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25-01-09 01:08:32|浏览: 19|编号: 117916
联系人:奢侈品修复培训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常年培训: 奢侈品修复培训,品牌皮具修复培训, 品牌洗鞋培训,品牌修鞋培训,品牌皮衣修复翻新培训,品牌沙发修复翻新培训,汽车沙发座椅修复翻新培训,男女不限年龄不限,随到随学,一期不会下期免费再学,包学会为止。 。。。。。。。。。。。。。。。。。。。。。。。。。。。。。。。。。。。。。。。。。。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扩大开放,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选择、民生决定的“立体纲要”宗旨,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城市深度转型,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功能,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49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 总体目标

力争2017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区域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十三五”末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多元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区域中心功能全面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着,社会文明水平显着提高。

——鄂东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大型数据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显着增强。

——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立足鄂东、支撑湖北、辐射中部”的思路打造内陆沿江开放高地,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打造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是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基地和长江经济支撑带重要增长极。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五城同心”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境友好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城市。

3、具体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超过2500亿元、1000亿元、200亿元,年均增长13%分别为%(按可比价格计算)、12%(按可比价格计算)、15%。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多元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服务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GDP的47%和20%。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

区域中心功能全面增强。 “十三五”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超过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5%,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辐射带动和高端要素聚集功能显着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着提高。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阳新县成功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年均增长13.5%。高质量就业更加丰富,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教育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显着增强。

社会文明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着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国家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申报工业遗产为世界文化遗产。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6%。全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全面完成。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空气指数优良天数明显增加。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治理能力显着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深化改革和各项试点取得制度成效,形成了有利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着,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司法公信力显着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有效维护,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五个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三维规划纲要”,坚持竞提质量、升级增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追求数量和质量并重以理念更新破解发展难题,战略聚焦凝聚发展动力,坚定不移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坚定不移加快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转型发展。坚持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转型最突出、最根本矛盾的现实选择。也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坚持把建设生态市写在发展旗帜上,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工业强市,是黄石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支撑。我们要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集聚力、竞争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筑牢黄石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长期成功,坚持不懈地向做大做强、做大做强、迈向美丽大优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专栏一:“十三五”期间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列号

指标名称

指数

单元

2015年

基数

2020年

目标值

年平均

[累计]

财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GDP)

十亿

1228.10

2500

13%

预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十亿

1000

12%

预期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5.80

47

[11.2]

预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十亿

1351.93

2700

15%

预期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十亿

100.58

200

15%

预期

进出口总额**

十亿美元

30.33

44

8%

预期

其中:出口**

十亿美元

16.85

27

10%

总体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9.13

12

5.6%

预期

城市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1.3

65

[3.7]

预期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8.34

50.8

[2.46]

装订

创新驱动

研究和实验发展资助强度

2.3

2.5

[0.2]

预期

10

每万人发明专利数

1.6

3.5

[1.9]

预期

1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12.7

20

[7.3]

预期

12

互联网普及率:

预期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62.7

70

[7.3]

移动宽带用户渗透率

60.1

85

[24.9]

人们的生活

13

总人口*:

预期

常住人口

数千人

245.80

第253章

[7.2]

户籍人口

数千人

267.97

第282章

[14.03]

14

平均预期寿命

年龄

76.87

78

[1.13]

预期

1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5

11.2

[0.7]

装订

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205

40000

13.5%

预期

17 号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数千人

[25]

预期

18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数千人

[13.22]

装订

公共服务

19 号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6

90

[4]

预期

20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数千人

96.22

97.50

[1.28]

装订

21

城市棚户区房屋改造

千套

[5.0]

装订

22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院床位数量*

打开

30.55

40

[9.45]

装订

生态环境

23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1.83

10.64

装订

24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7]

装订

25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23]

装订

26

单位GDP能耗下降

省级指标完成情况

装订

27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4.7

15

[10.3]

装订

28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省级指标完成情况

装订

29

森林开发:

装订

森林覆盖率

35.1

36.0

[0.9]

森林蓄积量

10000立方米

第442章

第460章

[18]

30

空气质量:

省级指标完成情况

装订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67.1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31

地表水水质:

达到或优于Ш级水体比例

劣Ⅴ类水体比例

装订

3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装订

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注: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按2015年可比价格计算,绝对数按2015年可比价格计算。 2.[ ]为累计数。 3、*为省级目标,**为市级目标,其他为国家级目标。

