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台查货?不存在的!揭秘奢侈品真伪鉴定行业
近日,“GUCCI专柜正品被离职员工调包”的消息成为热议话题。该员工通过网络购买假货到店换取正品,再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转卖牟利。调包事件曝光前,该员工因愧疚主动辞职,但仍被警方追查,并因涉嫌挪用公款被依法刑事拘留。
奢侈品真伪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问题。线上,仍有许多网店宣称自己是“专柜正品,支持验货”、“原专柜验货”;线下,一些售卖各类二手奢侈品的“二手店”、“古着店”也声称接受验货。但你真的能分辨出来吗?
在柜台检查?不可能!
“我们从香港、韩国免税店进货,保证正品,还支持到品牌专柜验货,大家可以放心购买。”……记者向一家销售奢侈品箱包电商的店主询问如何验货,店主表示可以去品牌专柜。
在一些视频网站上,有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在柜台验货的经历,称“如果柜台不同意验货,可以要求柜台提供售后服务,如果柜台拒绝,那就说明是假货。”
这些“经验”可行吗?
记者走访部分奢侈品品牌门店了解到,这些门店均不提供产品检测服务。消费者若要求售后服务,需要出示购买小票和产品信息卡(类似产品身份证,每件产品一张卡)。若无法提供这些材料,奢侈品门店通常会拒绝消费者。
业内人士透露,“专柜验货”基本可以认定为骗局:一是专柜不提供验货服务,无论是正品还是仿品,都无法通过“专柜验货”来鉴别真伪;二是很多奢侈品牌根本就没有“鉴定部门”。
“对于奢侈品牌来说,真伪验证过程漫长、耗时长、需要十分谨慎,怎么可能在销售柜台就完成呢?”业内人士明确表示,“柜台验货”服务并不可信,“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落实。”
我们依靠什么来验证真实性?
记者了解到,我国奢侈品鉴定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有待完善。目前,鉴定服务主要由一些拥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由机构出具鉴定结果;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提供鉴定培训,提供各类垂直奢侈品的鉴定、维修等学习内容,作为进入奢侈品行业的门槛,吸引了大批学员。只有拥有丰富鉴定经验的优秀鉴定师,才能成为专业鉴定机构的主力鉴定人员。
在拥有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中国溯源检验认证中心上海检测仓库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奢侈品行业第三方认证中心,每天对近千件奢侈品样品进行认证,也是多家知名二手交易平台的主要合作伙伴。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有些神秘的奢侈品认证工作,与网上流传的认证方式截然不同。
奢侈品鉴定中心采用超景深3D建模器来检测豌豆大小的奢侈品。其功能是拍摄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2D/3D测量。
奢侈品数据库是鉴定机构的显著优势之一,数据并非由品牌提供,而是由检测机构收集。中检的数据库中有不同品类、品牌、款式,甚至同一款式不同批次(年份)的产品详细数据。其中,不仅有品牌在不同渠道公开的产品信息,还有中心对正品做的无损检测数据。由于奢侈品鉴定无法通过破坏产品的方式进行,以箱包为例,工作人员会通过无损检测获得送检样品的皮质、版型、走线方式、LOGO图形、金属件形状、金属成分等数据,并纳入数据库。
豌豆大小的部件经过超景深建模器放大后,可以识别出任何磨损或工艺缺陷。
在鉴定过程中,通过与数据库比对,可为产品真伪提供参考意见。“目前奢侈品鉴定的短期培训班很多,这种培训主要是为有志于此的人打开行业大门,但仅靠培训班的基础课程很难满足实践要求。鉴定工作需要学员毕业后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一位鉴定师以路易·威登(LV)包为例,称短期培训中会提到几个“防伪点”:LOGO“LOUIS”中的“L”细长,但“O”却是正圆形;拉链、扣环等五金都是有质感的哑光色,LOGO刻印清晰且分布均匀;纹路呈柳叶形;皮质有凹凸感……但这些都不再是难以仿冒的。
鉴定师会观察奢侈箱包的LOGO标签,但仅凭标签印刷不足以判断真伪。
有些防伪点可以通过紫外线直接确认,但是这些防伪点也很容易被伪造。
因此,借助高科技仪器辅助实际鉴别也至关重要。在中穗,工作人员将一款LV小包放在超景深建模仪下,将表面图案放大20至30倍,可以清晰看到图案的具体印刷方式。工作人员解释,品牌在不断升级工艺,比如不放大的情况下,图案边缘光滑,但放大后就能发现,它是采用胶印的方式印刷的。这款小包的图案放大后,会发现它的印刷质量与数据库中正品的印刷方式有所不同。
用肉眼很难分辨出复制品(左)和正品(右)的表面图案差异。
放大行李箱表面后可以发现仿品(左)与正品(右)表面花纹的印刷方式存在差异。
