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时尚商业媒体
随着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奢侈品牌也越来越重视这一新兴平台在营销和销售中的作用。 近段时间,银行和Exane BNP、Exane等研究公司对奢侈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及其与粉丝的互动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奢侈品行业的未来发展。 。 在这些研究报告中,他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品牌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以及在社交媒体上与粉丝的互动。
与消费者互动
今年11月的一份报告中,对各品牌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受欢迎程度进行了调查。 报告指出,品牌必须保持在社交媒体上与消费者互动的频率,并举例说:“在互联网上,9月份时装秀的反响平平,发布照片的速度比网上发布的速度还要快。” “照片的点赞数相当多,这表明他们每次发布新内容时与消费者的互动程度很低。”
重点强调了Gucci在互联网上的优势。 9月和10月,Gucci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点赞数分别达到1230万和1020万。 这两个月里,Gucci 最受欢迎的发布与其运动鞋商品有关。 报道写道:“除了手袋之外,Gucci在其他产品上的受欢迎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Gucci的粉丝数量也接近Louis。 9月份,Gucci拥有1770万粉丝,而Louis有1920万粉丝。 10月份,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1840万和1970万。
还有人提到,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人们是否只在网上讨论其产品是衡量品牌号召力的重要指标。 报道引用了路易斯的例子。 10月份该品牌相关点赞数创下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Volez”箱包巡回展来到了纽约。 报告中表示:“这是路易品牌吸引力的最好证明。因为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特定批次的产品,而是品牌本身。”
意见领袖营销平台Hyp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Gil Eyal表示,通过社交媒体营销,Gucci和Louis获得了许多其他品牌从未获得过的优势。 他说:“这些品牌仍然具有相关性。这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而是向更多人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我们仍然是潮流引领者。”
人气不等于销量
不过,吉尔表示,网络人气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销量。 一个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可能非常复杂。 每个人的居住地、收入和个人背景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也各不相同。 影响了这些粉丝的购买力。
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74%的奢侈品销售受到线上信息的影响,但目前奢侈品市场线上渠道的销售比例仅为6.3%。 报告提到,成衣和美妆是线上销售占比最高的两个领域,均达到7.2%,而手表和珠宝占比最低,仅为4.1%。 报告中提到:“产品的平均价格与其在线销售的比例成反比。平均价格越高,在线购买的比例越低。”
吉尔表示,奢侈品的网上销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品越贵,网上购买的比例就越低,关注者数量、点赞数和销量之间的关系就越小。” 她解释说:“很少有人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购买非常昂贵的奢侈品。”
粉丝和意见领袖
虽然一个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销售额,甚至很难真实反映该品牌的受欢迎程度,但总的来说,粉丝越多越好。 “一般来说,你的线上影响力是和粉丝数量挂钩的,而线上影响力就像是线下门店的流量。” 在线营销机构 E-Notam 的 Aline Conus 表示:“无论转化率如何,拥挤的商店总是比空荡荡的商店好。”
不同的“粉丝”有不同的影响力。 其中,意见领袖(KOL)在影响品牌形象和网络知名度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时尚奢侈品牌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2018春夏11月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虽然意见领袖发表的帖子仅占总引用量的3%至7%,但在四大板块中所占的比例时装周期间触发的互动占相应时装周总互动的比例依次为纽约(57%)、伦敦(33%)、米兰(34%)和巴黎(43%)。 (详情请见《华丽志》报道:报告数据:2018春夏四大时装周“意见领袖”影响力数据分析)
各大奢侈品牌也开始利用这一点,利用这些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资源来宣传自己。 Exane BNP 分析师卢卡·索尔卡 (Luca Solca) 表示:“许多品牌已经开始将意见领袖纳入其营销策略中。” 他表示,根据他们自己的研究,现在品牌广告预算中最高比例花在了数字营销上。 可以达到45%到50%,远高于前几年的10%。
《The New Face of》报告提到,目前品牌在意见领袖和名人营销上每投入1.34美元,平均可以获得23.08美元的回报,意见领袖已经超越传统名人,成为2017年最受欢迎的品牌品牌欢迎选择代言人。
报告还提到,一些小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将成为各大品牌2018年营销的重点,以更好地针对某些特定消费群体。 这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独立品牌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与开云集团或LVMH等奢侈品巨头不同,这些品牌无法花大量资金聘请顶级意见领袖或名人进行大规模宣传。 。
他表示,宣传规模并不重要。 品牌需要研究自己的消费群体,并决定需要与谁沟通,以便选择合适的渠道和代言人,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品牌需要更深入、更真实地进行沟通,而不是试图涵盖一切,”利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