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巨变 | 北京交通变迁:以前出门要走路,如今到邻省要25分钟

日期: 2024-09-03 22:01:55|浏览: 79|编号: 108281
联系人:中国品瑞奢侈品修复护理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70年巨变 | 北京交通变迁:以前出门要走路,如今到邻省要25分钟

70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城市交通的变化。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最能代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约每十年,北京市民的交通都会升级一个档次,从最初要步行,到现在乘高铁半小时以内就能到达邻省河北(廊坊)。

50-60 年代:人们出门基本都是步行,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奢侈品

北京是一座古城,城内遍布胡同。解放前,道路修建缓慢,1949年初,北京城区全长仅215公里,农村居民基本以步行为交通工具。1956年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3辆,1957年为16辆。此外还有畜力车、牲畜、独轮车(木轮)等,可以说保留了千年的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进入高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造道路。20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三环路。至1958年,北京共有9条有轨电车线路,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公共交通需求。除机动车外,自行车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

那时,北京还有“铛铛车”,因为电车顶上有接线设备,行驶时发出声音,人们就把这种电车称为“机动车”或“铛铛车”。电车车头上挂着一个铜铃,只要司机踩下踏板,铃铛就会发出“铛铛”的声音,提醒行人躲避车辆。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的现代交通工具。

当时北京市民还可以乘坐人力自行车出行。人力自行车为行人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廉价的交通工具,不少人力车夫以此为生。此外,市民还可以选择出租车。20世纪50年代,最常见的出租车是“老爷车”、“华沙”、“胜利”等,最先进的汽车是苏联制造的“吉姆”和“吉兹”。整个北京城只有78辆民用出租车。当时打车要提前预约:先给附近的车站打电话报上姓名住址,然后等上18分钟左右车才会来。也可以直接到车站叫车,调度员会当场为你调度出租车。物以稀为贵,打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并称为“三大件”,自行车的地位和今天的私家车没什么区别,而且那时候买自行车还要有票,自行车成了人人羡慕的“奢侈品”,大家都攒钱买自行车。

20世纪60年代末,上海客车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客车,逐渐摆脱了从国外进口客车的现状。北京的公交车主要有解放牌客车、捷克产的斯柯达、伊卡鲁斯以及至今还未普及的无轨电车。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短缺,很多公交车在车顶上装了一个气包来提供动力,看上去十分滑稽。

1965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正式开工,1969年9月20日正式通车,1971年正式运营。

1970-1990年代:公共交通、出租车快速发展,自行车王国初具规模

对于普通北京市民来说,自行车是70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上下班高峰期,街道上挤满了骑车的人,看上去十分壮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就曾在中国骑过自行车。当自行车在城市成为主流后,北京郊区的农村居民也开始使用自行车,他们十分珍惜自己的私家自行车,中国成了“自行车的海洋”。

至于公交车,北京市民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习惯乘坐公交车。随着大庆油田等一大批油田的开采,中国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公共交通业迅速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末,北京客车厂开始生产黄河 BK670 型公交车,该车型于 1978 年正式投入运营,直到 2006 年才全面停产。由于该型车已经运行了近 30 年,因此公众对其印象十分深刻。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国民经济开始腾飞,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开始由国有变为自营,使得公交车的运营维护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1989年,北京三环路修建完毕,四环路开始修建。

城镇居民出行,除公共交通外,还有自行车或人力车,既可载货,又可载人。杨绛曾在《老王》一文中写到,自己经常坐老王的人力车回家。

除了自行车,摩托车成为农村居民的新宠,拥有一辆摩托车也是富裕家庭的标志。自此,中国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年以后,摩托车开始逐渐进入家庭,这是私家车进入人们生活的前奏,市民活动半径空前扩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车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各种品牌的出租车(拉达、达契亚等),但主要是供外地人和海外人士租车。1985年,一家出租车公司一次性进口了30辆“皇冠”和10辆“蓝鸟”。“皇冠”是当时北京比较好的出租车,有空调,座椅也舒服。连皇冠的司机都穿着衬衫打着领带,所以大家都把皇冠称为“出租车中的贵族”。

进入90年代,国内客车更加注重环保、美观、实用,运行在各大城市的客车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甚至有“陆地巡洋舰”之称的大型客车也不断在路上驰骋。1996年,四环路正在积极建设中,总体轮廓基本形成。

1992年,北京开始对出租车实行颜色标准化管理,“黄色”成为出租车的标准色。到了1993年,上万辆黄色“微型出租车”来回穿梭的景象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虽然被称为“蝗虫”,但这确实是“微型出租车”的黄金时代。“微型出租车”仿佛突然出现在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老一辈沿用了几十年的“自行车+公交车”的出行方式也因它而改变。

21世纪:现代交通迅速发展,京津冀跨省交通更加便捷

进入21世纪,北京的大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政府推出一系列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环线加速建设,地铁里程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跨省高铁将京津冀纳入一小时生活圈,北京市民的出行半径再度扩大。

2002年,四环路正式建成通车,五环路也正在建设中。

2008年,五环路通车,次年六环路通车。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公交车不再需要售票员收票售票,只需要一张公交IC卡即可乘车,现在甚至用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支付票价。截至2018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段、8号线三期、四期正式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公司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里程达到636.8公里。

21世纪初,国内自主品牌发展越来越迅速,汽车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价格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汽车不再是奢侈品,私家车数量还在快速增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私家车的身影,城乡居民出行方式的差异也在缩小,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新潮流——一种“低碳”的象征。

出租车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你只需要操作一下手机,就可以瞬间叫到车,这种快速的发展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人们也不再把打车当成奢侈品,而是很平常的事情。

与此同时,四通八达的高铁、高速公路让北京更加名副其实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北京已新建多个火车站,新国际机场也将在建国70周年前建成通车。

如今,北京至天津的高铁车程仅需半个小时至两小时一刻钟,像公交车一样运行的高铁让北京和天津两地的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交通作为社会的特殊晴雨表,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交通的变化只是中国7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新时代,还将谱写新的篇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