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得天下”不仅是各大品牌的发展共识,也是奢侈品牌业绩表现的关键因素。
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持续回升,千禧一代成为主要消费群体,“孤傲”的奢侈品牌正在慢慢改变品牌营销策略,放低姿态,以迎合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的口味。
那么,与1975、80后相比,1995年以后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相比实体店,95后更相信社交口碑
就消费群体而言,成熟的消费者通常会选择去实体店或商场购物。 他们相信“触摸”是不可替代的,“眼见不一定为实”。 相反,年轻一代更喜欢品牌较多的网上集合店,这样他们可以比较产品价格或搜索特价商品。
在社交媒体和口碑传播取代一直占据舆论高地的传统媒体,成为奢侈品牌传播的主要平台的当下,我们发现如今的这些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喜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敢于消费自己。
在全球范围内, 、 、 和 仍然是消费者最常用的社交媒体。 由于中国消费者的崛起,微信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 与其他社交软件不同,消费者使用微信获取奢侈品信息并与品牌互动非常频繁。
对于品牌来说,目标受众希望品牌能够利用好社交平台,进行实时互动,确保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与大标志相比,小众、定制的标志更受95后消费者的欢迎。
过去,中国消费者喜欢购买带有明显品牌标志的产品作为身份的象征。
但这群新成长的年轻消费者从小就沉浸在各种奢侈品营销中,他们的需求不再是父辈的LV、格纹图案。 他们对“地位象征”非常谨慎。 过于明显、直接的宣告身份,会让他们感觉有点像“暴发户”。
为了抓住更多消费者,奢侈品牌在占领一线城市后,马不停蹄地进军二三线城市。 但高调扩张的背后,却是脱离一二线城市的布局策略。 当奢侈品店遍布全国时,不仅违反了只有“顶级小众定制品牌”才能称为奢侈品的规则,而且还让奢侈品牌“走红”。
许多消费者认为标志不再是最重要的,因此小众高端品牌和定制产品正在成为奢侈品消费的新驱动力。
相比炫富,95后购买奢侈品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味。
随着既有审美又有经济基础的千禧一代的出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正逐渐摆脱野蛮生长初期迷恋标识的暴发户的标签。
尤其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在选择品牌时对品质和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开始追求品牌精神与个人价值观的契合,以彰显自己优秀的品味和审美。
爱马仕之所以在法国品牌中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它的产品没有明显的“标志”和“眼花缭乱的设计”。 在标志显眼、漂亮的奢侈品潮流中,爱马仕更符合个人消费者低调的品味。
95后不求高人一等,更喜欢跨界“一起玩”
一个品牌再“冷”,遇到“善变”的年轻人,也只能投降。 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奢侈品不仅维持自己的业务,还紧跟潮流,玩跨界。 有了这样的“本土气息”,曾经的高端奢侈品立刻变得更加“亲民”。 因此,除了明星代言、杂志大片等常规宣传方式外,奢侈品牌也开始利用社交网络文化进行跨界尝试。
LV 跨入汽车行业,生产经典凯迪拉克的 LV 版本; Gucci等奢侈品牌跨界进军咖啡馆、餐厅、酒店等; 维多利亚的秘密年度大秀上,最搞笑的“表情翅膀”吸引了不少关注; 卡地亚等联合明星在多家直播软件上开启“网红式”直播……
奢侈品牌选择年轻人喜欢的社交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比之前所有看似高端的渠道更有说服力。
结论:新的消费力量正在用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在奢侈品行业的影响力。 旧的、过时的营销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对于更多年轻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奢侈品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和标志,更多的是自我的表达。 面对这群变化无常的消费者,品牌是否抓住了他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