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印象
1949年战后的日本,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为日本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让世界了解到了日本现代设计。
1. 作曲风格与日本文化完美融合
在此之前,设计起源于西方,因此日本许多设计师都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他们将西方设计风格与日本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田中一光则将包豪斯构图风格与日本文化融合到了一个新高度。也许你还不知道包豪斯构图风格,让我们来看看包豪斯时期的一些作品。
△ 颜色与秩序课程的练习(左边第一个是Bartz的,另外两个是Fritz 的)
△伊顿作品《四季》(左上为春季,右上为秋季,左下为夏季,右下为冬季)
△ 包豪斯展览(1923年)
包豪斯构图风格的特点是几何体的运用率很高,摒弃了不必要的装饰,线条清晰,造型简洁利落但变化多端,设计简约而不简单。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三大构图吗?没错。不过现在几乎每个美术专业都会学习三大构图,但那时候日本还没有设计专业。
田中一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了这些作品,它们都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现日本的舞者或者表情,而日本的文化氛围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此清晰地体现出来。
田中一光将西方几何表现主义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找到了东西方艺术设计语言的契合点,这对于日本乃至全球设计界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为日本设计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2.无印良品之父,“无设计”的鼻祖
田中和子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他是无印良品的创始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消费文化席卷全球,设计的商业化被推向新的高度,设计被当做促销的手段,导致过度装饰。
当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也紧随其后,结果大量企业争抢市场,也制造了大量垃圾。田中一光一直觉得当时日本的包装设计过度包装,过度装饰,只要功能足够说明一切,装饰元素可以克制,于是无印良品诞生了。
无印良品的三大理念明确指出,就是简化包装、拒绝过度包装、在简洁的产品风格下,简单生产商品,不浪费地球资源,减少浪费。
在日本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年代,能想出这样的设计理念实属罕见,体现了田中一光作为设计大师的独到眼光。他的勇于探索,让无印良品的定位如此大胆,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
奖项
东京JAGDA会员、AGI。荣获“日本紫绶章”、“文化功劳者”等荣誉。
设计师简介
田中和子1930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小学时期是个比较偏爱文艺的人,喜欢看电影、看小说,甚至对歌舞表演也十分着迷。
△ 京都艺术大学建筑
田中一光考入京都市立美术大学(现京都艺术大学)设计系,在京都的四年间,他参加了自己喜欢的剧场活动,沉浸在戏剧表演中,这份爱好或许是他完美诠释能剧角色的最好助力。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金渕纺织公司的创意部,负责临摹图案。为了调出和原画一样的颜色,他在过程中不断用颜料调色。如此严格的训练,一两年后,田中和光已经掌握了一眼就能看出如何调出相同颜色的本领。
这些海报对于色彩的不同印象运用得如此娴熟,我想这也和他在色彩搭配方面的经验有关。
1952年,田中一光加入产经新闻社,被分配到资料部,下班后就会去后台帮忙画一些戏剧海报,这成了他每天的乐趣。这一年中,田中一光画了大量的海报,后来得到了社长吉原义义的赏识,最终成为吉原协助设计的得力助手。
在《产经新闻》工作时,他非常忙碌,几乎每天都要做两三幅设计。这就需要他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而田中一光也说,这种忙碌是激发他个人天赋的重要因素之一。《产经能》的剧场海报是田中一光的工作之一,他一干就是30年,直到辞职。而这些作品也成为了田中一光的一些代表作。
上图是田中一光制作的能剧海报。能剧是日本独有的舞台艺术,是戴着面具表演的古典音乐剧。如何在这些海报中体现能剧的特点和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田中一光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尝试,这也是他灵感迸发的时期。
随后,田中和光也谈到了这些经历:“有时候起点很低的事情,却能出乎意料地取得很大的成长。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最终就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就是说,日常工作中创造的价值不断积累,也许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1952年也是日本宣传美术协会成立的一年。(后来解散,相当于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田中和子因为太偏向早川芳雄的设计风格而没有被选中。
