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买了全球1/4的奢侈品,国内外价差拉大

日期: 2024-04-28 20:02:41|浏览: 28|编号: 99364

友情提醒:凡是涉及到交易情况,请自行判断真伪,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中国人买了全球1/4的奢侈品,国内外价差拉大

正是中国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让众多奢侈品牌将目光投向这里。 2012年,美国著名房车品牌在上海推出了其最新中国规格车型,品牌为“飞云”,宣布正式在中国上市,售价约100万元人民币。 据经销商介绍,该车型属于入门级拖挂式房车,其在美国的售价约为10万美元。 该品牌瞄准上海、浙江、安徽等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市场,同时在中国推广美国房车文化。 李姓经销商表示:“我们判断未来几年中国房车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所以我们会重点关注这一点。公司2013年的消费目标是50辆或5000万元,预计将达到2014年有200辆。”

不过,节俭风潮也在持续冲击这个市场,部分消费呈现疲软趋势,部分品牌放缓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 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奢侈品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由于一些“特定”的政治因素,中国的消费需求开始降温。 2012年对中国大陆出口明显放缓,出口同比增长50%。 上述直接回落至仅0.6%的增幅,远低于同期香港、台湾市场6.8%和18.4%的增速。

价差导致奢侈品消费外流加剧

尽管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连年刷新纪录,但令人担忧的现象是,这些快速增长的新市场并非全部都在中国大陆市场实现。 2012年,60%以上是在海外市场实现,受欧洲影响。 受经济低迷影响,欧元贬值持续拉大国内外奢侈品价差。 随着出境游激增,中国奢侈品消费“墙外”蓬勃发展,奢侈品消费外流加剧。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约为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5%。 虽然有增长,但中盈国际的一份报告显示,这一增幅是2007年以来国庆黄金周期间的最低增幅,也是近三年来春节和国庆黄金周期间的最低增幅。 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速开始下降,另一方面海外消费大幅增长。

贝恩公司《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增速从2011年的30%放缓至2012年的7%左右,但海外奢侈品消费增长31%,中国消费海外奢侈品消费者的商品消费占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0%以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李飞表示,仅从2008年和2009年的数字就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2008年1410亿元的消费总额中,境外消费(含香港、澳门)为808亿元; 2009年总消费1556亿元中,境外消费(含香港、澳门)872亿元。 环球退税公司2010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的免税商品总额达到1.58亿欧元,比排名第二的俄罗斯多出4700万欧元。

由于国人购买力强劲,近年来,国外奢侈品商家针对国人节日出国旅游,也使出足够的噱头来开拓市场、吸引更多消费者。 据了解,美国在2012年加快了签证处理速度,英国边境管理局也在2012年4月推出了在线签证申请预约,也在加快签证处理速度。 对于各国和奢侈品牌来说,中国人的海外消费地位已经开始变得极其重要。 中国“黄金周”假期已成为海外奢侈品市场每年期待的重要节日,服务中国游客也成为海外奢侈品业务的重点。

海外代购乱象丛生,急需政策组合。

在人民币升值、品牌在国内维护形象折扣较低、税收和运输成本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国内外奢侈品的价差已超过50%,带动海外代购热潮。 ,不仅导致了消费大量外流,还造成了很多混乱。

专家认为,奢侈品的价差与税率有一定关系,但单纯通过降低关税等手段很难真正解决价差问题。 为引导消费回归、拉动内需、保障税收不外流,需要稳定人民币汇率,发展壮大百货零售业,逐步调整税制,使奢侈品消费逐步回流。 “国内”市场。 同时,也要倡导节俭之风,让“礼”回归重“义”轻“利”的初衷。

多重因素导致消费流出增加

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外奢侈品的巨大价差。 商务部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类、电子产品等五类20个品牌的高端消费品的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高出约45%、51%。比美国高,比法国高72%。 。

专家认为,造成价格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税收制度”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税法专家倪永军也认为,关税下调不会对价差产生太大影响。 关税在奢侈品价格中所占比重并不是特别大。 有限的下调对整体价格的影响仍然有限。”