第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创建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第一节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创业培育工程,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培育60名创新型(试点)省级以上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活动全覆盖,引导支持企业设立或校企共建省级以上企业等10个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上,扩大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规模。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组织实施重大产业科技项目,建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材料等,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建立健全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引导黄区高校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支持湖北工学院科技产业园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帮扶工程,依托科协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推进科技项目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努力创建“国家创新驱动援建工程示范城市”。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增强园区创新能力、产业培育发展能力、要素带动能力,努力把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国家级高新区、湖北省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武汉的科技对接,推进技术共享、人才培训、产业转移等合作,积极承接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加快中国光谷黄石产业园建设。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以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推动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每年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中科院孵化中心黄石中心等平台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建试点基地。创新科技融资模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价、市场定价机制、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比例,鼓励企业对科研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平台,完善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努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黄石分中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努力增加发明创造数量“十三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每年增长20%以上。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和专利成长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转化实施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大对民生、重大工程、优势产业等领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社会防范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调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建立部门联动、反应快速、运行高效的执法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第二节 打造创业创新高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双创支撑平台,完善双创制度环境,培育双创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潜力和创新热情,着力打造10个创新空间到2020年,省级以上将慈湖打造为惠·众创空间,建成全国一流众创空间,把黄石建设成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业之家制造商。

1.搭建创业创新支撑平台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按照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的要求,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以行业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为主体以高校为载体,培育和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重点打造黄石·慈湖汇众创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创新创业平台如创业咖啡、创客梦工厂、We+青年创业社区、创业学院,建设连片发展的创业街区和园区。鼓励生活服务众包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效连接供需信息,优化传统生活服务业组织运营模式。建立众创空间公共服务中心,充实完善“创业援助接力棒”工作机制,组建创业专家志愿服务团队,为入驻众创空间的团队提供技术和市场开发指导等创业服务。扩大创业创新融资,鼓励创新产品开展实体众筹。

二、强化创业创新政策支持

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整合和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壮大创新创业共同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黄创业。创新创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注册“零成本”、注册资本“零首付”、注册准入“零门槛”等制度,便利产业创业创业企业的商业登记。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建立多元化创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培训活动,搭建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

三、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积极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取向,大力培育创业精神和创客文化,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全市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投资机构和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促进创新理念转化为创业活动。支持创业训练营、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广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报道一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双创典型人物,增强国民创新意识,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成为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应用型、机制创新、高端引领、整体发展的方针,协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人才数量达到1000人。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按需引才、先用先用”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结构调整。围绕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新兴产业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完善人才灵活流动相关政策,实施“东楚人才计划”,多渠道引进省外、市外和国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黄县高校现有人才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骨干人才。掌握领域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扩大数量、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制定实施企业员工素质工程发展规划,培养选拔一批技术突出、掌握精湛技能、体现引领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城市工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干部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干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谋划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为人才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的理念,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人才长期稳定发展的环境。健全以人才知识价值为导向、市场化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健全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体系到基层。落实各项政策制度,创新人才发展、股权激励、科技金融、项目支持等制度,增强人才吸引力,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加强人才创业基地和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各类人才向“低地”聚集。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协会。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服务,加快人才公寓和人才社区建设,优化园区就业和生活环境,切实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安全等方面。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广各地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充满活力、高效的新体制

坚持市场决策,扎实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权力约束监督,加快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制定、执行顺畅、监督有力,增强全面依法履职能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职能转变和效率提升。优化政府机构结构、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体制改革,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其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合理化、去行政化,推动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着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制定政府“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行政审批总目录。市县两级审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基本目录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保护等职责,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改革中“精细研判、优化决策”的作用,完善政府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服务。

三、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预算效率,建立科学、高效、透明的现代财政制度,健全覆盖全部财政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体系奢侈品修复培训学校,完善政府预算制度,实行多年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调整完善财政体制,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协调使用机制,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政府债务“借、用、还”管理机制,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和完善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限制和监督,强化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完善各领域政务公开和服务公开制度,推动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第二节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产权制度、要素市场等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运行环境,增强市场活力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1、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所有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加快剥离老国有工业企业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以资本管理为重点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国有资本经营状况集中统一监管强化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农场和供销社改革。鼓励私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私营企业家素质,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快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

2.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推动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力、技术、资源、资金等有序流动,根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市场价格优化配置。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区域、行业分割和身份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办法,建立市场化的征地补偿机制,合理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入分配比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在同一市场出售、租赁、入股,同权同价。完善工业用地配置,引导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制机制,重点增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直接融资规模。

