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世俗化,郭敬明的娱乐帝国能走多远?
在中国年轻人开始由物质主义走向后物质主义的今天,郭敬明还能依靠作品构建的浮华奢华的虚拟世界维持他的娱乐帝国吗?
全文5752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自贡,中国青年作家,上海最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新说》等杂志主编。
他是中国当今最有争议、制造热点话题能力最强的年轻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的一些争议和话题持续了十几年之久,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
不管前两天的举报风波如何结束,我们或许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十四年来,所谓的“翻郭”已经成为中国公众讨论中一个无声的“政治正确”。
▲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几许》封面。2003年12月,作家庄宇起诉作者郭敬明、出版发行公司北京图书大厦,理由是该书在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方面抄袭了其作品《圈内圈外》。经过两年的诉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认定《梦里花落几许》整体抄袭了《圈内圈外》。
确实,正如一些采访和评论所说,郭敬明的勤奋、精明和才华塑造了他。但我们或许需要了解郭敬明的走红,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文化。今天,本文作者通过综合公开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样一种说法:郭敬明是一个靠“抄袭原罪”走红的作家、商人;他善于算计,回避当代问题,在作品中表现出绝对的世俗化。这些都契合了一种叫做“单向度”的大众文化。无论你喜欢,排斥,还是无视,这都是我们感知到的时代。
▲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4》(2015)海报。图片来自网络宣传。
然而,不仅中国社会在变化,在作者张天攀看来,不断曝出的负面新闻(包括未经证实的网络消息)或许也在解构郭敬明和他的商业帝国。
作者:张天攀
━━━━━
从出版到影视
用“小时代”打造娱乐帝国的“大时代”
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80后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在2001年和2002年第三届、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名气上升。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那起并不光彩的抄袭案。2003年12月,女作家庄瑜将作者郭敬明、出版方春风文艺出版社、销售方北京图书大厦告上法庭,理由是《梦里花落几多》一书在情节、人物特征、语言风格等方面抄袭了她的作品《圈内圈外》。
经过两年的诉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认定郭敬明的《梦里花落几许》整体上构成对庄羽《圈内圈外》的抄袭,并判令郭敬明及春风文艺出版社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责令该出版社及北京图书大厦停止出版、销售《梦里花落几许》。
▲《梦里花落几度》豆瓣评分7.2分,有读者表示,评分比想象中高。数据来自豆瓣读书(截至2017年8月24日)。
但令人惋惜的是,郭敬明始终没有承认抄袭:“我不会轻易认同自己不认同的东西,哪怕全世界都相信。我也不会道歉!金钱、名誉,这些东西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我可以全部都给,但我绝不会因为压力而放弃我的原则,放弃我为创作所付出的心血,放弃所有依然喜欢我写作的人们心中的希望。”
此后,郭敬明不断饱受争议,这个污点伴随他整个过程。但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博的调查下,他很快跳出了抄袭的泥潭。李博也是公认的郭敬明的幕后推手。据《今日报》记者2014年7月采访时透露,正是他请资深作家王蒙和文学评论家陈小明将他介绍给中国作协。
2006年8月,郭敬明结束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合作,与李博所属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合资成立可爱文化公司,郭敬明担任董事长,他的身份终于从作家变成了商人。2010年3月9日,上海醉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可爱将成为醉石旗下子公司。郭敬明由此建立了更庞大的业务矩阵,醉石文化签约的作者包括狄安、罗罗、安东尼、齐今年、亨亨、希奥比尼、胡小溪、毛有任、苏小兰等作家、漫画家。通过创建偶像艺人经纪公司等系统性的商业运作,将这些作者推向了青少年文化的当红作者。
通过自己出书、出书,出版《小时代》系列、编辑《最小说》,郭敬明成为了年收入千万的老板。当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现时,他曾于2007年、2008年、2011年三次登顶,版税收入分别为1100万元、1300万元、2450万元。
通过写作积累了足够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后,郭敬明顺理成章地进入影视圈,将自己畅销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大化地开发和变现IP的价值。
