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IIDOS网站

日期: 2024-03-04 00:04:33|浏览: 213|编号: 73759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中国丝绸博物馆IIDOS网站

前言

为充分体现“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弘扬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无问西东——来自丝绸之路的文艺复兴之路”展览,汇集了意大利21家博物馆和国内17家博物馆的200余件(套)精品文物。 主要目的是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元素以及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包容、共同发展的千年史诗,揭示了多种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人类。

丝绸之路历经数千年,横跨欧亚两洲,汇聚了中西文明。 其本质和动力是和而不同、开放包容、交流合作、互利共赢。 这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遗产。 早在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就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东西方在繁荣发展的经贸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实现了互利共赢。 赢。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精心挑选的文物中,有中国先贤开拓和发展“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有文物受中国文化影响,呈现中国西方文化元素的实物证据。 例如中国和意大利航海所用的指南针、针碗、海图、船模等; 充满西洋风格的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和唐代陶俑,以及《马可波罗》、《游记》、《贸易指南》、《世界地图》等早期意大利文献,反映了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文化的贡献。传教士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 此外,展览还介绍了中国和意大利多家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稀有文物。 珍稀文物,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公望《溪山雨意》、倪瓒的《水竹居图》、任仁发的《饮食图》、《宋人农耕图》等故宫博物院藏、任仁发《张国老吉铭》《皇帝图卷》、任贤佐《三马图》、首都博物馆藏《景德镇窑青花凤头扁壶》、《新会木美人》藏新会博物馆的作品,还有庞贝遗址出土的经典壁画《花》。 《花神》,乔托的代表作《圣斯蒂芬》,创作于15世纪的《圣母加冕》和《三王朝拜》。 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东西方历史主流的和平发展、共同进步。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集、保存、研究、陈列、解读能够充分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性实物的最高机构,就是要使之反映时代性。通过积极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文物要走出去、活起来,以展览促进交流,以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这既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应有的意义,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和努力方向。

王春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馆长寄语

100多年前,英国诗人吉卜林在《东西方歌谣》中说道:

东方与西方从未相遇,

直到神最后的审判,

只有到那时,这两个巨人才会面对面,

站在世界的两端。

吉卜林生活在英国殖民地印度,他的诗歌反映了殖民者在东西方之间根深蒂固的孤立感。 东方与西方,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交替:东方正盛时,西方还处于黑暗之中; 当西方辉煌灿烂时,东方却已沉睡。

然而,吉卜林的诗意想象忽略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汇,创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两道风景:早晨和黄昏。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和罗马帝国就互相视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方。 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沿着丝绸之路频繁交往,创造了一道又一道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它们是人类文明最绚丽的花朵,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的展品。展览。

丝绸之路上,同时也发生着另一个故事。 近二十年来,意大利文艺复兴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并独立开创了现代文明新时代的传统观念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新证据和新研究的挑战。 。 本次展览由中国博物馆和学者独立策划,征集了全球38家博物馆的2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呈现了极其丰富、充分的证据链,在全球学术界形成了新的思潮。 最新一波。

观众将亲眼目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不仅是与丝绸的传入、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也是发生在古代丝绸上的故事。路; 世界多元文化的象征沿着丝绸之路,共同创造了本质上跨文化的文艺复兴,开创了现代世界的新纪元。

不问西方或东方,让我们从丝绸之路进入文艺复兴。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单位简介 前言

千万条河流和山脉将欧亚大陆的两端分开了东西方。 它们是不可克服的吗?

文艺复兴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独立开创了现代文明的新时代。 事实真的如此吗?

