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国内生产的未来

日期: 2024-02-23 23:00:36|浏览: 300|编号: 68735

皮尔卡丹:国内生产的未来

石剑子

“皮尔·卡丹,把票挤出来吧。” 由于价格高昂,皮尔卡丹刚进入重庆时,人们就编了这首顺口溜。 重庆人张轩第一次接触这个品牌是在1990年,当时他的父亲受邀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临行前,他买了一条皮尔·卡丹皮带。 “这花了我父亲近两美元,”他说。 一个月的工资,买的时候全家人都一一摸了。 皮革非常柔软,金属扣非常闪亮。 说实话,我觉得不是特别好,但我们都没有见过法式皮带。”皮尔·卡丹当时的专卖店位于重庆一家百货公司。“无论我什么时候去,柜台那时候,男士流行的着装是把T恤塞进裤子里。因此,梦特娇的T恤、皮尔卡丹的皮带裤、金利来皮包成为了成功人士追求的标准造型。男人。

现年33岁的张轩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在一家外企担任项目经理。 他早已习惯将希尔的衬衫和领带添加到他的衣橱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作为很多人梦想而存在的皮尔·卡丹,如今在任何高档购物场所都很难找到了。

但6月底,一则“中国民营企业收购皮尔卡丹”的消息,让人们重新关注这个与中国有着诸多渊源的品牌。 这场备受争议的合并于7月10日实现。四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商人成为皮尔卡丹在中国的所有者。 他们将在温州设立新的皮尔卡丹大中华区运营中心。

时尚中国初体验

1978年,皮尔·卡丹首次来到中国,应邀在北京故宫饭店举行小型“观摩会”。 在那个时代,“观察会”意味着参加者的身份会受到严格审查,而参加者几乎都是当时负责服装贸易的官员。 在30年后的媒体回顾中,时任新华社记者的李安定成为少数有机会亲眼目睹新中国首场时装秀的人之一。 然而,生活在极其僻静环境中的中国人显然无法从容应对皮尔·卡丹带来的视觉冲击。 李安定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描述观摩会的场景:当一位金发美女停在观众面前时,她突然变得兴奋起来。 当他掀开裙子的时候,台下的人就像巨浪一样向后倒去。

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也让1978年成为新中国的时尚元年。

两年后,旅居巴黎的北京女孩宋怀贵回到家乡,为皮尔·卡丹组建模特团队。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当时的选角过程听起来就像“抓小伙子”:看到漂亮的女孩或小伙子就走过去,先自我介绍,然后介绍模特行业,最后向他们询问。 你想尝试一下吗? 龚海滨是北京一家染色车间的工人。 宋怀贵来看望他的时候,他正在和张铁林、方舒一起拍电影。 然而,龚海滨在加入模特队时却遭遇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工作单位的态度也更加鲜明。 他被直接从城里调到郊区的一家靛蓝厂搬砖。 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每个去那里工作的人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他们需要“继续改造”。

后来,模范队最终选拔的十、二十个人,几乎全部来自基层。 有卖菜的、织地毯的、卖水果的、还有纺织女工。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在一起,接受两位来自巴黎的专业教练的指导。 许多人向家人和单位隐瞒真相,不得不请病假以保证培训。 1981年10月,经过几个月的专业训练,中国文革后第一批模特穿着皮尔·卡丹设计的服装在北京饭店登台表演。

演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中国举办时装秀”的消息第二天就占据了多家国际媒体的头条。 到1982年,皮尔·卡丹带到中国的时装秀几乎成为所有晚会的保留节目。

正因为如此,无论我们持怎样的态度,当我们谈论皮尔卡丹时,都不可避免地当中国人试图打开了解外界的大门时,皮尔卡丹是他们看到的第一个品牌。 ,它对中国时尚的启示意义远高于服装本身。 而且,在那个信息有限的时代,知道Gucci、LV、YSL的人总数可能还没有知道“皮尔卡丹”的人多。 这些都为皮尔卡丹在一定时代成为奢侈品奠定了心理基础。

