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为何香港人做得这么好?
香港的购物中心始于20世纪60年代。 截至目前,已有大大小小的商场100多家。 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商业地产开发商。 他们已经进入了大陆各个城市。 随后,一颗商业珍珠也诞生了。
香港开发商对房地产有着很高的热情,对商业地产有着独特的基因。 在内地较成功的商业综合体开发商中,香港企业名列前茅:新世界、恒隆、太古、九龙仓、新鸿基地产等。
商业地产王国,港商为何成为开发商“教父”? 他们如何做生意?
港资企业为何表现这么好?
1.香港人拥有独特的商业基因
香港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有关。 香港虽已回归中国,但仍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商业高度自由、活跃。 香港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是大品牌云集的地方,街道上布满了各类免税店。 因此,对于内地人来说,谈论香港不是旅游,而是购物。
2.香港拥有独特的营商优势
区位优势:香港是中国内地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 拥有世界第三大港口维多利亚港,航运业和转口贸易十分发达;
政策优势:香港奉行自由港政策和免税政策。 除烟、酒、燃料外,其他货物运抵香港均无需缴纳关税;
香港海外资产较多,行政部门也比较廉洁。
3、香港人的商业精神非常优秀
香港人有极其敏锐的财富意识和行动能力。 他们对待工作认真,敢于冒险,对商机非常敏感。 我感觉香港人都是做生意到老的。 80多岁的李嘉诚仍然活跃在商业第一线。 郑裕彤(已去世)也活到了80多岁。 而且香港人还是很团结的。 俗话说,齐心协力,才能发财致富。 兄弟联手经营企业,例如郭氏兄弟旗下的新鸿基。
4、港资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经验、资源整合能力、资金实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为保证业务特色,港资房地产企业通常为控股型业务,更注重经验、创新等长期投入。 大多数内地开发商更注重现金流,专注于开发住宅物业。 商业项目消耗太多资金。 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他们就会损失金钱。 因此,很多内地开发商不会全力以赴开发商业项目。 其中一些是住宅。 修复完成后,他们将被商业出售,擦屁股就走。
6、内地企业表现太差,港资企业表现突出。 当然,也有一些在内地做得不错的,比如华润、银泰、万达……
香港商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商业开发商(是的,他们不仅仅是开发商,而是发展商)。 活跃在内地的主要有:新鸿基地产、新世界、恒基兆业、九龙仓、太古、嘉里建设、瑞安、利福、长江实业等,可以说是香港在内地的明星地产开发商。
港资开发商在内地的商业布局
港资房企为何热衷于内地拓展业务?
其实答案很简单,赚钱!
首先,香港很小,发展空间不大。 其次,港资地产公司已经积累了很多前期积累,所以想出去赚更多的钱。 第三,香港人看到内地人去那里。 香港人热衷于购物。 他们认为内地人很富有,购买力很强,但没有可以满足他们的商场。 香港人认为商机来了,内地也确实需要商机。
港资房地产企业在内地布局的特点:
1、从地域上看,港资房企倾向于布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一二线重点城市,具体地点多集中在黄金地段位于中心的位置;
2、刚才提到,港资地产企业普遍有长期投资的习惯。 他们通过较慢的发展获得高额保费,工作缓慢而细心,不怕花钱。 主要原因是他们背后有资金支持;
3、从品牌角度看,港商喜欢奢侈品、高端产品;
4、从建筑设计上看,港资商业综合体地标性建筑较多,室内设计也较为前卫;
5.香港企业更加关注人们的需求。 购物中心具有强烈的主题符号(包括建筑设计和品牌业态)。 “聚焦特色”是港资房企的王牌;
内地港资房地产企业及商业项目
1.新鸿基地产有一种特殊的贵族气质
内地代表项目:高端豪华IFC国际金融中心、时尚安博国际广场(上海、北京、南京、苏州)、广州天环广场、佛山南海广场等。此外,还有不少联合开发项目,比如投资杭州万象城。
新鸿基地产的内地布局▼
上海IFC国际金融中心▼
点评:新鸿基在内地的商业物业占比60%-70%,待售住宅物业占比30%-40%。 商业地产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活跃、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 据传,新鸿基地产目前正在放缓在内地的投资,主要是因为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发展(二线城市较多),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内地的利润下降。
2、新世界,将商业带入艺术品味
内地代表项目:K11、巴黎之春
新世界大陆布局▼
上海K11▼