无数人穿梭于东西方之间,运送着一种陌生的货物; 这种货物就像世界上最耀眼的云彩,散发着奇异的光芒; 当人们打开它们的时候,似乎也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古老的清晨和黄昏,那些奇异的光芒穿透了包装,将旅人脚下的路染成了一幅美丽的文章。

事实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始,不仅是一个与丝绸的传入、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也是发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跨越千年万里,让我们穿越丝绸之路,走进文艺复兴。

《花神弗洛拉》,公元一世纪,47厘米×41厘米×6厘米,庞贝出土,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

第一单元·沙漠船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冯·里希特霍芬发明了“丝绸之路”(die)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历史上西方与中国之间,特别是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地理交通。 这一时期,丝绸贸易涉及穿越欧亚大陆的通道。 这条路就像沙海上的一叶扁舟,连接着东西方。

千百年来,这两个代表着当时文明最高成就的伟大古国,从互不相识,到跨越千山万水,偶然偶遇。 他们在青铜、玻璃、丝绸和其他文物中留下了他们关系的痕迹。 没有任何相互交流的痕迹。

不一样的青铜

中国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青铜器最为精美。 古罗马人和希腊人继承了伊特鲁里亚的创世文化,在青铜和其他金属铸造方面有着高超的技艺。 让我们通过一组青铜人物、一组青铜器皿,领略两个文明古国灿烂而独特的青铜艺术。

玻璃的传播

除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外,对珠饰的追求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每一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无限美丽的世界。 这组东西方的玻璃摆件充满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审美和技艺。 它跨越时空,隐约勾勒出一条由来已久的玻璃流通之路。

蜻蜓目琉璃珠 战国时期 直径2.1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网状玻璃杯。 北魏时期的奇特玻璃器皿。 高6.7cm,口径10.3cm,全径4.6cm,壁厚0。河北泾县北魏封始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远方的驼铃

丝绸之路上,成群结队的商队、满载货物的骆驼、乘风破浪的船只、姿态生动的旅人,随着驼铃声或喧闹的人声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 只剩下他们,或者他们的身影,凝固在精美的艺术品上……

长沙窑贴花枣椰纹瓷罐 唐(618-907) 高17.8厘米 口径9.4厘米 足径12.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女神姿势

正如意大利半岛是葡萄产区一样,自古以来就以生产葡萄酒闻名海外; 中国是桑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 中国的丝绸最初是作为奢侈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 所到之处,广受最高贵人士或雍容女神的追捧和佩戴。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路线后来被命名为“丝绸之路”……

公元1世纪至2世纪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高129厘米,意大利罗马蒙特马丁尼中心博物馆收藏

东汉七年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彩绣云纹香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穿越七大洋

按照传统的宗教观点,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世界的中心是耶路撒冷,伊甸园位于东方。

随着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元帝国的建立,随着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并用于航海,通往更加富裕的东方世界的道路被打开了。

正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一样,指南针的应用掀起了一场堪比哥白尼学说的革命。 海上、陆地上、古丝绸之路的各个道路上,所有商队、船只的方向都指向东方,指向东方的天堂——中国。

指南针和图表

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人在实践中对物体磁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它被广泛应用于旅行、航海、军事等活动,并通过阿拉伯人之手传入西方。 随着航海实践的不断积累,人们在指南针的帮助下,将路线绘制成专门的海图来指导航海。 指南针和图表已成为东西方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记忆再现

谈起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人们不仅会想起驼铃之声、西域风情的陆上丝绸之路,还会想起在茫茫大海中破浪​​前行的艰辛。 从唐代到明代,从广州到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航线总长度超过14000公里,后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是浮出水面的沉船残骸,还是画面中的船只形状,还是海底躺着的大量瓷器、金银器等物品,都是当时海上贸易繁荣昌盛的见证。过去。

德化窑青花釉印花八棱执壶 南宋(1127-1279年) 高25.4厘米 壶盖直径7厘米 足径8.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南海一号》沉船

寻找伊甸园

中世纪时,西方人普遍把东方想象成一片富饶的土地,遍地黄金,流淌着牛奶和蜂蜜,是伊甸园所在地。 他们对东方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但对其真实地理位置和基本条件的描述却充满了幻想和谬误。 直到公元13世纪,在指南针和海图的帮助下,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旅行家开始越过万千山川,向东方进发。 原本只出现在轶事和传说中的远东,也向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敞开了怀抱。

卢沟漂流图,元代(1271-1368年)或明代(1368-1644年),绢本设色不明,143.6厘米×10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四海到七海

公元13世纪之前,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蒙着眼睛的巨人,只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千余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从“四海”扩展到“七海”。