专家指出,造成价差的原因包括:一是人民币大幅升值。 国际奢侈品专家、复旦大学教师吕晓表示,2005年之前,国内外奢侈品的价格差异并不明显,在20%以下。 那时采购还不繁荣,利润和销量都不高; 2006年以后,随着人民币对欧元、美元的大幅升值,这种价差逐渐拉大,代购日益兴盛。 人民币购买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内外奢侈品价差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2006年初,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8.07左右。 2012年11月,这一数字变为6.3左右。 也就是说,过去六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

其次,奢侈品牌保持“高端形象”。 国外很多奢侈品牌大多采用经销商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不少奢侈品牌经销商遭遇库存大量、现金流中断的风险。 为了消化库存,经销商竞相加大折扣力度。 实力雄厚,大规模倾销收回资金。

在我国,由于没有百货零售业的大力支持,很多品牌都采取直营店模式。 品牌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为了维护其高端形象,折扣力度比较小,积极性也比较低。 吕晓表示,不少奢侈品牌在中国采取直营店模式或“饥饿营销”策略,这使得中国奢侈品的价格在欧美打折时“独一无二”、“明目张胆”,也造成中国供应短缺。 “错觉”。

平行市场造成海外代购混乱

陆晓认为,不同地方生产,运输、保险等成本不同,导致价格相差10%到15%。 比较合理; 如果差价超过20%,必然会出现平行市场,催生走私、代购等行为;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与国外的价差远远超过20%,所以代购必然会猖獗。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483亿元,比去年增长82.2%。 预计2013年这一数字将突破700亿元。 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背后,是目前向海关申报的人很少、缴纳的关税更少的现状。

2月25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淘宝店主大量境外采购商品逃税走私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两被告犯走私一般商品罪。

为了买到相对便宜的代购商品,中国消费者承担着多重风险。 有些采购的产品没有办理正常的报关、检验检疫手续,质量难以保证。 2011年12月,日本食品巨头明治因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铯而召回部分奶粉时,通过海外代购渠道进入中国的奶粉并未被纳入召回范围。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认为,网购代购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 一方面,私人邮寄进口的产品未经质检部门检验,质量没有保障; 另一方面,“海外代购”、代购网站和消费者都面临着涉嫌逃税的法律风险。

由于海外代购的代购行为发生在境外,如果买卖双方发生纠纷,应在境外进行法律管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由于渠道非官方,消费者可能会遭受“哑损失”; 再加上调查难、取证难、成本高,维权难度更大。

另外,代购商品的真伪也很难辨别。 虽然很多代购声称自己的产品要经过“专柜验货”,但这个口号只是“看起来很漂亮”。 多家奢侈品牌的客服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公司国内专柜不提供验货服务。 消费者想要判断一款产品是否正品,只能“将产品带到专柜目视检查”。 。

亟需政策“结合”消费,拉动消费

专家认为,要真正恢复消费,需要采取稳定人民币汇率、打造“原点形象”、增强百货行业竞争力等措施。

鲁晓认为,稳定的汇率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升值虽然会提高企业和个人在国外的购买力,但其弊端也很明显。 而且,升值可能会加剧人民币“外升内跌”的局面,进一步挤压消费力。 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尽可能盯住一定位置,不宜冒险升值。

而且,可以逐步降低关税,适时调整消费税税目,增设免税试点,打造中国的“购物天堂”。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建议,可以推出更多免税店试点。 各国吸引旅游业最原始的方式就是发展免税业务。 例如,法国提供整体退税; 建议在青岛、大连、上海等地多开便利店。沿海交通城市正在考虑试点免税。

专家指出,只有提升高端零售行业的竞争力和专业运营经验,才有可能改变奢侈品直销折扣难、分销流通成本高的尴尬局面。 因此,应积极培育国内奢侈品销售渠道,以支撑和增强零售业的竞争力。