点评:新世界的程裕彤是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现在是他的长孙程志刚掌权的时代。 K11在香港和上海的独特性可以说在整个亚太地区都有影响力。 他们把商业艺术化,依靠艺术展览拉动消费。 目前最成功的只有K11。 新世界也有远大的抱负。 郑志刚计划到2020年进入10-11个城市,再开设16家K11。
巴黎春天百货似乎已经被新世界遗忘了。 更准确地说,新世界百货系列似乎已经被遗忘,进入了经营困境。
3.恒隆,奢华典雅的风格
内地代表项目:广场66及港汇广场66。
恒隆内地商业布局▼
上海广场66号▼
点评:恒隆商业产品线相对单一、传统。 陈启宗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购物中心,所以多年来他只走奢侈品路线。 整栋大楼是一二线奢侈品店。 66广场已经是上海最好的广场之一。 中国以外的许多二线城市均已开业,如天津、沉阳、济南、无锡等。位于武汉的第十个广场66预计将于2019年开业。
有一种奢华孤傲的风格,但恒隆的盈利能力却一直维持得不好,尤其是二线城市的66广场,处境相当尴尬。 恒隆可能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4、九龙仓:占据重要城市时尚前沿
内地代表项目:IFS国际金融中心、时代广场、奥特莱斯
码头内地商业布局(红色已开业,蓝色正在建设中)▼
成都九龙仓IFS国际金融中心▼
点评:九龙仓的商业布局与众不同。 他们目前重点关注的IFC中心正从成都、重庆、苏州等二线城市发展。接下来,九龙仓布局的中心是北京、上海、广州。
九龙仓做生意最谨慎的一点是,宁可不拿地,也不要错拿地。 他们对经营地点的选择非常严格,必须位于黄金地段。 在选择城市时,他们更关注城市的成长,并亲自前往。 为了填补城市的空缺,这想必也是选择成都和重庆的原因。
不过,九龙仓已明确表示将放慢甚至减少在内地的投资计划(主要是受住宅销售的不利影响),重点发展十个城市。
5、太古:细心、感性
内地代表项目:太古里、太古汇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成都。 它们正在上海建设,也在大连部署。
太古内地商业布局▼
三里屯太古里▼
点评:太古真是一个非常耐用的开发商,一个项目可以开发十年。 太古的高管大部分是英国人,英国绅士普遍优雅、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古的业务发展。
太古发展这么慢难道资金没有问题吗? 答案是不。 太古是一家专业化、多元化、产业链长的集团。 工业贸易将很快实现现金流,进而补贴房地产。
当然,慢工出细活,太古的产品也是高品质的。 太古非常善于将当地文化特色与商业结合起来,比如成都远洋太古里与大慈寺的结合。
太古的忍耐能力绝对是商界的一股清风,缓慢而深情。
6.凯里,生意不景气
内地代表项目:上海嘉里中心、浦东嘉里城; 嘉里中心更高端,而嘉里城/嘉里城则更社区化商业。
嘉里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布局(红色为已开业)▼
静安嘉里中心▼
点评:之所以说嘉里生意慢,是因为在商业地产领域,嘉里最初做了很多酒店。 进入内地后,慢慢确定了商业综合体的路线。 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合作项目。 北京商贸城于1990年开业,上海嘉里中心于2013年开业。
虽然向商业综合体的转型步伐缓慢,但嘉里拥有相对较大的库存,下一步将布局沉阳、杭州、南昌、济南等二三线城市,据报道还有郑州。
7.瑞安,情况不太好
内地代表项目:天地系列(上海、武汉、重庆、沉阳、大连等城市)。
上海新天地▼
点评:瑞安以上海新天地起家,随后专注于旧城改造,并开始向更多城市拓展,甚至三四线城市。 基本上都是大额长期投资,进度慢,资金压力大(上海新天地的写字楼都卖了(可能是缺钱),进军三四线城市这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当前总体形势不好,部分地区形势令人担忧,我们正处于调整阵痛之中。
由于上面的商场太让人眼花缭乱,以下香港在内地的商场我就不详细说了:利福集团的久光百货、恒基兆业地产的名人购物中心、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的商业商场等等。
港资企业在内地发展得好,并不意味着港资企业就一直一帆风顺。 他们也将适应环境。 中国大陆已经习惯了“5、9、12”的开发节奏(拿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内出售房产,12个月内房产现金流转正)。 这个速度对于九龙仓来说确实很难。 开发商。 香港商人也喜欢长期囤积土地。 不仅要被罚款,还要缴纳高额的土地增值税。 他们在三四线城市囤积土地。 城市商业发展对港商来说也困难重重,因此一些人开始出售内地房产。 。
但香港企业成熟的发展经验是不可磨灭的。 他们习惯于低负债率的稳定发展速度。 他们精心把每个项目做精、高端,用租金支撑利润。 然后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就出现了。 商业明珠。
在当今电商如狼似虎的世界里,港商相当有技巧地让自己的生意成为中国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