使用手持式合金分析仪可以快速测出箱包五金中的金属含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作为鉴别的参考。例如这款小包的五金含铜量超过77%,而正品的含铜量却不到70%。仅凭肉眼甚至放大镜都很难从光泽度上辨别五金的真伪,但在合金分析仪下仿品却无处遁形。
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奢侈品所采用的原材料不同,因此相关数据只适用于指定款式和批次。这体现了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性,也是检测机构鉴定能力的体现。
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发现,假冒豪华手表背面的特殊螺丝实际上是粘纸。
评估师“咨询”疑难复杂案件
有了数据库,有了待识别信息,有了相应的设备,就能得到识别结果了吗?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平台提供在线识别服务,用户拍照上传到系统,系统进行比对。这样的结果准确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中塑,所有奢侈品均须经过多位评估师“背对背”评估,达成一致意见,且与设备检测结果一致后,才能贴上“送检样品符合品牌/厂商披露的技术信息及工艺特征”的评估结果标签。
但有些奢侈品贴上标签后,标签上会有备注,比如“内衬已更换”,意思是包包内衬被更换过。鉴定师表示,送检的奢侈品很多都是二手货,经过保养、维修后,皮革颜色会变,配件也会被更换,这些只能靠人工鉴别,避免误判正品。但如果有品牌标识的部件被更换,那么无论其他细节有多“真实”,都无法得到鉴定结果标签,“因为带标识的配件是真伪的底线。”
任何配件的各种细节,例如扣环的内部,都需要仔细识别。
鉴定师的“鹰眼”还体现在能从那些“用设备测没问题,拿在手里总感觉不对劲”的检验物品中找出猫腻:
一款迪奥 (Dior) 编织单肩包通过了机器的检测,但鉴定师说“不行”,因为背带的感觉与正品稍有不同,而且里面标签上的品牌印刷比正品亮一点点。
一款LV双肩包,各个方面细节都堪称完美,但鉴定师用普通手机的微距功能放大拉链头后,立刻判断这是高仿品。原因在于拉链头内侧有拉丝,而参考同款产品的细节,定制款拉链头内侧相当光滑。将包包放在日光灯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灰色花纹略带粉色,并非真品颜色。
还有一款奢侈品,其皮质、五金等工艺都十分精湛,金属含量也和数据库中一致。但鉴定师还是觉得和正品有差别,说不出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几位鉴定师把中塑位于全国不同检测中心的同款产品集合起来,进行了“会诊”,最终发现问题所在:该品牌按照生产惯例,从不同供应商处采购不同原材料,组装后品牌才在五金和内衬标签上打上LOGO。由于是手工操作,所以每个LOGO都略有不同。但这些送检产品的LOGO刻印都一模一样,基本可以判断是批量生产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先刻印后安装到包上,而不是正品组装后再刻印的效果。”
据悉,每件奢侈品从入库到发货的平均鉴定时间为13个小时以内,在行业内已经算是高效率,但与“AI鉴定”和“拍照鉴定”的速度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不过,相关负责人并不着急,“这是为了不错过任何优质仿品,也是为了不‘错认’任何正品。”当然,鉴定中心也在通过完善数据库、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设备和软件等方式提升鉴定效率。
评估师通常只戴一只手套,以便另一只手可以直接体验产品的感觉。
在鉴定过程中,鉴定师们也在不断学习和了解不同奢侈品的新设计和新潮流。正如鉴定中心的数据库在不断增长,鉴定师们的认知也在不断增长。即便在同一个鉴定中心,鉴定师们也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箱包,有的擅长服装,有的擅长手表,毕竟每个大类涉及的奢侈品品牌和产品款式数不胜数。
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一块假冒豪华手表的指针做工粗糙。
正品豪华手表的指针都是精心制作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采访过程中,记者被告知不能与鉴定师头像合影,因为“奢侈品鉴定伴随风险”。由于鉴定数量有限,鉴定中心目前不接受个人委托,送检样品主要来自二手交易平台、二手店等商家。这意味着,每鉴定出一件假货,整个行业都能通过这些渠道第一时间得到通报,这样同一批假货就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造假者自然“不欢迎”鉴定师。
因此,有鉴定师表示,做这份工作有一种正义感:“这既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打击了假冒伪劣商品,希望市场不卖假、不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