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支持服装设计这样一个非前沿的职业?
在5G潮流之下,早已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列为重点支持的交互设计、信息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专业的前景似乎更加光明。
然而,仔细阅读过康诗诗以往文章的同学们就会发现,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发布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特殊项目评选办法》中明确点名并予以支持的专业中,却有一个看似突兀的存在:服装设计专业。
一
时装设计算不算新锐专业?国内是否缺人才?为何能在众多艺术类专业中脱颖而出,与交互设计、信息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一起得到国家扶持?其实从《艺术类人才培养专项项目评选办法》的具体描述中,我们就能窥见一斑。
《办法》中对支持专业的原文如下:“重点选择国内欠发达地区、与国家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艺术类专业,优先支持交互设计、服装设计、体验设计、信息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设计专业或交叉学科。”
康诗诗帮大家总结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1. 人才稀缺、供需不平衡的专业
2. 国内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
3. 国内外教学质量差距较大的专业
它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重点支持的专业,国家希望通过政策支持,让更多有意向攻读该专业的学生出国留学,以“学洋、强己”。服装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恰好满足了以上三点,虽然看似与前沿科技、民生关系不大,但得到支持也是必然的。
汉仪H同学以时尚设计专业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国家公共艺术奖学金资格)及芬兰阿尔托大学(1.5万欧元奖学金)硕士录取
二
服装设计并不是一个前沿专业,但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与国际不太接轨。什么是服装设计?国外大部分高校都专指服装设计专业,少数高校还包括饰品设计专业。
在国内,时装设计更多是指服装设计专业,很少涉及男装设计、女装设计、运动装设计等专业,这与国外高校成熟的专业培养体系存在巨大差距。以时装设计专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康诗诗分析了国内专业发展的现状。
1. 起步较晚,核心课程分散
国内高校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时间比欧洲老牌艺术院校晚了将近30-50年,目前国内高校的设计思路还是偏向于造型艺术,课程结构以日本为准,包括最核心的服装制作部分也一直沿用日本的原型打版,整体设计趋于扁平化,碎片化的课程让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四年之后,仍然对设计无所适从,似乎模仿才是最便捷的途径。
相比从设计的角度去探讨服装,国内高校更多的是以结果为导向去探讨服装的形态与造型,而非服装与人的关系。在追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思路。这种教学的缺失导致很多毕业生即使完成学业,也无法完成一个系列的设计。
在国外的大学,比如LCF、CSM,专业课程都是从设计研究的整体思路开始讲起,对创新和创意的追求和探索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每个学习单元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设计,不断培养和发现自己的设计灵感,形成独立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思路,并且在学习中可以学会如何发展自己的想法,创作方式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多尝试立体剪裁,收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素材,让设计逻辑更有说服力。
LCF学生作品图片来源于LCF官网
随着全球化加剧,尤其是通讯速度极快的时尚行业,更多的设计在遇到时尚生意时会成为难题。因此,首先要从教育入手。确实国内的设计教育比较薄弱,国家对时尚设计的支持也是打好基础,通过教育之间的衔接来完善。
2、市场向“智能制造”转型,学校还在学“制造”
除了服装设计基础教育的差距,国内高校最大的弊端就是与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脱节。当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转型“智能制造”,生产线纷纷转移到东南亚时,国内的服装设计教育却依然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国外的时装设计学校在教授时装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在探索未来时装设计的更多可能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RCA在研究智能纺织品、实验材料和软性材料;圣马丁开设了生物设计(MA),将更环保的材料开发和应用到时装设计这个大领域。整个行业都在寻求突破,不再只是研究传统的面料和服装制作。
环保材料与时尚的结合,科技与时尚的结合,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的专业设计中还未见到,因此在选择支持专业时,时尚设计尤其是服装设计自然要考虑。
生物设计纺织品——由纤维素制成的夹克
()
3、产业链落后,原创缺乏活力
在服装制造业,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仍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纺织品加工制造国。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制造工艺的成熟完善,部分制造加工型企业开始寻求由独立加工制造向独立设计、完善设计管理部门转型。目前,国内90%以上的大中型服装品牌公司都是由服装生产工厂转型而来。设计方向的缺失也十分明显,缺乏原创设计、设计不合理或不成熟成为当前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的全国性问题。服装等轻工业未来的发展不会只停留在加工制造和模仿上。
国内原创服装品牌: 米山
国内制造业转型需要更多成熟、具有原创力的服装设计师,国内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还难以拿出具有开发能力和市场潜力的设计,在设计潮流上开拓创新能力不够强;更多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设计师虽然创立了自主设计品牌,但还不具备完善的生产和推广能力。服装设计在国内仍是发展空白,因此国家给予支持并非没有道理。
韩艺2018级学生Tina获得LCF时装设计学士学位
▽
三
2018年10月,《中国时尚产业发展蓝皮书》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发布。
会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表示:随着全球贸易新格局、新技术革命、消费结构升级、多元文化融合等,中国时尚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
2010年,我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时尚奢侈品消费也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在两年后正式登顶榜首。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18年第五版年度报告《真实奢侈品全球消费者观察》中,中国消费者已占全球奢侈品市场32%的份额,预计到2024年将上升至40%。报告判断,全球奢侈品70%的增长将来自中国消费者。
真正的奢侈品全球消费者观察
这一系列数据真实体现了我国在时尚奢侈品方面巨大的消费潜力,但也暴露出两大问题:
1. 本土设计不再受青睐
中国制造一直在努力向中国创造转型,对设计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渐提升。服装的普及从来不是艺术的传播,它是一个消费品,也是一个商业品,具有多重属性,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选择是一个隐形的标准。
然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不仅伴随着阵痛,也充满艰辛。中国人对于本土设计的信心和购买力仍远不及欧美品牌。人们更愿意购买欧美时尚集团旗下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品牌,信任他们的品牌,愿意为同等品质的产品支付品牌溢价。全球知名审计和企业咨询公司德勤公布了2018年全球奢侈品牌影响力排行榜(Goods 2018),前十品牌中,中国的周大福仅上榜,排名第十。
2018年全球奢侈品牌实力榜单来自前瞻网
2. 时尚产业发展与GDP增长不平衡
上述每一个数字都告诉我们,中国的时尚产业正在快速增长,并占据着全球消费的很大比重。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目前,我国时尚创意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足5%,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数字。如此低的占比说明,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时尚产品的制造生产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时尚产业的产能还远远不足以助力GDP的增长。
中国的时尚产业尚不成熟,也正是发力的时候。服装作为最先普及的消费品,必然会带动其他消费品类的设计和变革。国家对时尚设计留学的支持,也是国家更大经济调整部署中必要的基础环节。
一方面,国内教育与国际存在巨大差距,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时尚产业面临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内时尚产业尤其是服装行业面临品牌断层、市场竞争无序、学科开放混乱、独立设计师生存艰难的境地。国家此时的扶持,恰恰是那种“不破则破”的“破”。
对于选择出国攻读服装设计等时尚相关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回国后面对的将是尚不成熟的行业,但也是无限的机会。如果你对服装设计相关专业作品集创作、艺术留学、国家级奖项等有其他疑问,可以私信联系康诗诗:
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