△早川芳雄部分作品
此事也成为田中一光脱离“早川体”的契机,并在之后的作品中,出现了与不羁的“早川体”截然相反的构成主义风格。
1957年,田中一光加入广告设计公司阳光广告,1960年参与创立日本设计中心,期间创作灵感受到压抑,工作节奏太快,激发了田中一光创业的念头。
△ 现在的日本设计中心
辞职后,田中一光于1963年创立田中一光设计室。同年创作的字体后来交由森泽公司开发,并于2004年数字化制作并发售,名为“Kōcho-ti”。1980年起担任无印良品艺术总监,直至2002年田中一光以71岁高龄逝世,终身未婚。
作品分析
在这一部分,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会把田中一光的作品分为构图与日本、文字海报、戏剧展海报和标志设计四个类别,给大家统一分析。
1. 作文与日本
△《日本舞》(1981年)
画面被分成12个正方形,4纵3横,再将对角线连成三角形,田中和子探索了仅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能够将戏剧表演和日本艺术诠释到何种程度。
以女性脸部作为视觉设计对象,画面设计采用包豪斯平面构成主义。亮点在于田中一光没有单纯使用基本形状,而是将舞者的眼睛和嘴巴重叠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感觉如此生动的原因。如果你能欣赏这幅作品,就会发现整个画面充满节奏与韵律,现代与古典的美感。
△版画(1984年)
1984年我受《Print》杂志邀请设计了这个封面,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形象只用圆形和半圆形来描绘,画面中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
画面中的脸部从正面看,是对称分布的,但肩颈的剪裁变化,以及左上角象征发髻的圆圈,让我觉得这个看似简单的二维画面,竟然让我感觉到她在转动肩膀看着我。这个画面的重心是偏向右边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重心不在中心的感觉,才让静态的画面被赋予了动态的美感。
△ 通讯与即时刷牙技术(1991年)
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文化交流与印刷技术”印刷技术年度会议,也举办了日本现代海报展。这幅作品就是在那次展览上创作的。彩色纸张重叠,空白部分刚好形成人脸的形状。既体现了印刷的主题,又具有日本的气质。
2. 文字海报
△卡纳罗正规乐团的海报(1953年)
这是田中一光真正的海报处女作。
因为“”的全国巡演反响很好,所以急需加演。当时,田中一光要在一夜之间制作出一张海报。原来的海报是流行的设计,上面有乐队成员的肖像。他想对新海报做一些修改,但由于时间紧迫,他把上一张海报上的文字剪掉,做了一张只有文字的新海报。剪掉的文字形成了奇怪的波浪边。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感,这幅作品于1954年获得了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ADC)铜牌。几年后,ADC年鉴第一卷出版,这张海报就被收录其中。
△世界商业设计展(1959年)
这是田中一光29岁时的作品。他将当时能收集到的活字箭头拼凑起来,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做了动态构图。不同字体、不同形状的箭头,恰恰代表着世界的多样性。这件作品受到了当时美国新印刷术运动的影响。也是因为这件作品的制作,让田中一光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此后,他以文字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海报作品。
△中山体一音乐会(1960年)
萧伯纳、肖邦、马拉特等作曲家的名字以各种英文字体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演奏会的曲目,营造出与演奏会主题非常契合的节奏感。这是田中一光的早期作品。1960年代,日本的英文字体并不多,这些字体都是田中一光从海外杂志上收集来的。
△日本的选择(1973年)
本作品不解释任何思想,只是为了让大家崇拜田中一光而发布的。
本作品采用横竖混排的黑色单页,仅以文字形式对纸张内容进行分类,情感元素被压缩到最低限度。这件作品不仅表明田中一光横竖混排的设计手法已步入成熟阶段,也代表了当时(那是1973年)日本版面设计的高度。
△菲利普·约翰逊文集(1975年)
菲利普·约翰逊是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师,擅长建造高层建筑、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是美国摩天大楼的主要设计师。他曾说:“我对建筑空间的布置很感兴趣,并把它当作一种思维方式,并付诸实践去理解和领悟它。”
下面展示了菲利普·约翰逊的一些建筑设计。
△左:纽约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右:休斯顿美国银行
布局、图形和材料都经过考虑,以体现约翰逊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选择衬线字体来传达情感交流。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考虑。
如果要求您制作一张写有 100 个人名字的海报,您会怎么做?