▲电影《小时代》(2013)宣传海报。
2013年6月,郭敬明的处女作《小时代》上映,创下了国内电影市场2D电影首日票房新纪录,首日票房高达7300万元。四部《小时代》电影总票房近18亿元(电影票房数据库显示,第一至第四部分别为4.88亿、2.96亿、5.22亿、4.87亿)。但高票房的背后是品质的缺失。《小时代》1、2加起来拍摄时间只有79天,画面轻浮奢华、剧情肤浅、各种时尚元素的过度堆积让人唏嘘。影片口碑不佳,最高评分只有4.9分,没有一部能过及格线。
最新电影《诛仙》在荧幕上采用100%纯CG动画模式,虽然最终票房3.81亿,但口碑依旧不佳,仅3.8分,创下新低。这也显示出其IP发展的颓势。不过21亿的电影票房和6家文化公司法人及多家企业的主要股东地位和财富,构筑了郭敬明的娱乐帝国,迎来了他的“大时代”。
━━━━━
被物质困住的“小时代”
“用物质构建的生活哲学”
虽然他的书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他的名言“悲伤如河水般流淌”也成为人们的笑柄。生活中,他也对物质有着狂热的追求,表现出对物质的赤裸裸的崇拜。他受到质疑却依然我行我素。从他的微博、文章、文字等,奢侈品、豪宅无时无刻不在展示,以至于闹出笑话。他曾在博文中说“我该换哪台电脑,才能天天生活在一堆达芬奇家具中间而不自卑……”,但很快被打脸:达芬奇家具不过是假冒的外国产品。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特点,在很多场合为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辩解:“我不喜欢掩饰自己的缺点,我有点虚荣和肤浅,但我不喜欢把自己描绘得完美无缺。”
郭敬明坦言自己曾被物质羞辱过,后来他向物质屈服,并以此构建自己的人生哲学:“爱钱就表现出来爱钱的样子,如果你真的是圣人,不在乎物质,那也很好。但你不能一边瞧不起别人的物质,一边又拼命追求金钱,对金钱很在乎,我觉得你挺没意思的。”
郭敬明作为一个突出的符号,代表了一种绝对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他远离政治和现实问题,专注于商业写作,如今又投身于电影制作。但无论他的注意力如何转移,他的核心结构始终没有改变——在所有作品中,他都在竭力构建一个由物质和爱构成的虚拟生存空间,精致、奢华、浪漫、感伤、柔软、魔幻,以至于大多数成年男性看到他的文字都会起鸡皮疙瘩。
但他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坚信这种虚拟的生存空间往往是现实中普通人难以触及的,而这恰恰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和女孩们所热爱的世界。她们在其中感受到无数的审美想象,甘愿被物质禁锢,沉溺于虚拟的“小时代”。但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韩寒作为该观点的代表认为,“我觉得他写给那些身处地级市、县级市或者城乡结合部的人看,是上海繁华与奢华的教程。”
但这也正是郭敬明聪明的地方,他充分抓住并迎合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于是他建立了庞大的娱乐帝国,从书籍、杂志到电影。当舆论纷纷抨击郭敬明的时候,他可能真的在忙着数钱。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在打拼音的时候,总是把郭敬明误认为“好精明”。但无意间,这个词如此契合郭敬明的性格:一个精明的文化商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坚决规避任何政治风险,只谈浪漫,不在乎现实和政治,或者说他的政治头脑还处于初级阶段。
━━━━━
洗不掉的原罪标签
“黑郭”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
在中产文化精英的话语体系下,郭敬明的种种选择和态度难免遭到嘲讽,以至于现在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黑郭”,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正确”。只要是嘲讽郭敬明的,大家就可以会心一笑。他每次被否定,总会有无数的围观者和带着自己价值判断的评判者。支持郭敬明或者替他说几句话,大概都会被当成无知的脑残粉。
但在这个“大时代”,对于郭敬明来说,无论他如何努力,如果成功了,也注定是一个有原罪的文化商人,必须为曾经犯下至今不肯承认的错误付出代价。作为文化资本市场的新宠、娱乐帝国的缔造者,他巧妙地借用尚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之名,通过抄袭积累资本,再依靠商业运作以数倍的增速成名,从而赚取高额收入。因此,即便我们不从文化的底线来看,仅仅把他当成一个商人,他也应该承担商业的基本规则,那就是失去诚信之后的不信任惩罚。
商人的最低要求是做生意。商业领域的诚信,俗话说“无信不立”,蕴含着潜在的契约关系。当你的产品投放市场,或者消费者(读者)消费你的产品(作品)时,他们的合法权益就是以公平的价格享受正品。一旦产品出现致命缺陷,或者制造商有不良记录,公众的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
郭敬明多次喊冤,希望人们不要用偏见看待他,给他贴标签。他也深感委屈,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人们一直不放过他?其实这不能怪公众的美好记忆,他自己也承担了过去破坏文化底线和商业诚信的苦果。那么他的委屈和各种推脱,就体现出他对过去的行为毫无反思意识,没有承担起作为一个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商业个体应有的惩罚。所以,这也是他的粉丝们怨恨人们为什么“黑郭”的根本原因。
━━━━━
郭敬明与时代
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
