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哪些奢侈品店 但有书
小熊偶尔想起多年前在学校讨论过的一个辩论话题,题目是“电子阅读会取代纸质书吗?” 他们是这场辩论的反对方。 近十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如龙卷风般席卷一切生活方式。 一时之间,他们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论据来证明纸质书会继续存在。
那场比赛,小熊他们输了,认为电子阅读会取代纸质书的一方赢得了比赛。 但十年后,纸质书并没有消失,甚至重新占领了年轻人的生活。
书店,青春年老都留在这里
晚上六点多,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113号地下一层的野草书店门口,店主赵亮一边吃饭,一边招呼隔壁请他帮忙的摊主。交付快递。 说是书店可能不太准确。 它更像是一个大仓库。 空地上立着几个书架。 各种各样的书,有的堆在书架上,有的平放在桌子上。
宽敞并不是野草书店的常态。 刚开在北大校园时,店面很小,书架也靠得很近,人们在书架之间行走时要小心。 赵亮回忆道:“当时那条过道只能一个人通过,有时书包太大了,无法通过。”
书店虽小,但学校师生都喜欢来这里买书,因为书的种类好,价格便宜。 因为地处北大校园,赵亮引进了很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 有些书的作者在北京大学任教,也是野草书店的常客,所以偶尔可以在店里见到作者本人。
这是2017年之前的故事。2017年,北大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校园改造。 野草书店连同一些水果摊、麻辣火锅、文具店一起被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新装修的便利店和一家新书店。
赵亮在离学校不远的成府路上为野草书店安了新家。 离超市也很近,环境和学校一样。 两年后,超市关门了,他把书店搬到了超市的另一端。 几经辗转,现在的野草书店位于扬州一家足疗店的楼下,旁边还有几家卖衣服的店铺。
扬州足疗店下野草书店,图片来源作者
“疫情过后,生意肯定不可能了。” 学校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很多; 后来,我们搬到了超市门口,仍然有一些顾客。 现在搬到了扬州的足疗店,只能找到常年光顾的老顾客。
赵亮说,这里现在更像是一个仓库了。 没有门,没有墙,书店的门就在收银台的地方。 但和上学时一样,赵亮依然在最显眼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系列中译世界学术名著。
野草书店中译学术经典专区,图源作者
黄色历史、橙色哲学、绿色政法各占据一栏内阁。 相比于小店里的柜子上面堆满了书籍,现在这个仓库般的空间可以将这些经典之作都大方地陈列起来。
还在北大的时候,学生和老师来书店买书,赵亮几乎都会加微信。 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在朋友圈里晒书的照片,文案永远是“售价XX元,我只卖XX元”,通常还有50%的折扣。 通讯录里十几年的学生现在支撑着书店的网上收入。
野草书店不太时尚,热卖的热门商品在这里都找不到。 尽管从大学校园搬到了足疗店楼下,赵亮依然保持着和以前一样的选书规则。
野草书店承载着很多北大学子的青春记忆。 曾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的常连是野草的常客。 “当时学生钱不多,我们可以轻松地以30%、30%、甚至50%的价格购买书籍。” 北大校园里有很多卖快餐、麻辣烫的小摊。 学生们称它们为白色小房间。 其中一间白色的小房间离野草书店很近。 常连说,有时点了一份麻辣烫后,在等待麻辣烫煮熟的时候,他会去野草丛中散步。
毕业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留在北京,但很多人还是会去椰草买书。 赵亮会给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寄快递。 门内有一整排柜子,里面装满了用白色塑料袋包装的书籍。 塑料袋上用记号笔写着买书人的名字,等待快递员来取货。
工作日晚上店里没有其他顾客。 听我讲起我们去学校买野草的事后,赵亮放下筷子,开始和我聊天。 “以前那么拥挤,现在连书架都装不满了。” 他指着远处角落里的几排空柜子,“只是用作仓库而已。”
曾经的学生和曾经的校园书店老板的记忆显然是短暂的,就算聊上几句也没有用。 赵亮给我付了支票。 两本书都打了50%的折扣,而且都装在印有“杂草”字样的塑料袋里。 看起来和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临走时他对我说:“有时间再回来看看吧。”