第三单元·帝国剪影

作为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也可乌鲁斯,又称“大王朝”)的首都,“大都”堪称当时整个世界的“大都”。 如同绚烂的朝阳,在东海之滨缓缓升起。 上升。 在欧洲东行旅行者眼中,帝国壮观的建筑、精美的陶瓷、动人的绘画、书法和手工艺品,以及丰富的多民族、多文化文化,是组成这日出不可或缺的七色霓虹。

王朝面孔

蒙元统治者建立统一王朝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机制。 他们用华丽的服饰和清晰的等级秩序来决定自己的高贵地位。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强盛,水陆交通发达,外国使节​​和朝拜者纷纷到来。 货币、度量衡等的统一发行,使大都及其辐射的蒙古国成为世界知名的贸易中心,多国商旅云集,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这些人和物构成了这个百年王朝的生动面貌,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的欧洲艺术中留下了活跃的剪影。

成吉思汗肖像,明代(1368-1644),纸本设色未知,高58.3厘米,宽40.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湖北省钟祥市明代梁庄王墓出土元代镶金蓝宝石帽,高3.9厘米,底座直径5.1厘米,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七色霓虹灯

一百多年来,蒙元时期创造了像七色霓虹灯一样的多元文化艺术成就。 元代青花瓷连接了中西文化,成为七百多年来为世人称道的瓷器艺术瑰宝。 艺术载体一直传承至今; 元代青铜器在恢复古代礼制的呼声中得到复兴,并表现出新的成就和辉煌; 元代书画得益于多民族文人墨客的深入交流,独具特色,将中国书画带到了现在。 推上了新的台阶。

水竹居,1343年,倪瓒设色纸本,113厘米×53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粉青瓷三足瓷炉 高8.6厘米 口径15.8厘米 底座直径14.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飞马座的足迹

高大的马并非中国本土,但这种奇特的马的形象已经在汉代的青铜艺术中有所展现。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自然,他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 历史文献中也有外国使节来元都进贡马匹的记载,轰动朝野。 在这组作品中,一匹不同的马的形象出现在中国,见证了中西交往的史实。

马可·波罗的行李

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留下了许多人的旅行痕迹。 其中,马可·波罗利用蒙元帝国开设的驿站,完成了穿越欧亚大陆的往返旅程。

“马可·波罗”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往返于亚欧大陆两端的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的代表。

除了《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旅行经历外,这位“百万富翁先生”还留下了遗嘱、故居和财产清单。 这些散落的碎片,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马可·波罗遗嘱,1323年羊皮纸,墨水笔67厘米×24.5厘米,意大利马尔恰纳国家图书馆收藏

《马可波罗罐》,宋代(960-1279),高12.38厘米,直径8.26厘米,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藏

第四单元·凤凰西行

当马可波罗启程回国时,他们带了什么东西? 这些货物和礼物拿回来后,是不是像石子投入水中一样激起水花和涟漪?

通过马可·波罗带回的物品,我们试图探索这些“水花和涟漪”,审视它们在意大利所扮演的角色。 它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有什么关系?

本单元将通过三组文物展示来自东方的图案、工艺和时尚如何像一群“迁徙的凤凰”一样,越过万水千山来到欧洲的绿野,最终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欧洲人。 。

蓝色和白色的变化

“马可波罗”带到欧洲的中国瓷器,以其晶莹的质感、精美的图案、精美的造型和高超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赞叹。 瓷器收藏在人们眼中已经变得时尚而神奇。 结果,大量欧洲仿制品被生产出来。 这些仿制品既真实又虚幻,似曾相识,形成动人的蓝白变奏。

美第奇软瓷罐,1575年,高12.5厘米,底径5.5厘米,意大利那不勒斯玛蒂娜公爵博物馆收藏

缠结的莲花枝

莲花盛开于东方,象征道德纯洁、智慧觉醒、生命繁衍; 莲花盛开在西方,盛开在圣母的衣袍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象征。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复制品) 1359 洛伦佐·委内瑞拉 93厘米×58厘米 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博物馆藏