△百人美术插画展(1977年)
这是为各插花艺术流派的100人联展设计的海报,所以每个人的名字必须同时显示,没有区别,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从形式上来说,很容易变成简单的姓名列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为了符合插花色彩缤纷的印象,采用了这种斑驳色彩与黑色文字重叠的手法,既不会显得枯燥,也不会突出个别的名字。
△I&S(1986年)
1986年,日本广告界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广告公司“第一广告”与“SPN”合并,成立“I&S”。多重“&”字体的运用,代表着两大广告公司合并后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 森泽印刷公司(1993年)
本作品强调了森泽作为字体公司的形象(森泽目前是日本最大的字体公司),通过回顾象形文字和汉字4000年的历史,着重展现了这家字体公司对文字结构起源的重视与关心,借用古汉字的眉毛、眼睛、牙齿,创造出类似人脸的形状来解释象形文字的含义。
3. 戏剧展海报
我们所见到的田中一光的能剧海报,大多以日本传统的能面具形象(能剧中所佩戴的面具称为能面具)作为海报的主体形象。但田中一光并没有简单地借用能面具的元素,而是出于设计上的考量,对能面具的形象进行了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体现了能面具本身的独特魅力。
△第五届产经观世野(1958年)
这是田中一光28岁时创作的经典作品,这幅作品的出现证明了田中一光风格的形成。
能面具是日本本土的器物,方形的结构明显受到了瑞士新设计运动的影响,但在这里它们仍然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了日本传统的色彩。
△第20届产经观世野(1965年)
这部能剧讲述的是小野小町的故事,他年轻时因创作和歌而闻名。当他年老时,一位僧人来拜访他。小野小町一遍遍地引用和歌,回忆自己过去的富足和美丽,哀叹自己现在的痛苦。
这张海报在能剧面具的呈现方式上颇为特别,中间色调被完全去除,只剩下黑白色,也体现出老旧、苍凉的感觉,而这是原版能剧面具所无法体现的。此外,金色文字以交错的方式叠加在脸上,散发出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旧小野小町能面具
其实乍一看,我还以为有人用这个表情包来做海报。
△第20届产经观世野(1973年)
这张海报是为了纪念能剧20周年公演而制作的,图中的能剧面具形象曾被用在第1集和第5集的海报中。在手法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黑色之外,这张海报还大规模使用了4种金色,色彩分解和金墨并用。金色本身具有反光功能,不同的金色反射距离不同,就会呈现出多色变幻、闪耀的画面。这超越了平面的范畴,进入了三维领域。
△第27届产经全善(1980年)
画面中央的能面具就是“大原美雪”的“瑜珈”,舞台上的这个“瑜珈”戴着白色的面纱,不过田中一光并没有详细描绘帽子,而是将帽子摘掉,让这个三角形自然形成。
我个人觉得这个手法很棒,让我想起我们看头戴面纱的女人时,总是会注意透过白纱露出的脸是什么样子,外面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这种感觉和这张海报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第28章产经完全(1981)
《杨贵妃》是能剧中少有的剧目,剧中文字在画面上的特殊编排,更显出这一少有的属性,同时作为华美的王冠戴在杨贵妃头上,也十分奇妙贴切。而文字方向的变化,让我感觉步摇簪子的流苏随着我的行走而舞动。
5. 标志设计
△无印良品〈1980年〉
当初,“材料选用”、“工程验收”、“简化包装”三个概念成为其价格低廉的原因,因此“便宜”成为它的代名词,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产品价格低廉的原因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毫无掩饰地直接传达给消费者。
“难道就不能用单一颜色的素色包装吗?”当这个建议被提出时,“无品牌”产品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西友也非常有决心进入这个领域,希望创造出与其他量贩店不同的无品牌产品。但单纯地命名为“无品牌”似乎太无趣了。在大多数产品都以英文或片假名命名的时代,这一系列产品开始尝试以日文汉字作为品牌命名的起点。最终在几个备选方案中,采用了“MUJI”四个汉字。
但其产品并不单纯局限于低价,还包括未经加工的产品、独特的产品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丰富现代人自然感的天然食品和健康食品。
其实,无印良品最初的logo组合是这样的,最后大概是为了符合无印良品追求本质,不要过多装饰的理念,把中间的黑色块和英文去掉了。
他还去掉了无印良品包装中不必要的装饰和标签,简洁直观,清新自然,唯一的装饰就是那几条粗粗的红线。