走下神坛

20世纪90年代左右,皮尔卡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0%。 这个数字让其他品牌难以复制辉煌。 遗憾的是,皮尔·卡丹除了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之外,还认清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商人。 他采取了快速致富的方法,在中国发放了24张代理牌照。 ,代理品类从雨伞、毛巾、手机、瓷砖到男装。 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0家代理商。 包括中国在内,共有20万名员工为皮尔卡丹品牌工作。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巨大缺陷。 几年后,皮尔·卡丹走下奢侈品的神坛,逐渐出现在路边摊和破旧商场的销售上。 最可怕的是,除了一些防伪商品外,大部分都是品牌授权本土企业生产的正品。

“已经很久没有人提起这个品牌了,我想稍微有一点品牌意识的人就不会再选择他们的衣服了。” 张轩对这个品牌认知的转变几乎可以代表那些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年轻人。

他最后一次接触皮尔·卡丹是在南三环分钟寺的一个小巷里。 “领带都是鲜红带黄点的,成分标注是丝绸,但摸起来很粗糙。”

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皮尔卡丹在中国的最终结局,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今年前三个月燕莎友谊商城男装销量排行榜上,皮尔卡丹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最后一位。一个是年轻的。 在我们的预估范围之外还有另一个巨大的市场。

“几乎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在顶级奢侈品牌影响力较小的地区,皮尔卡丹仍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霞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快速没落的品牌能够受到国内厂商的追捧。 仔细观察这些温州商人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们的命运与皮尔卡丹的贴牌生产息息相关。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选择皮尔·卡丹”的问题。 中国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吴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参与收购的温州商人表达了质疑——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投资来扶持一个本土知名品牌呢? 在她看来,一些有能力与世界知名品牌竞争的本土服装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辩论中,民族主义的考虑比其他观点更容易引起共鸣。

“这种说法虽然残酷,但却是事实。整个事件只是一次正常的商业活动。” 朱明霞强调,“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都是以利润为导向的,没有‘扶持’别人的目标和义务。国外品牌在某些方面,有中国企业急需的东西,其中品牌无形资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诅咒

中国并不是唯一关注事件进展的人。 日本网友也纷纷发表看法,“中国+皮尔卡丹=0,名牌如果经过中国人手里,一年就完蛋了”。 对于这些言论的性质,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嘲讽”一词。 且不说皮尔卡丹是否配得上名牌的水准,日本人的批评就足以让国人再次审视“永远比不上名牌”的魔咒。

2007年初,这个英国国宝品牌正式关闭了位于南威尔士朗达山谷特雷奥镇的工厂,并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等劳动力廉价的海外地区,以节省成本。 这一决议引起了全球球迷的强烈反对,并遭到业内人士的抵制。 万宝龙前执行总经理韩五福曾在公开场合向记者直言,中国生产的产品不能算作奢侈品。 此声明一出,各大品牌均否认曾考虑过在中国设厂。

但诱惑如此巨大,“意大利光是劳动力成本就是中国的20倍”。 于是,在中国设厂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谁承认,谁就会被踢出奢侈品圈。” 更重要的是,连中国人都对国产名牌没有兴趣。 据《全球奢侈品报告》统计,约86%的中国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奢侈品牌,因为奢侈品牌上有“”的标记。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从一开始就被打上烙印的身份品牌让国内的奢侈品制造商更加难以前行。 高级定制品牌NE·TIGER创始人张志峰是国内最早具有品牌意识的运营者之一。 他的设计很有中国特色。 2月份第59届柏林电影节上,影星章子怡也选择穿了这个品牌的连衣裙。 。 尽管获得了很多认可,但张志峰仍然坦言,目前品牌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中国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对奢侈品行业存在的固有认识:很多消费者崇拜国外奢侈品,并为本土生产的知名品牌受到蔑视。

这与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有关,但更需要纠正的是中国消费者的心态。 “现阶段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 朱明霞表示,“他们倾向于将奢侈品与财富和地位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奢侈品消费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更喜欢具有浓郁贵族象征意义的欧洲奢侈品牌。 这些协会显然与中国的新兴地位格格不入。”

然而,任何质疑都无法再阻止中国企业西进的步伐。 在收购皮尔卡丹在华核心业务的同时,由12家温州企业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与50个意大利鞋服品牌洽谈收购、合作等事宜。 意大利推出了50个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意大利鞋服品牌,其中包括意大利市场第一休闲鞋品牌GEOX。

至此,中国特色民营企业名牌之路似乎才刚刚开始。

已经有一条评论我想评论

> 相关主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