陆晓表示,国内品牌进驻商场,要向百货商场租用专柜、缴纳管理费、装货费等。 结果,百货行业并没有提高主业的管理水平,反而陷入了收取“渠道费”的“副业”。 在中国,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国际大品牌的话语权很强,都是“百货公司找奢侈品牌”。 政府应支持零售商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加快连锁发展,提高市场份额,完善布局,实施单店强店战略,增强零售商的话语权。

此外,消费者心态也需要调整,呼吁回归“仪式”,杜绝浪费“奢靡”之风,让送礼和消费回归传统纯朴的民俗。 业内人士表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腐败的社会风气得到了遏制,公务消费大幅减少,送礼、受礼也不再那么明目张胆,传递出社会风尚正能量。 鉴于我国很多奢侈品消费都是为了送礼,我们应该提倡“礼”的回归,反对“送礼浪费”。

第一幕

国内外,排队抢购

“谢谢你,中国!” 这是瑞士钟表业界近年来常说的一句话,值得他们感谢的正是中国游客惊人的购买力。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国金购物中心。 虽然是工作日中午,这里却聚集了古驰、路易威登、爱马仕、香奈儿等众多奢侈品牌。 这个地方仍然挤满了高端品牌。

记者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几乎没有打折迹象。 在其他购物中心,打折、促销和清仓的标志比比皆是。 就连这家商场的其他楼层都标有“清仓10折等”。 然而,在奢侈品牌楼层,几乎没有品牌有折扣信息。 咨询了多个品牌后,记者获悉,除非一次性购买金额超过10万元,否则很难获得折扣; 即使购买10万元以上,折扣也很小。

其次,年龄层次也颇具特色。 与很多国外奢侈品牌多以中年人消费不同,在这家商场的多家奢侈品店里,既有40多岁的商务人士,也有20多岁的年轻女性,还有不少“拖延症患者”。 很多来这里购买奢侈品的“家庭”买家都带着刚刚购买的奢侈品。

记者在爱马仕专卖店观察了近半个小时。 十几位顾客前来试穿丝巾、皮鞋等,其中包括一名40多岁的男子、一对年轻夫妇等,最终,每位顾客都“满载而归”。

一位正在挑选丝巾的女士似乎对导购员很熟悉。 挑选了十分钟后,她一下子买了三条围巾,每条售价约4000元。 “这次我要吸取前几次的教训。前几次我喜欢几个结果,但没有全部买下来。第二天,同一个颜色就卖完了,结果很糟糕。”后悔已经晚了。”

不过,也有品牌销售人员表示,在反腐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部分消费呈现疲软趋势。

有专家指出,中国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正在拯救欧洲。 瑞士手表、设计师时装、珠宝、香水和皮革制品。 随着中国游客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许多国家和奢侈品牌对中国游客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记者走访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类奢侈品展会看到,不少欧美新品牌首次在中国设立专柜,表达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愿望。 2012年举办的上海国际奢华生活方式博览会上,汇聚了100个顶级品牌,其中三分之一是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瑞士独立制表师协会携旗下八个品牌在上海展出定制腕表。 部分品牌已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计划进军中国一线城市市场。 常规款售价在20万元左右,定制款手表金额在40万至60万不等。

“LANG&HEYNE”品牌销售总监曾告诉记者,国内客户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定制化,对品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品牌过去扎根于欧美和香港,但现在更看好内地的消费能力。 “未来我们会将亚洲的重心从日本、香港、东南亚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正在寻找经销商。”

“每逢圣诞节等购物狂欢季,英国很多百货商店都挤满了中国人。” 长期居住在英国的中国人张女士表示,在伦敦的巴宝莉()工厂店里,即使没有试衣间,也有很多中国游客排队购买。 经常看到一位中国游客拎着好几个同款式的手提包。 。

张女士表示,为了吸引中国人,包括英国百货公司在内的许多大型商场都陆续安装了银联消费终端。 香奈儿等专卖店还配备中文导购,为中国顾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服务也带动了销售额的增长。 有媒体甚至创造了“北京镑”这个词来形容中国人在国外消费的英镑。 “带有标志性标志的款式特别受欢迎,并且在中国得到认可。”

(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林 张淼淼)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