不仅如此,无印良品的理念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海报是传达简约、纯粹、环保的品牌理念非常重要的一环。
△便宜是有原因的(1980年)
这是 1980 年无印良品品牌问世后,店内悬挂的第一张海报。大字翻译为“便宜也有理由”,展现了无印良品在日本市场优质低价的品牌定位。背景密密麻麻的小字,将无印良品的三大品牌理念“选材”、“工序检验”和“包装简化”分类罗列。他用日本历史剧中典型的画面来强调“正确的结论”,即举着牌子强调无印良品就是这样。(这种视觉符号在日本应该是一种信任的建立)
△《爱情无需美化》(1981)
这诞生于无印良品刚刚推出童装产品线的时候,因此海报上出现了婴儿的插图。
△三文鱼全是三文鱼(1981年)
用于介绍同一年的所有食品。田中一光习惯在广告中突出某一个具体的东西,由点到面的介绍无印良品的理念。海报设计当时正值日本提倡节约,鼓励消费,所以无印良品宣传了三文鱼从头到脚都是宝的理念。由点到面,表明无印良品的食品不会浪费食物本身的任何一部分。
△自然,自然,无印良品(1983)
1983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后进入稳定增长期,陷入能源危机。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对奢侈品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消费趋于理性。“自然·天然·无印良品”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倡导人们追求自然,但自然可能就在身边。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头上的帽子就是天上的“土星”?自然可能就是不加修饰的,不经意的一笑。2014年,这个主题再次被运用。
△(1999年)
这是无印良品首款婴儿服装产品的宣传海报。
△2000
这是庆祝无印良品成立20周年及无印良品进军伦敦和巴黎的海报。
△(2000年)
20年前,我们从40种产品起步,到现在拥有4000种优质产品。
纵观这些海报,版面上没有多余的装饰,几乎全部采用单色和原色。无印良品的理念也在这些气质中被无形强调,简约的设计、朴素的包装、注重环保、注重用户体验等等。这些特点不仅是无印良品的设计特色,也从更大的范围体现了日式设计。
△森花惠的《蝴蝶》(1978年)
蝴蝶是森英惠(服装设计师)的标志。当时,田中一光在 1980 年代对三角形产生了兴趣。设计这个标志时,他还在设计康定斯基的海报。他在思考康定斯基会如何描绘蝴蝶。最后,田中一光认为蝴蝶本身就有曲线感,于是反其道而行,用直线来表达外轮廓。而里面加入的元素,似乎就是康定斯基对点、线、面的理解。
此标志原本是1978年为丹下健三设计的“森英大楼”开业而设计的,受到森英的喜爱,并作为服装标志使用。(现在的标志有修改)
△im标志(1979年)
这是为三宅一生 (Issey ) 的服装设计的商标,取自三宅一生 (Issey ) 名字的罗马拼音首两个字母:ISSEY 中的“I”和“M”。
这个标志让你想起了这种气泵吗?不过,我对这个标志的感觉就这些了。
直到我看到三宅一生那个时代的一些特殊服装设计,我才似乎明白为什么它们会被这样设计。
商标的设计似乎也与产品的重叠连接方式相呼应。
这种抽取名称首字母作为商标的做法,也曾被东京银座的GGG (GINZA)采用。不过,对于这个标志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未提及。
△GGG画廊的部分海报(1953年)
我个人觉得,田中和子对这个标志的首字母的使用是绝对正确的。重复的“g”是一个强有力的视觉符号。当我浏览展览海报时,这个标志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田中一光的这个标志使用了基本的图形,这非常符合田中一光的做法,但在 g 的右上角多了一个圆圈,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好奇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含义。因为这个圆圈的存在让我想起了跪在榻榻米上的日本武士。(可能是因为他的发型)至于是否属实,我也不确定,我只是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感受。
最初,在我还不认识田中一光的时候,我无法欣赏他的作品,但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跪下来把它写完了。
田中一光的作品往往展现出这些作品背后值得人们去感受和理解的部分。当我们阅读和分析他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田中一光很少墨守成规,而总是大胆地突破自己。即便站在现代社会,你也会感觉到田中一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讲的很多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前瞻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