凤凰之旅

一组形象相似但工艺、材质不同的器物按顺序排列在一起,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形成独特的乐章; 如同一只凤凰穿过不同的器物,飞越欧亚大陆静谧深邃的蓝天。 ,终于栖息在一片金色的森林里。

圣母加冕 1406-1481 萨诺·彼得罗 239cm×197cm×14.5cm 意大利锡耶纳国家美术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元代(1271-1368),高22厘米,尾长23厘米,北京西城区元代地窖出土

第五单元·丝梦

“马可·波罗”不断地将西方人渴求的东方丝绸输入欧洲大陆。 从教皇到画家,每个人都熟悉“鞑靼丝绸”。 丝绸成为教皇的收藏,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作品中的主题。 无论是丝绸装饰,还是用丝绸拼凑而成,这些异域风情都吸引着人们纷纷效仿。

外来动物

成群的凤凰、飞禽、狮子和奔跑的猛兽,或呈不对称的对角构图,或镶嵌在圆形装饰骨架中,似乎在不断运动……这些奇异的东方动物引发了欧洲丝绸装饰的一场革命。

熟悉的模式

“布子”原是嵌在中国传统袍服胸前或背后的丝质装饰品。 始见于元代,后成为明清官服区分官衔的重要依据。 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欧洲手抄本绘画中出现了蒙古人头戴“布兹”的形象。 与此同时,在欧洲基督教大祭司的圣袍中,也流行一种将东方丝绸缝制到服装重要部位的方法。 利用服装(如胸部)进行装饰,与中国的“补子”服装如出一辙。 “毬路”图案是欧亚大陆两端流行的另一种图案。 它最初产生于西方,后来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典型图案之一。 到了元代,在丝绸上织绣的毬路图案也有传回西方的趋势。

圣斯蒂芬 1320-1325 乔托·迪·邦多内木板蛋彩画 84厘米×54厘米 霍恩基金会收藏,佛罗伦萨,意大利

漂流风景

从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的《良政之效》壁画中可以看出,除了丝绸、陶瓷等珍品外,马可·波罗的行李中可能还有一些类似中国画《耕织图》的画作被带到了意大利。西方并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第六单元·世界融合

中国人在谈论人际交往时常说“来而不回,是不礼貌的”。 文化交流也是双向的。 那么,离开的“马可波罗”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中国文化对此有何反应?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留下的物质和艺术文化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圣母与观音

圣母玛利亚怀里抱着年幼的耶稣,是基督教艺术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 观世音菩萨怀抱婴儿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形象表现。 为什么起源于不同地区的不同信仰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 相似度大吗? 往返中国的西方人都随身携带了“圣母子”的图像。 这些图像将在异国他乡产生什么样的反响?

十字莲花

元明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从遥远的地球另一端来到中国。 他们在从事贸易和传教工作的同时传播西方文化。 他们在异国他乡埋骨的同时,也留下了十字架、天使、圣人等文化符号。 并与莲花、太极等中国传统图案相融合,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装饰元素和装饰母题。

西学东传

公元16世纪末,利玛窦作为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家乡的图像、书籍和技术。 他学习了汉语,在中国结识了很多朋友,出版了中国世界地图,将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度过了余生; 他也成为第一位安葬在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从利玛窦开始,中西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最终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欧亚大陆两端活跃的文化交流已被人们遗忘,但文化交流的种子却早已生根发芽,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时代。 基础。

跟随马可·波罗的脚步往返于亚欧大陆两端,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些“窈窕淑女”,惊讶于她们的面容、体态、眉毛的相似。 历史的迷雾逐渐消散,被遗忘的历史再次“浮出水面”。

正如陆九渊所说:“东海有圣人出,其心同理;西海有圣人出,其志同理。” 当人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异国他乡,亲眼目睹这陌生之地的熟悉与亲切,一种“大海有知音,天地有邻人”的感觉油然而生。

异国虽是异国,却有家的感觉。

新会木美人,明代(1368-1644),不详木板油画,160厘米×41.5厘米×8厘米,新会博物馆藏

《沐浴中的女人》,公元16世纪末枫丹白露画派画家木板油画,158厘米×129厘米×10.5厘米,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收藏

展览信息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