big John)

1967年,Maruo 首次推出直筒预缩Big John M1002牛仔裤。 这条裤子上有一个纸质标签,向他们保证这是“正宗的西部牛仔裤”,并印有一名男子被从牛仔竞技公牛上摔下来的图片。

在大多数日本年轻人眼中,Big John 牛仔裤看起来像是从美国西部边境走私进来的,至少在形象上是这样。 市场立即看到强劲的销售业绩。 随着该产品线的推出,西武成为日本第一家销售牛仔裤的百货公司。 此前一直保持高调的伊势丹,几个月后给丸尾服装打电话,羞涩地要求出售预洗大约翰产品。

由于价格合理,日本年轻人开始抢购Big John牛仔裤。 但在1967年,东京的大多数时尚青少年热衷于那个时代的两种流行造型——美国常春藤和欧洲风格。 如果牛仔裤要成为一种热潮,Maruo 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品牌名称。 它需要一场革命。

03

20 世纪 60 年代:“牛仔裤是强烈表达青春力量的理想服装。”

当时日本最大的反文化势力是马克思主义学生运动。 青年激进主义首次大规模爆发是在1960年,当时数十万人聚集在国会前抗议美日安保条约。 那些年,精英大学校园里形成了数十个左翼学生团体。 马克思主义派别走上街头与警察对抗,成员手持警棍,有时还携带汽油弹。 经过几次小规模的冲突后,学生运动于1967年10月8日全面展开。其中最著名的是占领学校安田讲堂的全学生斗争会议,简称“全学生斗争”。东京大学学习一整年。

周六晚上,新宿成为政治示威的场所,这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与防暴警察的对抗。 充满催泪瓦斯的冲突加深了该地区颓废的名声。 新宿长期以来一直在与银座争夺东京夜生活天堂的宝座。 然而,银座充满西欧风情,光彩夺目,而新宿却显得阴暗,隐约散发着一丝俄罗斯情调。 20 世纪 50 年代,新宿的酒吧成为日本“垮掉的一代”和存在主义者的聚集地,而到了 1960 年代中期,当地的小巷里遍布着现代爵士乐和色情俱乐部。 随着迷幻毒品运动的信息从海外传播开来,这里陆续出现了数十家地下酒吧,名字如“LSD”、“Pop”等。

到了1967年,一群新的叛逆青年占领了新宿站东侧——他们是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称为“疯子”。 他们没有参加斗争,而是从学校休息一下,坐在被称为“绿色房间”的灌木丛周围,向朋友要香烟,并花了整个下午试图在灌木丛中见面。 如果他们需要钱,他们偶尔会工作。 由于LSD在日本不存在,而且大麻也很罕见,所以大多数疯狂的人都会服用混合处方药——安眠药、镇静剂和经期止痛药。

《纽约时报》曾指出:“据说所有疯狂的人都是职业色情舞者”。 如果日本没有另一群嬉皮士,我们很容易将疯狂的人归为“日本嬉皮士”。

在这两个团体的鼎盛时期,每晚都会有2000名问题青少年聚集在新宿站。 正统嬉皮士仅占该地区年轻人的20%左右。 然而,每个周末都有来自其他地方的通勤者加入。 这些人到了车站之后才变成了衣衫褴褛的疯子。 插画家、青年文化历史学家小林康彦解释道:“大多数日本嬉皮士仍然要遵循社会习俗。很多孩子只会在特定的区域里嬉皮士。他们和朋友在一起时是嬉皮士,但在到达现场之前,似乎一切都很正常。”

尽管处于社会边缘,新宿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却深深影响了当时日本的街头时尚。 牛仔裤是这些叛逆群体的共同点,也是最受关注的。 时尚评论家步步成曾写道:“想要强烈表达青春的力量,牛仔裤是最理想的着装。” 疯子和嬉皮士都向美国同行学习——T 恤、脏牛仔裤和凉鞋。

日本的反文化运动从未发展到美国的规模,但作为文化先锋,新宿运动让年轻人摆脱了整齐、直筒的卡其裤,转而穿着粗犷、简单的服装。 政治和文化叛乱扩大了牛仔裤的市场,销量从 1966 年的 200 万双增加到 1969 年的 700 万双。

