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从“奢侈品”到消费电子产品,中国汽车消费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晴雨表”
记者孙桐桐、编辑孙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中国汽车工业从最初的一贫如洗发展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几乎所有国际汽车品牌都参与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增长、人均GDP不断提升,汽车在老百姓眼中已逐渐从奢侈品演变为大众消费品,呈现出消费升级的趋势。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3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8亿辆,其中汽车2.8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25亿人。
目前,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我国汽车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汽车消费更加倾向于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高科技产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汽车产品将更多具备电子消费品的属性。
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呈现转型升级趋势。图为观众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观看车展。新华社
汽车消费实现“零”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下,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开工建设。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自己的汽车的历史。
但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汽车产品仍然资源匮乏,品种单一,缺少重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很少,几乎没有轿车,结构很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解放、跃进、黄河等品牌老产品相继更新换代,同时国家也加快商用车产品结构调整,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允许建立汽车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汽车行业尚无合资企业的先例。
然而,合资模式刚被批准时,中国市场对世界汽车巨头的吸引力并不大,通用、丰田、日产、雪铁龙等著名汽车公司都曾与中国接触,但在他们看来,中国缺乏资金、技术、市场,道路设施不完善,钢铁等基础工业薄弱,不愿把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引入中国。
当时,在全球汽车界还处于二流地位的德国大众,正寻求在亚洲建立生产基地,与日韩汽车竞争。经过6年漫长的谈判,德国大众终于与上海汽车(现上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上海大众正式成立。
尽管如此,从1978年到1988年,自行车仍然是中国消费者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时,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被认为是富裕的家庭,而拥有一辆私家车对当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奢侈。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政府开始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并大力扶持国产汽车企业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数据显示,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但这期间,汽车还没有开始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汽车仍然是一种奢侈品。
自主、合资“百花齐放”
先行者历经艰辛探索。首家合资车企上海大众的谈判成立过程,为我国合资企业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模式。此后,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百花齐放,包括大众、通用、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几乎所有国际汽车巨头都相继在华成立合资企业。随着本土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这些合资车企迅速成为我国汽车市场产销的中坚力量。
从2001年开始,“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的政策被写入我国“十五”规划,同年我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业迎来全球化浪潮,受此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开始收购国外汽车公司,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到了200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汽车消费开始呈现井喷之势,汽车从此成为大众消费品,走入了亿万普通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约444万辆,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六位;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719万辆,位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935万辆,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以1379万辆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合资汽车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落后的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汽车人才。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涌现出了一批自主汽车品牌,如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它们站在了现有汽车产业的基础上,使得自主研发成为可能。
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支持下,国产品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从反向研发到正向开发,国产品牌车辆的质量、一致性、可靠性迅速赶超外资品牌,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奇瑞、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等一批国产车企开始步入快速增长通道,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一度超过45%。
汽车消费转型升级
中国汽车消费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晴雨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明显升级,高端产品、豪华车型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去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遇冷,但豪华车却率先回暖,展现出逆势增长的潜力,足以证明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国产品牌开始探索突围之路,即向高端化发展,除了推出品质更优良、配置更齐全的新车型外,不少国产品牌都相继推出高端品牌,如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长城旗下的WEY品牌等。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新的消费需求更加集中于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黑科技”更加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视。
在汽车“新四化”浪潮的推动下,智能电动汽车迎来“井喷”期,除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不断涌现,互联网等跨界玩家也纷纷入局,多元化的造车厂商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从全球汽车市场来看,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普及率,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度较高。《2020德勤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76%的中国受访者认同车联网的发展将为驾驶带来更多便利,这一比例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消费者,表明中国消费者在消费习惯上已经为车联网的应用生态做好了准备。
根据IHS对全球不同地区车联网销量的预测,中国市场销量增速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有望成为智能汽车最大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革新,汽车厂商纷纷加快推出智能汽车产品,市场对此类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提升。德勤调查显示,超过九成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车联网相关技术付费,其中25%至30%的消费者愿意支付5000元以上的费用。
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普及也为智能化技术的落地创造了更多可能。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车中36%将是新能源汽车,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将搭载智能硬件及相关功能。
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软件的升级迭代会更快,这对于消费者的用车体验也十分重要。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汽车产品将更多具备电子消费产品的特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