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2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案例(附答案)2025年高考第二轮历史题目复习(通史版)

日期: 2025-01-10 09:08:11|浏览: 16|编号: 118101

题目2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案例(附答案)2025年高考第二轮历史题目复习(通史版)

专题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微观点一、田园风情——集约化农耕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生产模式——集约化农耕(一)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牛的出现和日益普及春秋战国的耕地方式,汉代的二牛一人犁地方式,三国时期的翻车方式,唐代的曲轴犁和桶车方式王朝,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和发展。 (2)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齐民要义》、《农书》、《农书》等农业名著中有记载。农业政策全书》并收录。 2、管理方法——爱土、滋养(1)古代土地制度时期的制度特点。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奴隶集体耕种。曹魏农地制度是政府用来获取军需物资或赋税粮食的,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经营的农业集体农耕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度。西晋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农民向政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量,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度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从宋代到明清,土地都是国有的。佃户有权“永久”耕种土地。土地租赁制度。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耕)权的分离(二)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三、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一)从北部边境地区向中部地区流动及黄河流域下游地区。

如东汉以后五族的内迁和元代女真、蒙古的南迁。 (2)北方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五朝十国时期,中原人民南迁。 (3)内陆人口向边疆迁移。政府组织士兵和平民搬迁从事国防、开发和耕种。例如,秦朝将50万中原人民迁往越国地区。 (4)华人流出。我国古代在海外谋生、生活的现象造成了华人的外流。例如,郑和下西洋后,就形成了航海东南亚的风潮。 (五)外来民族境内迁徙。在中外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许多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造成外国人大量涌入。微点2 工匠精神——精巧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手工业管理的三种形式: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管理模式、政府直接经营、私人经营,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产品使用,政府、皇室专用,供私人消费。用于纳税和自己消费。流通方式不属于市场流通。剩下的部分在市场上出售。特点:大车间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规模大,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规模小,资本小,明中叶以前和明中叶以后以不营利为主导地位。农民的副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存在。 2、金属冶炼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产业,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工业出现了炼铁技术。我国古代丝织品大量出口海外;大陆种植棉花始于宋代,元代大力推广制瓷业。我国制瓷历史悠久。宋代的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元代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车、匣钵、托钉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3. 明清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因素 3. “通天下”——古代商业的繁荣 1. 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中国古代的活动场所首先在城市,后来发展到农村市场;起初,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后来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城镇,交易内容首先以贩卖为主。 ,地区之间交换地方产品,主要经营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后来主要交易百姓需要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交易媒介从一开始的易货交换,发展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到以固定统一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组织从最初的亲属关系组织发展到地域、商事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等。商人的地位 秦汉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提高了;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的提高。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一)首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来以海上贸易为主。 ①汉朝开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