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中国人蜂拥购买马桶盖:买的不是品味和尊重
谁是世界上最大的假期消费者?
国内某网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显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人。
2015年春节最“奇怪”的消费者是谁?
答案不言而喻:中国人。
去日本买个马桶盖
虽然奢侈品依然是中国游客出国抢购的“主流”,但随着近期澳元和欧元的贬值,出国买货无疑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今年,“避开名牌”成为过年海外消费新趋势。
节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买个电饭锅和马桶盖》瞬间走红网络。新富裕的中产阶级不再满足于消费奢侈品。从日常家用电器到衣物食品,一切都成为抢购的对象。
去日本旅游,带电饭锅回国,已经成为一时流行的“时尚”。几年前,在东京秋叶原,街上满是拎着电饭锅的中国游客。
“马桶座圈”是今年的“新宠”。具有抗菌、可冲水、座椅即时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销售人员一脸喜悦又尴尬的中国人说道,“只要有成群的中国游客来,每天都会被抢购一空。”
很多人都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纳米水离子技术,可以让头发更加蓬松、顺滑。很多人都买了陶瓷菜刀,非常适合切肉和蔬菜。很多人都买了保温杯,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杯,不沾油。很多人都买了电动牙刷。最新款采用LED超声波技术,比德国布朗牙刷更轻。
更奇怪的是,继抢购日本电饭锅、马桶圈之后,中国大陆游客现在又开始抢购日本大米。甚至有人花费近1500元购买5公斤日本大米。
非理性消费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已成为节日期间海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强的消费群体,位居全球第一。海外奢侈品的价格一般只有国内的1/3。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出国购买商品非常划算,而国外的品牌店和所在国的旅游业也能从中赚到不少钱。
有人说,中国人在海外大量采购的主要原因是外国产品物美价廉。但远渡重洋去买一个2000元左右的马桶盖却让人难以接受,更何况有媒体报道称,具有该功能的马桶盖在国内早已上市。 5公斤日本大米卖1500元,相当于每公斤300元。价格应该用“天价”来形容。
消费行为往往不仅仅涉及简单的货币和商品交换。它还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人生观,甚至个人修养。有些暴发户一下子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个人素质和精神信仰却跟不上,不懂得财富的真正含义。
曾有人调侃外国人给同伴发信息,说中国“有钱又傻,快来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歧视性的,但这种印象是中国人自己造成的。
“‘收银机响了!中国人来了’,一本杂志欢呼道,为新暴发户入侵伦敦欢呼:中国盲目的时尚爱好者成群结队地空降而来,‘买光了爱马仕围巾和迪奥手表。 ……没有他们,伦敦邦德街将成为一座鬼城”,澳大利亚报纸生动地报道道。
新加坡、韩国、法国……世界各国都在迎接中国游客的浪潮。
中国人“拯救”了世界经济,但这种消费观却抹黑了自己。
告别“跑钱钱包”
1979年,12名外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中国首次时装秀。三十年前,当中国人下定决心打开窗户看世界时,他们看到的第一个品牌就是皮尔卡丹。如今,众多品牌纷至沓来,国人的品牌意识也逐渐加深。
随着出境游的增多,中国游客在海外花大钱的时候,似乎只买了第一名,而不是更多的尊重。
西方媒体在承认中国人消费能力的同时,评论称,很多中国消费者可能只是购买了商品,而不是“品味”。抢购马桶座、电饭锅、电动牙刷等产品只会加深这种印象。
在一篇微信文章《奢侈容易,教育难》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教育’是一个古老而陌生的词,这个词本来是绝配的。然而,因为教育,难了。”今天,我们把品味赋予了奢侈,让无休无止的消费掩盖了教育的匮乏。”
截至目前,虽然还没有中国人春节期间海外消费的统计数据,但中国研究机构估计,去年中国人的品牌消费金额达到106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的46%。其中,境外消费达810亿美元。
与海外消费的热情相比,国内消费却不尽如人意。春节期间,我国国内零售额增速逐年下滑。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为2005年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由此不难看出,“国人春节热衷海外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出国内消费供需的扭曲。这是新常态下想方设法保住国内巨大消费潜力并释放出来的警示。这也是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