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山寨到全球第一,中国高端手机之路

日期: 2024-09-08 11:04:03|浏览: 58|编号: 109947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从全球山寨到全球第一,中国高端手机之路

今年的手机行业少了些江山热情,多了些玩世不恭。

国内各大手机厂商都陆续发布了自己的旗舰机型,而且从定价到定位,均瞄准高端市场。

雷军甚至不再用“你还好吗?”这样的问话,而是斥资1000亿人民币向苹果宣战。

然而,随着苹果重新夺回中国第一的位置,业界再度开始论证“国产手机已经止步于高端水平”。

回顾过去几十年,国产手机在品牌、资金、渠道、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积累。

从诺基亚、摩托罗拉主导的代工生产,到山寨手机的野蛮生长;从模仿制造,到自主创新;从“为别人做嫁衣”到一步步站在舞台中央。

在这整个过程中,有HTC这样早早拥抱安卓系统,大力推广触屏手机,却在败诉于苹果的侵权诉讼后,始终没能扭转局面的企业;也有锤子科技这样在行业成熟期进入,却因渠道、定位等原因而失败的品牌;还有华为这样一路杀入敌方腹地,却因“藏宝罪”而功败垂成的孤胆英雄。

这是一幅波涛汹涌、万马奔腾的竞赛画卷,却也隐藏着无数英勇战死、人民粉身碎骨的惨状。

或许,我们不应该忽视国产品牌是如何从一片荒芜的工业基础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是如何历经惨痛的战争,到今天只剩下少数几家能够与苹果分享蛋糕的企业。

虽然面向未来,但它们需要进行彻底的转型,以弥补过去在现有模式下跨越式发展所留下的遗留问题。

但人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任何一家经历过极端竞争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具备这种韧性。

启示

有人说,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起源于华强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不法商人常常利用法律漏洞,把海外毫无安全保障的电子垃圾、旧衣服等贩卖到内地。

与香港一江之隔的深圳华强北,是许多货物经香港抵达的一站。

到了上世纪末,这条产业链逐渐升级为手机造假,配套的供应链也初具规模,一个个靠手机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开始在这里陆续上演。

一方面,山寨产业链向我们揭示了手机产业集群的本质——不同的企业像一窝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完成各自的任务,再交给下一道工序的企业。

只要“蜂母”或者“蜂王”充满活力,这个行业就会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俗话说“山寨一辈子”,联发科“Turn Key”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手机生产门槛,成为产业链上的“蜂王”,就像《三体》里的智子锁住了地球基础科学,从此固化了研发能力。

但时代终究会走向下一个岔路口。

2007年,乔布斯带来了一款采用全新全屏触控交互方式的手机,让手机从一个只能接听电话的设备变成了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电脑。

在这场变革中,即使是诺基亚、摩托罗拉、LG、黑莓、索尼爱立信等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牌,到2011年为止,市场份额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那些躲在车间里的山寨手机制造商,则根本没有任何反击的力量,其灭亡已是必然。

在很多人眼里,山寨手机是中国手机业的一个污点,它们没有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只能靠低价蚕食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

一度,“中国制造”的印象甚至被锁定在“低端”,在发展初期,华为、vivo、OPPO等不少国产常规手机都被贴上了“厂机”、“山寨机”的标签。

其实,从辩证的角度看,山寨手机对于中国手机制造业的发展却是一种启示。

山寨手机实行的低价策略,由于只关注最本质的需求,让手机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加之研发周期短,绕过相关部门审批,最大限度缩短了上市周期。

山寨手机高峰期,年出货量可达1.45亿部,相当于全球合法手机出货量的13%。

同一时期,即便是领先的国产品牌手机,其出货量也无法与国际巨头相比。

此外,山寨机生产厂家大多原先都是手机经销商,掌握着渠道,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渠道商的积极性倍增。

在洋品牌占据绝对主导的时代,华强北甚至创造了一年280亿元的销售奇迹。

山寨手机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消费端的增长,使得中国巨大市场的旺盛内需得到释放。

而那些夸张、过分的“NOKLA”、“”、“”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正规的行货大厂,打击了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优势的扩大。

郭台铭曾经说过:实验室以外没有高科技。

这句话,正在被山寨机以另一种方式解读:曾经代表高科技的产品,正在被大批量地克隆,并以低廉的价格出售。

不可否认,山寨机确实让手机回归到了通讯的本质,这种启发也给智能时代的创业者们带来了启示。

各自展现自己的神奇力量

2011年4月,深圳警方目睹了手机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幕。

为毁灭证据,隐藏在华强北曼哈顿数码广场、三亚花园等地的假冒手机商家,将手机从窗户扔出。

数千部山寨诺基亚手机从18楼掉落到地上,令路人震惊不已。

这次为期半年的“双重打击”特别行动,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

今年中国品牌首次进入全球手机市场前五名,中兴以3.2%的市场份额超越索尼爱立信、HTC、摩托罗拉和黑莓,华为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八。

