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毕业‘X件套’究竟套住了谁?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近期,录取通知单接连发出。高考学子们在经过查成绩的焦虑、选志愿的犹豫之后,于“靴子落地”之际得以松一口气,步入假期生活。与此同时,一场消费争夺战也悄然展开。
手机、电脑、旅行、医美、驾照……这些在社交平台上被网友称作“毕业X件套”的物品,却逐渐从单纯的奖励演变成了攀比的象征。若家长真的按照这一套来准备,费用往往高达数万元,对于许多普通工薪家庭而言,这并非一笔小数目,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温馨与美好的毕业季,增添了不少焦虑和压力。
不禁让人深思,这种商家精心打造、社交网络不断推波助澜的“毕业X件套”,是在欢庆成长,还是在过度依赖亲情?
图源:视觉中国
“毕业X件套”这一说法起初带有戏谑意味,但随着在社交平台上的广泛传播,它逐渐演变成众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心中的一种无形“毕业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首先是学习必备品,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其次是技能提升类,例如考取驾照;还有娱乐体验类,比如毕业旅行、医疗美容项目、高端电子产品等。
关键点并非在于是否购置,而在于界限的模糊不清以及评判标准的持续提升。
例如,将“足够”升级为“顶级”。手机不再满足于基础型号,而是追求非最新顶级旗舰版,笔记本电脑也从仅能满足学习软件需求,转变为追求高性能和轻薄型的高端产品,此类现象不胜枚举,使得原本以实用性为导向的购买动机发生了转变。
例如,将“可能拥有”转变为“必须拥有”。在社交媒体的熏陶和同龄人的影响下,一场长途旅行、一系列昂贵的医美项目,原本并非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却逐渐演变成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标配,仿佛少了它们,生活就变得不完整。
这些清单一旦被打包成“毕业X件套”并广泛流传,其价格便迅速攀升至万元甚至数万元之高。对于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矛盾随之而来,一些孩子受攀比和虚荣心理驱使,将“毕业X件套”当作理所当然的权益,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不满和怨气便随之而来。那句话语尖锐,“养育并非恩赐,唯有扶持与保障才是”,正是这种心态的极致体现。
正值欢庆与期盼的毕业时节,这份定义过度的清单竟演变成了检验亲子关系的试纸,让众多人不禁感慨万千。
网友对“毕业X件套”的看法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经历过紧张备考的学子,他们内心深处对释放和补偿的渴望,乃人之常情。他们心中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历经三年的艰辛,难道还不能稍微享受一下吗?”这种心态,与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长期被压抑的物质欲望,在所谓的“解放”时刻,突然集中爆发。于是,他们便简单地将这种情感上的补偿,视作物质上的满足。
更深层次的问题体现在,一些孩子并未深刻理解家庭所承受的辛勤付出,对于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间的界限也感到模糊不清,因此他们在索求“毕业X件套”时显得理直气壮,坚信父母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这些。
然而,“毕业X件套”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因个别学生的任性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累积所引起的。
诸多商家精通营销策略,将高考结束这一人生重要时刻打造为购物盛宴,一款高端手机被赋予“自由象征”的美誉,一场豪华旅行被描绘成“拓宽视野”的契机。此类将物质消费与身份认同、精神成长划等号的叙述,往往误导部分年轻人,使他们误以为只有拥有了这些所谓的“配件”,才算得上与时俱进。
同时,在诸如“人生只有一次”“犒赏辛勤付出的自己”这类营销口号中,在网络上晒单、相互攀比的风气盛行之际,这份毕业清单被赋予了远超其本意的价值,变成了评判“父母是否足够爱自己”“自己是否足够有面子”的扭曲标准。
父母教育方法的问题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因素。长期以来,一些家长倾向于将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孩子学习、表达关爱以及弥补陪伴不足的主要途径。考前许诺“考得好就给你买XX”的教育做法,逐渐增强了“成绩与物质回报等价”的心理暗示,使得部分孩子逐渐将父母的爱与物质奖励紧密联系起来。
部分家长出于保护的本能,往往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向孩子坦白家庭的经济现状和未来规划,这导致孩子对家庭的财务状况一无所知,其提出的消费要求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种沟通的缺失,使得某些孩子的消费期望与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自然难以避免。
图源:视觉中国
成长的象征以及情感的流露,绝不能仅仅被等同于一份份明码实价的购物清单。关于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转变我们的看法。
物质积累不再是关键,而内在的进步才是关键。家庭与社会的引导至关重要,应让孩子明白,在成长过程中,心智的发育、责任的承担以及独立精神的孕育,比物质享受更能铸就一个人的品格,更能影响其未来的成就与稳固。一台非高端的电脑不会阻挡探索知识的脚步,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或许比简单的网红景点打卡更有价值。终究,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自信,源自于个人的能力、品质以及创造力,而非依赖外在的物质财富。
何不尝试激发孩子的思考,探讨除了购物之外,还有哪些途径能更有效地助力他们为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阅读那些富有哲理的书籍,投身于社会实践,主动设定学业目标,这些或许正是他们所需的答案。
从单方面的给予转变为共同制定计划。父母能够主动与子女开展坦诚的财务交流。这并非是为了展示家庭的经济困难,而是向子女展示家庭的财务状况,让他们全面知晓家庭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开销,并理解父母工作的辛勤和金钱积累的不易。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将毕业时的开销纳入家庭的经济计划中进行深入探讨:哪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哪些是心中的愿望清单,我们又能为它们预留多少预算?又该如何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合理安排消费或是寻找替代方案?这一过程,通过共同参与和理性选择,实际上是对孩子财务意识和责任感的有效培养。同时,这也使得孩子认识到,大额支出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环,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高考结束后,父母给予孩子的奖赏若能超越物质范畴,实际上还能促进孩子个人能力的增强。例如,引导孩子将部分消费预算转变为创业资金,投身于低成本的社会实践或兴趣研究,从而锻炼他们在人际交往、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能与经验。此类投资能够将短暂的消费愉悦感转变为可携带的技能,这实际上是为大学生涯乃至整个未来人生积累的宝贵财富。
毕业时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应承受“X件套”的沉重负担。真正的成年礼和新的征程,在于学会独立和自强,理解感恩和体谅,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父母之爱,并非无限制的物质供给,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