与开在地下仓库的野草书店相比,几十米外的万圣节书店显然更符合人们对城市书店的想象。 拾级而上,各种书籍和讲座的海报随意张贴。 小书店里,各类人文社科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光顾。
通往万圣节图书花园的楼梯,图片来源作者
这家不起眼的小书店被誉为中国民营学术书店的先驱。 创始人刘苏利于1993年创办了这家书店,因为自己的生日恰逢万圣节,所以将书店命名为“万圣节书园”。
深受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理论影响的当代知识分子,当然不会因为老板早已透露的命名原因而放弃对“万圣节”这个名字的解读。 早年经常光顾万圣节书店的诗人西川曾给出自己的解读:“我宁愿将其理解为‘万圣’,这万圣是万圣节书架上的作者,这些书的读者中圣徒们,我是第一。”
新版本的解释通过口口相传,诸圣书园干脆将英文名由原来的“”改为“All Sages”。
来到诸圣书苑的人不仅有附近大学的学生,还有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梁文道就是其中之一。 梁文道在拍摄纪录片时表示,每次回北京都会去诸圣书店,和店里的老板、店员、猫都成了好朋友。
这只与梁文道是好朋友的猫名叫平安,在万圣书园长大。 月底,中国平安将迎来18岁生日。 它参与了万圣节书园28年历史的近三分之二。
和平坐在我身边,来源作者
对于来来往往的客人,平安始终视客人为主人。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小学生,还是成功的学者,当你来到诸圣书园,平安都会把你当作一位普通的客人,一位从书中受益的读者。
读书不是奢侈
1993年,诸圣书园诞生的同年,第一家西西弗斯书店在贵州遵义开业。 如今,与成府路上的万圣节不同,西西弗斯书店进驻了最繁华的商场,在全国拥有300多家门店,500万活跃会员。
在没人看好实体书店的时代,西西弗斯却意外地扎根于大型商场。 周六晚上,北京西直门凯德广场三楼的西西弗斯书店挤满了人。 年轻人、中学生、带孩子的家长都驻扎在自己喜欢的区域。
一位妈妈浏览完健康宝后走进店内,对女儿说:“你读书的时间到了。” 当小女孩看到面前的书架上有一本封面角微微凸起的书叫《明朝》时,她说不要看。 “朝着那些东西”,松开妈妈的手,朝书架走去。
在城市,私人书店为当代年轻人定制精神角落; 而在城镇乡村,年轻人也受益于更加便捷的网上购书,从笔墨书香中获得更多精神愉悦。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2021年新青年读书报告》。 报告显示,虽然一二线城市整体阅读时长仍比三四线城市多半小时,但三四线新年轻人阅读时长增速一线城市较一二线城市高出24%。
《2021新青年读书报告》,图源网
差距正在一点点被消除。 三四线城镇的年轻人在阅读上正在追赶城市年轻人,逐渐成为买书的主力军。
在农村长大的小熊还记得,小时候能买什么书完全取决于县里的新华书店买什么。 新世纪之初,新华书店的生意依然红火,教辅书、文具占据了店面的半壁江山。 当然,比起整面墙的五三金试卷和化学考试词典,学生们更喜欢文献区。
文献区只有两排书架,一排是外国文献,一排是中国文献。 在国文文学行,像鲁迅、老舍、茅盾这样的名字总能在国文书籍中看到,有的需要背全文,这自然不是学生关注的重点。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无论大小,都喜欢挤在外国文学排里。
肖雄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选择并不多。 “新华书店买的书基本上都是教委指定的课外读物。中学生必须读世界经典,小学生必须读世界经典。但小时候,我读得很开心,而且更好比做作业更重要。”
有幸遇到愿意给自己买书的老板的孩子,会有更多的阅读选择。
张伟在东北一个县城长大。 楼下小巷的尽头,有一家十多平米的书店。 县城很小,书店几十年都没搬家。 时间久了,老板和张伟和孩子们就熟悉了。
当时小县城的书店除了教具外很少有其他读物,张伟和同学就请老板帮他们从大城市采购物资。 有一段时间,他爱上了吉米的漫画。 读完一本《失乐园》系列的书后,他发现县城里没有地方可以买到同系列的书。 张伟找到书店老板,请他帮忙完成这个系列的其他漫画。
通过这种方式购买的书籍还包括《哈利·波特》系列。 前不久,张伟去了北京环球度假区。 随着人群涌入哈利波特乐园,距离他去家乡书店老板处购买这套书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后来,张伟在距离国家图书馆只有几站地铁的北京上大学,但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渴望自己的漫画。 今年5月,张伟回家时路过书店。 他看到老板还在店里忙着,就准备进去打个招呼。 老板一眼就认出了他,拉着他问道:“你长这么大了?”
