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粿泡饭”走红,揭示上海菜中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灵魂作用

日期: 2024-08-24 20:00:52|浏览: 140|编号: 106956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包粿泡饭”走红,揭示上海菜中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灵魂作用

“黄河路十只澳洲龙虾,也买不到这里的一碗泡饭。”《芳华》里,阿宝每次离开黄河路口的灯火辉煌和派对,就会偷偷溜进野东井,吃一碗泡饭和两根美味的萝卜干。

伴随电视剧的热播,上海餐饮界掀起了一股“泡饭”热潮,不少商家推出了精美套餐,咸菜、油条、腐乳、泥螺等丰盛或节俭的配菜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米饭,泡饭的核心食材,似乎因为太过普通而失去了存在感。它是主食之王,是一切味道的基础。一粒粒隔夜的白米饭,泡在热水里,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量来源,支撑着艰苦的创业路程,融入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计划经济下的“奢侈”

早起喝粥是中国人悠久的传统,把粮食和水一起煮,米粒和水充分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步伐加快,快节奏的生活下,市民早起后很难有时间精心煮粥,因此江浙沪一带出现了“粥”的简化版——“泡米”。

“我们会将隔夜冷米用热水煮烂,或者直接用开水浸泡。与煮粥不同,泡米只会使冷米吸水膨胀,但米粒里的淀粉不会吸水崩解。再加上花生、咸菜、腌黄瓜等配菜,一顿早餐就能快速解决。”上海市米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黎明说。

泡米用的米有讲究,中国人主食用的米主要是粳米和籼米。粳米呈椭圆形,煮熟的米饭饱满有弹性,滑润软糯,黏稠度适宜,适合煮饭、煮粥。常见的东北大米、珍珠米等都是粳米。籼米粒形细长,口感脆嫩,有一定的嚼劲,适合炒饭或做汤。泰国米、丝苗饭等都是籼米,著名的扬州炒饭、广东煲仔饭都是用籼米做的。

在上海,人们大多喜欢吃粳米,但在计划经济时期,粳米却被视为“奢侈品”。

1958年以前,江苏省松江专区的9个县(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尚未划归上海市管辖,市民食用的大米主要靠外地调入。

1956年,《解放日报》编辑部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有些不解:为什么米店买粳米,却卖籼米呢?

今天看来,这似乎是“强买强卖”,但在当时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外地运来的稻米中,只有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嘉兴等地区产粳米,数量十分有限。此外,这种绕行的运输方式也给运输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上海市粮食局曾算过一笔账:假设上海的粳米供应量增加30%,那么国家每年在运输成本上就要损失约450万元。

随着新建工矿城市增多,这些地区也需要适量的粳米供应,因此,综合考虑,上海市粳米供应量已适当减少,消费者难以全部购买到粳米。

1958年,江苏10个县划归上海,与原上海市一起组成了现在的版图。粮食自给率虽然提高了,但距离满足市民需求还有差距。市民朱先生回忆,当时每家每户都是定量供应粳米,多数家庭用籼米煮干饭,粳米舍不得用,一般留着煮粥,或者招待客人、老人、孕妇、病人。当时社会上还出现过市民多卖籼米票给农民,换取农民自己种粳米的情况。

正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懂得“经商”的上海人,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生产出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成为宝贵的硬通货,造就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最大的工业化城市。

首先谈谈“味道”

“以前上海的籼米个头小,不好吃,常州亲戚会送来一些常州种的大米,特别好吃,我们家就把这些大米存起来,过年等重要的日子吃。”市民李女士回忆道。

粮食统购统销供应制度对满足军民需要、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实行单一价格体制,导致产出收入比例无法匹配,粮食品种单一、质量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和工商部门的需要。

于是,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上海在农业领域率先行动,于20世纪90年代初转而走上口味与产量并重的道路,上海郊区350万亩稻田全部种植优质粳稻,成为我国南方第一个由籼稻转种粳稻的地区。

上海市崇明区新村镇的稻田。

“随着老百姓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育种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由产量向品质的转变,由品质向口感风味的转变。品质第一,要与高产、抗逆平衡发展,让农民舍得种,老百姓吃得好。”曹黎明告诉记者。

针对优质粳稻的种质创新层出不穷,新品种层出不穷,“汉丰”、“优丰”、“汉优香青”、“8优161”、“申优1号”等粳稻品种得到推广应用,上海杂交粳稻也成为周边地区调整优质高产粳稻生产结构的新品种。

