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玉溪美食在昆明圈粉无数!
玉溪街是昆明建县1200多年以来第一条以篆县命名的街道。 玉溪街是什么地方,规模如何,经营的是什么产品……除了早年见过、逛过玉溪街的老玉溪,很少有市民能说得清楚清楚。 可以说,玉溪街是玉溪官员、学生、商人、小贩、旅游者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
玉溪小吃
玉溪人来到昆明,将玉溪坝子的传统饮食文化带到了省城。 玉溪的小锅米线、鳗鱼米线、卤饵块、水煮鸡、蜜饯冬瓜等著名小吃在当时名扬省内外。 与此同时,玉溪的厨师们也大显身手,将煮、炖、炸、爆、蒸、焖、焖、烧等技艺发挥到极致,每一道菜都做的精致、新颖、色、香、味、形。 最好的美食吸引了省内外各行各业的食客。 从此,玉溪街名声大噪,玉溪美食名扬春城。
李鸿祥提出打造玉溪街
在明清时期的昆明城旧地图上,依然找不到玉溪街的踪迹。 清朝末年,一批玉溪商人来到省城淘金。 攒够钱后,他们在昆明老城南门门口、众爱坊西侧买了一块地盖房子。 对于出租来说,这可能是玉溪人较早开发的一批“房地产项目”,也是玉溪街的雏形。 民国初年,玉溪北湖人、重九起义英雄李鸿祥先后任政务总管、民政总管(相当于后世的都督)。云南军政府。 在他的倡议和指导下,玉溪省同乡会开始筹建玉溪街。 1920年兴建新兴商场,楼高两层,商铺近150家,其中大部分租给玉溪商人经营棉纱生意。 据《玉溪方志》记载,这一时期,玉溪著名的纱丝商行,文兴祥、裕裕庆、永顺祥、杨元生、义兴隆、元生豪、保新豪、恒丰利、恒茂豪、元兴利、竹生豪、崇益丰等均有。在玉溪街设立分公司。 新商场的落成标志着玉溪街的正式诞生。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图,姬碧华绘
玉溪街由横街和直街组成,呈“D”字形,宽二米玉溪美食推荐,长三四百米。 直街相对较短,与顺城街相连。 街上的店铺主要出售自制的布料、小帽子、纸伞和油布。 横街西止步心小学,东接金九公园。 玉溪大道著名的胜步店就开在顺城大街上。 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三层临街。 非常气派,与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店相邻。 步心小学前身为忠爱小学,由道生学生出资创办。
按照李鸿祥最初的设想,玉溪街道除了推广玉溪土布外,就是要转移玉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后来,玉溪土布因经济效益而风靡昆明,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这也悄然带动了“玉溪小吃街”的兴起,这或许是李鸿祥始料未及的。
在玉溪街的小巷里,小锅水煮品成了主角。 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开的,最受食客欢迎的是周记和延记。
玉溪人用的小壶,都是用紫铜做的,磨得通红,闪闪发亮。 水开后,依次加入韭菜、酸菜等配料,接着是“帽子”、鳗鱼、杂酱、卤肉……应有尽有,最后加入米粉。 在客人面前。 在玉溪街,最受欢迎的小锅菜是鳗鱼小锅米线和泥鳅小锅米线。 由于小果米粉的名气和食客众多,有人将玉溪街戏称为“泥鳅洞”。
鳗鱼米线
玉溪街的小锅除了米粉,还有面条、擀面条、饵块。 食客可以在小锅里煮出他们想到的一切。 入夜,玉溪街家家户户点起电石灯,食客兴致不减。 吃过小锅的可以换个口味吃大锅的米粉。 有鸡肉、白肉、脆哨等,再加上韭菜、大葱、豌豆尖,一大碗米线就做好了。 在玉溪街,庄记是最受欢迎的大锅菜。 夜宵摊上,除了擀面条和水煮米线,还有一盘炖菜和凉拌鸡,配上两两白酒,细细品味,对于许多老昆明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玉溪人做的香酥包子是一绝。 它们又大又脆。 它们在荷叶上出售。 大饭店之间也有一些大排档,蒸糕、汤圆、甜白汤、烧豆腐等各种摊位周围经常围坐着大量的食客。