1968年10月,学生们在新宿站铁轨上示威(时事照片)

反文化运动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影响了常春藤风格,使其面临日本激进分子的意识形态攻击。 经过多年作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象征,常春藤风格已经成为传统时尚的代表。 正如吉尾贞夫 (Sadao ) 所解释的那样:“Ivy 最终成为了‘家长教师时尚’,因为那是你的父母看到你穿着时最舒服的。” 即使是那些将 Ivy 风格引入日本的人,这也是重新思考他们与这种风格的关系的时刻。

黑栖俊之曾经说过:“当我开始穿常春藤时,它是一件反体制的服装。但后来美国——常春藤的典范——误入歧途,我再也无法掩饰我的失望。”

Maruo 最初希望亲美青少年购买牛仔裤和卡其裤,但到了1960年代末,青少年认为牛仔裤是对抗Ivy风格的最有力武器。 讽刺的是,当日本年轻人进行反美霸权行动时,他们却穿着历史上最具美国风格的服装。 尽管这种现象显然非常虚伪,但没有人敢回归传统的日本服装,而且服装界已经将欧洲服装定位为比美国东海岸时尚更优雅、更中产的品牌。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社会只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年轻时尚——整洁优雅的常春藤和邋遢凌乱的嬉皮士,而经典的美式风格则被排除在外。

新宿的日本嬉皮士,1969 年(每日新闻)

04

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主流,脱离狂热群体

嬉皮士和左翼人士创造了日本第一个重要的牛仔裤市场,但要成为主流并真正成功,牛仔裤必须建立一种远离狂热群体的地位。 对于 Big John 和其他品牌来说幸运的是,日本的青年叛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戛然而止。 部分原因是警方的严厉镇压。 1970 年 2 月,在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行动中,执法部门以持有大麻为由逮捕了摇滚音乐剧《头发》的整个日本演员。 随后警察突袭了新宿的“绿屋”,剩下的正统嬉皮士逃离东京,在一些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社区。

1971年摇滚音乐节上的日本嬉皮士(联名通信)

极端文化和政治元素的消散让 20 世纪 60 年代的柔和审美——休闲、务实、返璞归真——赢得了公众的青睐。 牛仔裤受益最大。 1971年其销量惊人,达到1500万双。 1973 年,销量增加两倍,达到 4500 万双。 这么多的牛仔布足以从地球返回月球 90 次。 成功的关键是喇叭裤。 直筒裤和剪裁裤最适合男孩,但喇叭裤款式则适合男性和女性,使牛仔裤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

在富裕的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年轻人不再需要花毕生积蓄买一条裤子。 大多数青少年可以拥有五到六条牛仔裤。 日本各地的小镇上也涌现出改造牛仔裤和牛仔服装的专卖店。 对牛仔裤的持续需求给冈山县和广岛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靛蓝染厂、棉厂和纺织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5岁以下的每个人都需要牛仔裤,而日本市场此时已经自给自足。 多元化的牛仔裤市场也增加了对洗白款式的需求,从而在儿岛催生了水洗、漂白和压榨原创牛仔面料的新产业。

讽刺的是,日本社会全面接受牛仔裤的最后障碍却来自美国人。

1977年5月,56岁的大阪大学副教授卡尔·佩达在课堂上斥责一名穿牛仔裤的女孩衣着不雅:“那个穿牛仔裤的女孩滚出去!” 离开教室后,女学生对这位固执的教授提出了正式投诉,质问学校为什么允许男生在校园里穿牛仔裤,而女生却不允许。 所谓的“牛仔裤争议”连续几周占据日本媒体的主导地位。 佩达的反牛仔立场是不屈不挠的,《日本时报》援引他的话说,“女人应该是一流的女人。穿牛仔裤上学的女人是二流的女人。” 在这些观点中,美国人不能独善其身。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支持年轻女学生穿牛仔裤,日本各地的学校也修改了正式着装规范,允许女孩穿牛仔裤。 牛仔裤首次进口二十年后,Big John 推出十年后,著名的美国牛仔裤已正式成为日本各地人们的日常着装之一。

本文摘自

《原宿牛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