3.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供给侧改革,实施支持企业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行动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市场主体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培育新发展势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市场监管,清理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补贴措施和规定,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全面放开竞争性价格,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建立以基准价格为核心的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市场价格实时监测预警。健全反价格垄断和反价格欺诈执法体系。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全国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支持大冶市、黄石港区开展信用建设试点。利用湖北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主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以政府信息公开、诚信文化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人才培训、信用服务机构培育“六大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政治诚信建设、商业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贯穿全市。建立公众信任。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电子商务、金融证券、招投标等领域试点信用报告制度,依法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制定守信者优惠政策,联合惩戒失信违法者。创建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区,广泛开展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学校、信用机构等信用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实体。

第四章 坚持产业强市,打造转型发展新优势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产业深度转型的重要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绿色发展,振兴“黄石制造”奢侈品修复培训学校,完善“黄石服务”,加快推进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和支撑产业。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

第一节 加快制造业转型发展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黄石制造振兴加快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突破技术链、价值链、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黄石制造”向“黄石创造”、“黄石智造”升级,构建上中游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三大产业集群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1000亿元,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整车及汽车零部件3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新型建材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新能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殊钢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1.实施新兴产业增长工程

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力争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按照“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发展终端”的思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第三大PCB生产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形成生态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胡适电子、新兴电子、上达电子等骨干企业,发展高科技PCB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多层线路板、柔性板(FPC)、高密度互连板(HDI)和封装基板。高端产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金融电子、交通电子、仪器仪表等应用电子产业、平板显示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积极发展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为主的移动终端产业,支撑武汉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封测配套产业,以及LED及下游应用产业等延伸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市场应用广泛、节能减排潜力大、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加快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鼓励发展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成套技术装备、工业烟气脱硫成套技术装备、高效玻纤除尘除酸雾设备、模块化组合除尘设备、高压除尘设备去除设备。推进大冶环保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园,依托华新装备、蓝天环保等骨干企业,加快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依托东北、迪丰等重点企业,开发高效制冷压缩机、换热器等产品,打造国内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基地。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加快大冶有色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循环利用。

新材料产业。以精细化、高功能化、复合化发展为发展方向,开发一批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推动材料产业升级,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钢材、超薄涂层板材、精密铜结构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特种行业关键部件专用航空航天高性能线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非金属材料。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定向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黄石,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重点发展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通勤车、物流车,大力发展新能源专用汽车,支持车用动力电池制造发展。依托三环离合器、安达、奥莱斯轮胎、哈特贝尔轴承等骨干企业,积极开发汽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品。

新能源产业。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推广应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高起点引领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2020年,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重点扶持东北太阳能、日新光伏等企业,发展太阳能光伏设备、太阳能、风能控制逆变一体机等产品。加快光伏发电应用,优化发展风电,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城市生活垃圾发电、沼气发电、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电力和地热发电。

2.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

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行业的制高点。围绕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化升级、绿色转型,积极开展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加快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新型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发展,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特色冶金延伸加工产业基地,培育特钢、铜制品深加工两大千亿元产业集群。

黑色金属工业。按照“提质、智能化转型、兼并重组”的思路,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特钢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打造特钢及延伸产业集群超千亿元。 。支持新冶钢等企业抓住高铁走出国门、页岩气开采新技术应用等机遇,重点发展以高铁车轴钢、石油钻探为主的高端特殊钢产品管道和航空航天钢。围绕“一带一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重点支持新冶特钢和新兴管材产业转移发展优质工程钢产能,主要无缝钢管、球墨铸铁管、高端板材。支持宝钢黄石公司、山力兴业薄板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依托武汉汽车产业高度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以涂层板、精密不锈钢冷轧板等为主的制造用钢。高端哑光板材以及轴承和轴承毛坯。机械基础件主要包括零件和紧固件。

有色金属工业。推动技术改造提质、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千亿元铜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大冶有色、华中铜业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铜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把企业做优做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原铜与下游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的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精度铜带、铜箔、铜基电子材料、优质铜杆、铜合金棒材、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延伸加工产品,打造国家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和国家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宏泰铝业等铝型材生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建筑、汽车、船舶用铝型材,形成高端铝型材生产加工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省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

新型建材产业。按照“环境改造、兼并重组、海外拓展”的要求,发展新型建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华新水泥为龙头,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做强水泥行业品牌。鼓励水泥行业兼并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