新兴的国产手机品牌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小米以创新者的身份高调进入手机市场,vivo则紧随OPPO,展现出“段子式营销”的特点。

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充斥着国产手机,铺货量达到空前的规模,但基本锁定在千元智能手机市场。

但遗憾的是,他们在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依然需要外部帮助,这不仅滋生了前者未来的垄断,也加大了后者的虹吸效应。

产业链上,随着新星的崛起,“中国只有供应链,没有创新研发”的分工进一步固化。

当时,从美国进口一部在中国组装的手机的成本是178.96美元(实际零售价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多),但最终在中国组装的成本只有65美元。

这也意味着,富士康等“苹果供应链”中的企业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照零售价计算还不到2%。

截至2021年,苹果每年销售的2亿部手机中,90%以上是在中国生产的。

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从就业人数、产业链规模来看,中国企业远超美国,但从产品终端来看,苹果的净利润却相当于A股市场12只最大苹果概念股利润总和的20倍。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国产手机似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海外巨头吃肉喝汤,自己则一点点分得剩饭剩菜。

但中国手机行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领域,总有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一些品牌在核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对中国各阶层消费者最基本的了解,展现出真正的“中国特色”,对巨头展开围攻。

华为选择了最艰难的自主创新之路,却首战告负,之后华为又推出了D系列,一发布就再次遭到诟病。

这款手机首次采用了华为自研的海思四核手机处理器芯片k3v2,但用户体验极差,据传,一怒之下任正非曾当着众多高层的面,把手机砸到余承东的脸上。

当然,华为最终以惊人的毅力和坚持,打造出了售价近4000元的高端Mate 7,并成为“中国酷联盟”中唯一突破运营商束缚,走向全球的大品牌。

相比之下,OV和小米选择的策略则更具中国特色,瞄准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高性价比的背后往往是极高的效率,因为实惠的价格意味着渠道的极致优化,要想在价格约束的前提下让产品让大众信服,还需要实现产业链和成本的极致优化。

针对此,OV的做法是在低线城市布局渠道和品牌,由农村包围城市。

那些年,OV建设了大量线下门店,2015年OPPO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0万家,这个数字远超华为,是魅族等品牌的10倍。

紧邻OPPO店的vivo在2016年完成了渠道密集布局,当年线下零售店数量就达到25万家,售后服务中心数量也达到430余家。

最夸张的时候,一条街上就能看到3-4家Oppo、Vivo的线下门店。

遍布城镇乡村的线下门店、无处不在的电视剧、综艺赞助,迅速刷新了OV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

加上独特的分销模式,整个销售链条上的制造商与核心渠道商建立了交叉持股关系。

小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去掉中间商,打破传统手机厂商的销售壁垒,同时采取精品策略,用尽一切资源做好产品。

在当时移动交互网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小米的模式显然更符合潮流。

2012年底,小米全年出货量达到719万台,其他传统手机厂商开始慌了,就在一年前,他们都对小米手机持悲观态度。

但很快,他们就必须面对这颗傲然绽放的新星。

华为甚至派出了团队与小米竞争,小米M1推出一个月后,华为就发布了对标荣耀手机,售价比小米高出四五百元,但内存、芯片等主要指标均落后于小米。

虽然在全世界都为苹果疯狂的年代,小米在技术方面更多的是一个追随者,但那时的中国手机制造业非常需要一个敢于把智能手机价格拉下来的品牌。

一方面,行业需要这样的刺激和热情,另一方面,只有降低价格,才能真正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小米把“用效率换市场”发挥到了极致。

华为、OV、小米三方的竞争,足以改变基于苹果产业链的不平等分工。

但很快,故事的发展就超越了商业游戏。

突破次元陷阱

“降维攻击”是《三体》中的概念性术语,在营销中也一直对应着这样的原则:高端攻击低端容易,低端攻击高端难。

只有取得高端市场的话语权,才能抢占市场先机,这或许也是华为努力获取技术的原因之一。

但谁也没有想到,任正非苦战夺下的“上甘岭”,会成为华为“霸占宝藏罪”的开始。

2015年,全国手机产量正式突破20亿部,这一骄人的成绩背后,中国手机“出海”正成为一种潮流。

虽然国外市场的手机销量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但中低端手机依然是赢得市场的主要渠道。

不过进军高端市场也需要一个品牌渗透的过程,国产手机厂商显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国产手机在海外的接受度几乎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头部品牌。

一开始,华为、中兴进入全球手机市场前五名,联想、小米紧随其后。

2015年,OPPO、vivo超越联想、华为、小米,进入全球前五;随后几年,华为、小米相继跃居全球第一。

国产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不断上升,对苹果、三星的地位构成了明显威胁。

作为最大威胁的华为直接遭遇了美国的极限打压,由于缺乏足够的芯片,华为手机销量在过去一年里快速下滑。

另一方面,占有22%市场份额的苹果也开始大刀阔斧地“去本土化”。

34家中国供应商被踢出曾经风光无限的“苹果供应链”,曾经全球摄像头模组出货量第一的欧菲光也被踢出苹果供应链,市值一度较巅峰蒸发逾500亿。

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将开始瞄准产业链上的商家。

早在2019年,苹果就计划将15%至30%的硬件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目前已有8条生产线转移到印度。