名人与玉溪美食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中国大后方。 为躲避战乱,许多同胞纷纷迁往昆明,尤其是西南联大等名校来云南办学后。 偏远落后的昆明城开始有了一些繁荣。 许多名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玉溪菜。
中国著名作家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来到昆明七年。 玉溪街的蒸菜给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他在《吃在昆明》一文中写道:
”玉溪街上有一家玉溪人开的饭馆,只卖蒸菜,别的什么都不卖。有好几堆小菜,满屋子都是热气腾腾的。蒸鸡、蒸骨头、蒸肉…… .‘食(念)小瓜’ 很不错,小南瓜挖出来果肉(平调这个读法)里面塞满肉末,蒸熟盖上,瓜香。这道蒸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山药或红薯做底料,而是用皂角仁做底料。”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一书中写到玉溪街的白鸡。
他说:“昆明的水煮鸡也很好吃,玉溪街馄饨摊的铜锅上放了一个薄薄的铁箅子,上面放着两三只又肥又白的熟鸡,谁要谁可以切成一小盘。昆明人称白切鸡为“凉拌鸡”。我们经常去吃,喝点酒,因为是坐在长凳上吃的。一位同学将这种做法命名为“坐(食)”梁(cool)机(鸡)’,玉溪街卖的鸡据说是玉溪鸡。”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经常带着他的老师、著名作家沉从文到玉溪街游玩。 有一次,他们在玉溪街的一家米粉摊坐下,点了一盘凉拌鸡,又从附近的茶馆借了一个盖碗,泡了一碗酒,慢慢地喝着。 沉从文喝不好,只从碗盖里喝了一点,剩下的由汪曾祺自己喝。 多年以后,再聚首,仍能想起这段在玉溪街的悠闲时光。
除了去玉溪街,沉从文还喜欢去文林街20号对面的一家米线店吃一碗米线。 有时他会要求老板在米粉里加一个西红柿或一个鸡蛋。 据后世学者考证,1930年代,玉溪人屈少忠从玉溪来到文林街,用白布搭棚卖玉溪米粉。 后来店铺扩建,取名“同盛园”。 沉从文经常光顾的就是这个同胜园。 除了沉从文,西南联大党委常委、主席梅贻琦夫妇,西南联大教授黄玉生、潘光丹、查良钊等也经常来此参观。
在著名诗人周良培的印象中,玉溪街“满街卖小锅米粉、小锅饵丝”。
在《阿诗玛在哪里》一书中,他回忆道:“在一条街上,没有人点灯,火光就像一根绿色火焰的大喜庆蜡烛,把整条街都染上了温暖的红光。” ,勺子一个接一个敲着小铜锅,一头有出口的街道中间,摆满了矮桌小凳。吃了它。”
50年代初期,玉溪街依旧熙熙攘攘。 诗人白桦当时还是部队的文艺青年,著名作家冯牧则留在云南边防部队工作。 白桦和冯牧每次在昆明见面,常去的地方就是玉溪街。 他们经常一起蹲在玉溪街的地摊旁,吃着辣椒烤臭豆腐。
1954年,昆明地方政府拆除城墙,修建东风西路。 玉溪街东、北廊道同时拆除玉溪美食推荐,玉溪街大部分商铺关门歇业。 90年代,昆明旧城重建时,玉溪街完全消失,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家百货公司。 昔日的玉溪美食,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玉溪美食飘香春城大街小巷
以玉溪街为支点,玉溪风味逐渐被省内外食客所认可和接受。 许多玉溪人从此走出了玉溪坝子,传播着玉溪的味道。 除上述通胜园外,1923年玉溪人戴英德及其女婿范允信在杨市口经营德信园; 玉溪来八人在翠湖公园门口附近开了烧白饭馆,专做烧包子,后又在玉溪街开了陶然亭,茶叶兼卖烧包子; 建兴园,一家延续至今的百年老店,卖的有过桥米线、卤菜……这些老字号最早是玉溪人经营的。 直到 1950 年代,它才被纳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过桥米线
玉溪著名经济学家朱英庚教授在谈到玉溪街的存在时曾说:“玉溪街始建于民国初年,是当时昆明唯一的美食街。和正义路、晓东路、南屏街一样热闹好一顿饭,这场盛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一10年代,可见玉溪风味在云南饮食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