不是郭敬明创造了自己,而是时代创造了他。李博也说,“其实是各种力量的结合创造了他,他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但其实他自己什么都不是。”与郭敬明作品所营造的浮华、奢靡的想象现实相一致,真正的现实正在奔向郭敬明的“时代”: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奢侈品达6300亿元。加上国内市场,中国人买下了全球46%的奢侈品,撑起了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一半。90后、95后的年轻消费者,也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的核心群体。
据调研公司益普索的调查显示,高达71%的中国人表示,他们用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的成功,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受访国家,而中国的比例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就警告过,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一个魔鬼世界、天翻地覆、颠倒的世界,但是,金钱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商品拜物教都将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经济属性转化为物本身的物质性质所生成的自然属性,用物与人的关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人们却落入了拜物教的门下。在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背后,透过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日益加重的压抑,尤其是精神上的压抑。年轻人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无数人飞蛾扑火般地投入了物质主义的怀抱,哪怕流着血,出卖灵魂,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在这样一个单向度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生活都被财富、权力、成功、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所遮蔽,抹杀了个体各种微观的生活经历和细节。如果你抵制这些价值观,你就被认为是失败者。
中国文化学者陶东风在《文化研究与政治世界批评的重构》一书中提到,1990年代的消费主义是畸形世俗化时代兴起的一种畸形世俗文化,其突出特征是大众的政治冷漠、玩世不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深度结合。畸形世俗化鼓励人们把精力投入到日常消费中:理财家务、崇拜明星、追逐时尚、健身健身等。人们一心一意想着家庭和房子,玩弄自己或他人的隐秘经历,窥视明星的隐私,对公共世界的腐败和愚昧视而不见。
在一个异想天开的娱乐和图像世界(统称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却在迅速萎缩和没落,郭敬明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以及公众对郭敬明“性事”的狂热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
当然,我们更应该乐观一点,毕竟郭敬明和他所聚集的文化群体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年轻人,在物质至上、价值观单一化的压迫下,年轻人开始选择更有活力、更有品质的生活。
早在20世纪70年代,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社会研究所所长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西方公众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的转变》中敏锐地察觉到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革命,并正式提出了“后物质主义”的概念。“后物质主义”是相对于“物质主义”而言的。他解释说,重视经济和人身安全的价值取向是物质主义价值观,而重视自我表达和生活质量超过经济和人身安全的价值取向被称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在后续的《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文化转型》和《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研究中,英格尔哈特认为,不仅西方社会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如今他对世界价值观的调查也涵盖了中国。他提出,中国也开始出现这种转变的迹象,并将必然沿着这条道路发展。年轻一代越来越强调自我表达和生活品质,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现实可以证明的是,每次郭敬明的负面新闻爆出,哪怕是他之前的作品发布,他的原读者也只是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懵懂想法和那些一去不复返的青葱岁月,就像这些人回首非主流、沙马特时代一样,甚至有人说“我的青春被尘封”。在这种情况下,最应该担心的应该是郭敬明自己。作为一名商人,他新晋霸道总裁的人设,可能会因为负面新闻的不断曝光而不断崩塌。那么,他的娱乐帝国是否也会遭遇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