就在华为不得不“断臂求生”之际,苹果却满载而归,时隔6年重夺中国第一宝座,成为最大受益者。

随着外部风险加大,芯片制造成为国内手机厂商提升产品性能、进军高端市场的必然选择,几乎所有中国手机厂商都已将攻克技术难题转向自主研发。

如今,芯片厂商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小米、OPPO、VIVO相继加入制造“中国芯”的行列。

这条路漫长而艰辛,也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全面崛起,所幸产业链基础层面已经成熟。

受益于中国成为第一大零部件供应国,近年来大量国内供应商逐渐涌现,国内手机品牌也随之获得了与国际品牌同等的产业链资源和设计能力。

珠三角制造业经过20年发展日趋成熟,非关键基础零部件,如胶壳、镜片、按键、电镀件、五金等,完全可以由中小企业生产。

低端产品一直以来都难以与高端产品竞争,时至今日,我们只看到奢侈品成为快速消费品,却没看到快速消费品敢于进入奢侈品领域。

国产手机中,除了华为以外,基本都被锁定在“低端”的印象里很多年了,想要突破这个维度陷阱,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在高中低三个层次上直接和苹果反击的品牌。

市场研究机构指出,将于今年3月或4月上市的SE3售价将低于400美元,较上一代SE2进一步降低。

苹果也开启了“高端打低端”的做法,再加上史无前例的降价、促销,进一步挤压了中国手机厂商的高端市场空间,因此在冲击高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高端之外的市场。

国产手机需要重塑竞争维度,但放眼望去,能与其竞争的也就只有OV和小米。

荣耀虽然填补了华为空出的中端市场,但在高端市场与其他厂商的差距还很大;OV今年销量虽然出色,但其高价位、低配置的“线下机”太过深入人心,短时间内恐怕难以真正走向高端市场。

从品牌传承来看,小米或许是更适合承担挑战的人选。

虽然小米也是靠性价比起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段开创性的革命历史其实也可以写成一部佳话。

要知道当时售价1999元的小米1,其配置已经和HTC、三星等4000元左右的手机相差无几,而售价799元的红米,更是让千元手机也能用上。

如果没有颠覆性性价比的产品,如今我们看到的千元机可能还是性能差、颜值低的产品,某种程度上,山寨机也能继续生存下去。

从销量数据来看,小米也有底气与苹果一较高下。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今年6月,小米正式登顶全球排行榜,全球销量份额达到17.1%。三星的市场份额为15.7%,下滑至第二位,而苹果则以14.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从态度上看,小米是第一个说要“对标苹果”的品牌,日前小米第三代高端手机小米12系列正式发布,雷军甚至大胆宣称三年后要成为全球第一。

随着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溢出效应也将显现,崛起的“小米供应链”将带动国内供应链企业成长,与三星、苹果等国际供应链在高端市场展开竞争。

这本质上仍是一场实力差距很大的竞争,因此在质疑声中,仍有一些声音认为小米无法创造奇迹。

中国奇迹

当今,全球手机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从消费者换机角度看,全球手机市场已进入长期存量替代阶段;从供给侧来看,“芯片荒”仍是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华为的失败在短期内确实对手机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从更长的时间范围来看,全球手机品牌已经进入到综合实力竞争的阶段。

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底层技术的投入,更取决于精细化的内部管理,这意味着企业在每一个领域,都不能存在木桶“短板”。

韧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块“木板”。

手机市场就像一场凶险的旅程,无数巨头因为缺乏竞争对手而迷失了方向,比如当年的诺基亚。

有人说,经过华为事件之后,苹果可能会因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而陷入“舒适区陷阱”。

中国的电子产品供应链需要苹果,而苹果也需要一个有韧性的竞争对手。此时,雷军带领小米正式向苹果宣战,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小米是一家非常有韧性和活力的公司,十年走过低谷和迷雾,把品牌深深扎根在土壤里。

小米也是一家非常有争议的公司,对于其未来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事实上,回顾过去20年,中国手机产业从最初的山寨模仿到后来的自主创新,从产量的指数型增长到成为全球手机制造中心,再到打造出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手机产业链。

以摩托罗拉、诺基亚为代表的1G、2G时代,该领域尚无中国企业的存在。

直到3G时代,中国手机企业在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的制造产业链支撑下,才迎来了激烈竞争的壮观景象。

华为一度把“Made in CHINA”的廉价标签撕得粉碎,使得中国制造的科技产品在国外比在国内还贵。

小米“用效率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不仅提前拉低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平均价格,打破了当时三星的高定价权,也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

中国手机行业本身是一个创造无数奇迹的领域。

那么,小米能否夺回属于中国品牌的高端市场份额,突破竞争维度陷阱呢?

或许,我们不应该质疑,而应该期待下一个“中国奇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