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还越涨越买?剖析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畸形心态
用奢侈品武装自己
对于中国人而言,购买奢侈品的意义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在我国内地,奢侈品的价格往往高昂,一条丝巾动辄数千元,一件裙子甚至高达上万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有些难以接近。既要追求时尚潮流,又希望节省开支,这种追求与正品相似但价格低廉的仿制品的微妙心理,就像病毒一般在时尚圈中迅速传播开来。
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购买,更多的是出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尽管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能够激发购买欲望,但若奢侈品价格过低,却往往无人问津。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在价格上涨之前购得产品,便视为一种获利。一位品牌销售商如是说。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大量自信满满的消费者涌入大型购物中心。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1300万人活跃在奢侈品消费市场。每当国人前往欧洲、新加坡或香港等地进行海外购物之旅,平均每人都会花费约1.1万欧元购买奢侈品。更有观点指出,近年来中国出境游业务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海外奢侈品的吸引力。世界奢侈品协会预测,2015年之前,我国将跃居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2010年,美国麦肯锡公司针对1.5万名中国民众展开的一项调研揭示,我国民众对品牌具有极高的敏感度。中国消费者天生倾向于借助物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在中国,追求较高的经济地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人生追求。
法国女性被誉为“全球最时尚的代表”,然而,面对众多奢侈品牌,她们却显得不甚热衷。在斯特拉斯堡定居多年的台湾专栏作家杨懿珊指出,法国女性之所以不愿借助奢侈品来装饰自己,是因为她们对流行趋势并不十分关注,她们深知,相较于追逐时尚,发掘并塑造个人风格更为重要。
中国元素逆转时尚观
消费者对众多工业化品牌所展现的相似潮流元素产生审美疲劳之际,往往标志着他们时尚观念的转变时刻。
这份白皮书依据城市时尚消费的当前规模及发展前景,将二十个城市细分为五大类别:引领型、稳定型、过渡型、增长型和新兴型。研究发现,引领型城市的消费者在成熟度和洞察力方面,已能与日本、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奢侈品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媲美;紧随其后的是稳定型城市的消费者。
数据显示,在引领型城市中,消费者对奢侈品品质与设计的赞赏度最高,占比高达57.7%;而以往普遍认为的奢侈品代表身份与地位的观点,其接受度却相对较低,仅占12.3%。显而易见,引领型城市的消费者在对待奢侈品的态度上,正逐渐从追求外在的象征意义转向对内在品质的欣赏。过去那种炫耀性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那些不为人知的原创品牌所展现出的创新与个性特色,正日益受到关注,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中国时尚在早期和中期阶段常常展现出鲜明的国际风格,然而,伴随着消费者经验的不断积累、消费范围的日益拓宽以及时尚信息和知识的日益均衡,本土时尚元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如是表示。
中国消费者正逐步重拾对中国文化及元素的喜爱和追求,国际品牌亦纷纷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诸如中式立领、水墨画、丝绸以及京剧脸谱等,旨在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与购买。与此同时,中国设计师在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与运用上,显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设计师品牌有望成为“后奢品”消费领域的又一重要战场。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张扬如是说。 (LM)
如需爆料投稿,请联系时尚网编辑部,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