书店里的陈设没有太大变化,教具依然是县城书店的绝对主角。 《译林》和《读者》杂志放在门口最显眼的书架上,显然仍然受到这一代中学生的欢迎。
现在,学生们不再需要依赖书店老板为他们购买喜欢的书。 电商、物流的发展,给了热爱阅读的年轻人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乡村小镇,新书一出版就可以开始期待包裹的到来。
《2020多多阅读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图书订单量和配送地址交易量增长180%,农村中小学增速为152%。 天猫图书数据显示,图书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市场,集中在三四线以下城镇的新青年群体。 县城以下地区青年新用户增速较一线城市高出20%以上。
书价低廉也是读书成为新一代全民行动的基本条件。 在作家萨默塞特·毛姆的故乡英国,一本纸质书《月亮与六便士》在亚马逊上的网购价格为8英镑至18英镑,折合人民币70至158元。 在中国,拼多多新华书店旗舰店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文版单价为8.9元,包邮。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奢侈。 是人人举手就能触及的星光。
无论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书籍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
买书如坠山,读书如纺线
虽然十年前这场辩论输了,但小熊现在可以自信地说,电子阅读并没有取代纸质书。 像她一样,很多当代年轻人仍然热衷于购买纸质书籍,甚至从购买和打开书籍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天猫图书发布的报告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天猫图书消费者数量就增长了去年的四倍,人均图书消费量已与2020年全年持平。 。
另一电商巨头拼多多今年4月、8月连续两次举办多多读书月,延续了百亿补贴的传统。 每季度投入5000万阅读经费补贴出版商和作者,并与多家知名出版社联手。 推出 1,000 多种优质图书和 200 万本平价图书。 据拼多多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1000万消费者参与了此次活动,其中30%的消费者购买了5本以上的图书。
年轻人遇到折扣,“抢货”是常有的事。 以前是在书展、书市上进行,现在战场也转移到了网上购物车上。 买书回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有时间读,但当你看到一本好书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心痒痒。
2005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纺线”成立豆瓣群。 如今,该群已聚集超过50万购书爱好者。 在群的介绍中,群主写道:“买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但看书的时候,总是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机会,没有耐心。因此,在这里我们只谈买书、藏书:比如书店的风景,比如打折的疯狂购物,就像找书的痛苦,但也有得到书的快乐。
每天,群里的书友都会分享自己最新的购书活动。 拼多多、当当、京东、淘宝甚至二手书店哪里有好书、有折扣,群里自称“书呆子”的人就会成群结队地去那里读书。
一些人也分享了打开这本书时的喜悦。 打开包裹后,我把新书一本一本地摊在桌子上,拍了一张合影,分享给群里的朋友们。 如果想讨论版本、封面设计、或者价格,请一起在帖子下留言。
网友晒自己收到的新书,来源:豆瓣
虽然买书泛滥、阅读泛滥,但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的阅读时间也大幅增加。 《2021新青年阅读报告》还提到,2021年新青年群体平均每周阅读时间为2.5小时,高于2019年的每周2.3小时。
在年轻人的购书热潮中,曾经占领机场书店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不再是畅销主角。 据多多读书月发布的图书购买清单显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茅盾奖获得者麦嘉的《生命之海》等书籍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大海》、《小径分岔的花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村中国》成为“读书月”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书籍。
在这份畅销榜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消费者对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关注,对历史的探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
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受欢迎的书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多元化的阅读品味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阅读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有的人在书本中发现自己,有的人在书本中探索未来,有的人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答自己的困惑,有的人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自己的困惑。 经验回归平静。
与许多其他在线购买的产品一样,在线购买图书的读者也会在评论区发布订单。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产品评测区,一位读者贴出了她刚买的书。 第八章,她用黑色墨水笔画了一行字:“爱的主要内容是温柔。”
图书买家在商品评论区发布阅读记录,图片来源拼多多
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做出了很多预测,比如预测数码相机将取代胶片机、智能手机将取代诺基亚等。 大多数预测都已成真,但历经数千年的纸质书籍仍在与电子阅读工具竞争。 ——纸质书不但没有成为活化石、收藏品,甚至成为很多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必需品”。
至于原因,梁文道在纪录片中的解释或许可以给出答案:“因为当你看到这么多以物质形式呈现在你面前的书籍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就是有时候是一种压力,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有这么多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肖雄、张伟、常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