“2000年以前,上海郊区大米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不足10%。经过市农业局三年推广计划,这一数字上升到87%。截至目前,上海优质稻米覆盖率已达到97%以上。”市农技中心水稻专家顾玉龙说。

特别是2017年以来,上海推动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受市民欢迎的软米品种占比由去年的不到8%上升到45%。

金山区新井村智能化大米加工厂。

如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南耿46号,米粒晶莹、香气浓郁、软糯,食味值达到80分以上,在上海郊区种植率保持在20%左右;

“松香粳1018”是松江大米主打品牌之一,由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外形油亮透亮、米粒有嚼劲,当地种植面积9万余亩。

还有新兴的奉贤自主水稻品种“美谷2号”,在2023年上海地方大米品尝评比活动中,两个生产单位凭借其荣获金牌,一个荣获“最受市民喜爱奖”,占到总奖项的1/7。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洋米、特殊概念米也纷纷投放市场,出现了“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等绿色食品;“富硒大米”、“含锌大米”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保鲜米”采用真空包装技术,延长了大米的新鲜度。

大米及其衍生物。

“市农科院培育了一种特殊品种的大米,成熟后加工成糙米食用,容易让人有饱腹感,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有的加工企业还把大米的胚芽、胚乳加工成营养丰富的米粉,营养价值高,也适合婴幼儿食用。”顾玉龙说。

随着市场供应日益充足,为几斤米精打细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市民再也不用羡慕外地大米的口感了,因为自己家种出的米同样“香”。

发起“品牌战”

上海优质新米的口感到底有多好呢?如果一定要找个参照物的话,那就是东北大米和日本大米,它们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各项口感指标。

“真的好吃,又软又有嚼劲,米香浓郁,不用配菜,直接吃就很美味。”江苏小文无意中尝到了圣飞农场的大米,以前周末她很少做饭,现在为了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她做饭的次数多了。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籼米含水量为13.5%,粳米含水量为14.5%。上海生产的品牌大米大多为粳米中的软米品种,为保持良好的外观,含水量一般控制在15.5%以内。而且,合作社生产的许多新米不仅符合绿色或有机认证标准,而且具有完整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性,并在包装​​袋上清晰标注。

参加2023年上海地方优质中晚熟稻米品尝评比活动的大米。

上海大米的品质优势不少,但进入市场后,有些“深藏闺中,不为人知”。曹黎明说:“消费者还是比较认可品牌的,东北的水稻种植面积动辄上百万亩,相比之下,上海的种植面积非常有限,很多市民甚至不知道上海有农业,影响力比较小。”

目前上海消费市场以江苏大米供应为主,达60%,其次是东北大米,最后是上海本地大米。9月中下旬,本地早熟新米开始上市,一直销售到10月底。中晚熟新米接替,可以销售到次年4月。

业内人士介绍,稻米从碾米厂出来的最佳品尝期在45天左右,之后就会开始明显衰退。目前上海产出的新米并不是都能在收获后立即销售,在打通产销渠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那么,很多消费者就会问,这么好吃的大米哪里买得到?超市里怎么很少见到呢?

这是因为上海很多合作社种植规模本来就不大,直接进入市场的成本很高,一些生产主体尝试过进入超市,但进入费、运输费和损失加起来占到了销售收入的一半左右。

此外,上海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与其他地方的大米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当地大米生产商大多不通过超市等渠道,而是采用直销模式,避免中间商赚取差价。

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在大市场、大流通、农副产品相对过剩的阶段,上海郊区的粮食生产主体面临着新的市场挑战。曹黎明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打造品牌,把稻田的生态价值和大米的品牌价值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的良好统一。

“稻花湾”的水稻收割。

如今,市场上涌现出一批“竞争对手”,如松林、佳鲁、古街、东滩绿色港湾、光明古锦、圣飞大米、曼农大米、外冈大米等。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推广力度,开展地方农产品品尝评比活动,为市民餐桌“优中选优”,开辟“鱼米之乡”等线上销售渠道,推动打造“松江大米”“崇明大米”“民田月和”“甸湖源味”“稻花湾”等区域公共品牌。

很难说“包粽泡饭”的火爆还能持续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米业的故事还在继续。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