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小时代》成为上海图鉴指南?
“事实证明,《小时代》说的是真的”;
“我希望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每一个醉醺醺的场面都是真实的”;
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收视率在短时间内暴涨,五星级好评不断,口碑逆袭……
这还是在说我们公认的烂片《小时代》吗?
是的,仍然。
之所以掀起群赞风潮,是因为疫情期间,上海某地排队核酸检测时,居民们都穿着名牌、口罩下化着精致的妆容出现;
上海也有人用奢侈品包来装物资……
这让不少网友感叹。 原来,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郭敬明《小时代》四部曲并不是奇幻而是纪实文学。
似乎突然间,世人都了解了“小时代”。
《小时代》被低估了吗? “是”,但不完全是。
是什么原因让《小时代》每两年一次“复兴”,总能掀起舆论狂潮?
每当说起《小时代》,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相信这句话会在很多人耳边回响:
“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
“我希望她的生活,像我的一样,开始腐烂发臭”;
“我不知道什么是年少轻狂,我只知道什么是胜利者”;
“没有人能为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夺走你的力量”……
听起来不太符合逻辑,但都是白话,最重要的是都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这让人想起郭敬明在成为导演之前的著名头衔——畅销书作家。
以郭敬明、韩寒为首的一代畅销网络作家,无一例外都是“语言大师”、“文字大师”。
趁着新概念征文比赛的契机,写网络小说、出版书籍、发博客,他们是第一批接触网络、拥有话语权的人。 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言语的逻辑来唤起情感并传播信息。
郭敬明2012年发布微博,自称“中国疯狂粉丝”。 网友竞相模仿这句话,几个小时内转发超过10万次,引起轰动。 他们甚至将其命名为一种文体,称为“郭敬明体”。
仅140字,激情四射、特色鲜明、模仿性强、煽动性极强。 网友们融入到这个段落模板中的句子也很精彩。
作为编剧和导演,郭敬明在构建《小时代》的语言体系时也是如此。
不管电影的故事情节如何发展(有多糟糕),总是有很多好的台词。
而且,这些金句没有任何理解成本,不像文学名著中的一些名言警句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 它们适合各种无差别的讨论,符合互联网更简单、更口语、更情感化的交流语言。 领土。
例如,“穿点衣服吧!你不觉得恶心吗?” 非常口语化,可以用在各种脏话场合;
比如“又臭又臭”就够做作、够简洁、够精辟;
再比如,“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已经成为形容物质爱情的经典名言……
就连这句有点文学性的台词也很容易理解:“涅槃是一种柔软的质地”……
编剧兼导演对词语的把控不仅体现在句子的完整上,也体现在歌词的填充上。
《平凡的路》这首歌成为了很多人的时代记忆。
很多人讨厌《小时代》,不屑看,但也难逃被《时光煮雨》洗脑。
金句令人难忘。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记住一句话或者一段旋律,但是承载这句话的电影甚至已经被模糊地记住了。 很多时候,一句话更容易传播。
《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的各种金句精准捕捉了当代互联网的传播语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容易获得的短语会被重复提及和使用。
出身作家的郭敬明导演也是粉丝文化最早的受益者,这也决定了他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时构建人物和故事的方式。
这正符合他创造金句的方法。
因此,在《小时代》中,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带有高度的标签和高度的情感。
这是可以理解的糟糕,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成功的。
在当今时代,这是预期的成功。
我们先来看看人物。
人物性格单一,《时代姐妹》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且唯一的鲜明特征,比如传统审美中的女神南湘、富婆古丽、普通人林晓、丑女婉茹等。
郭敬明试图构建精确的人物谱系,在《时代姐妹》中呈现出可以用各种人群替代的群体肖像。
但没有行动逻辑的角色最终留给观众的是极其空虚、高度标签化的面孔。
比如林晓爱哭,经常做坏事,被设定为普通人。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基层工人,林晓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 她的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突然哭着抱住自己的头,然后等待天上的姐妹们来帮助她。
读完这段话,你不会记得她农民工的辛酸身份,也不会记得她的辛苦,只记得她是个爱哭鬼。
然后,故事情节非常情绪化。
比如这冲动的性爱场面+著名的群殴场面。
古力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南翔的前男友希城回家做爱。
她的动机很可笑。 为了不让姐姐和男朋友伤心,她想让身边的人都生气,这样在她死后(医生明确告诉她手术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人为她感到难过。
“古力睡西城”那场戏的唯一作用,就是促成了后来著名的、震撼人心的打斗场面。
每个人都在流泪、大喊大叫、互相争斗、互相指责和侮辱。 他们充满了愤怒,场面极为热闹。
虽然剧情不合逻辑,但有性爱场面,有骂打架,一切都很有趣。
如果要说这种高度情感化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样子,就讲得更形象一些,就像《武林外传》中书商范大妈教陆秀才写书一样。
金笔书生与芙蓉娘子的故事永远不卖!
该怎么办?
总而言之,这一定是戏剧性的。
比如书生和女主刚出现的时候正要打架,但是打到一半就恢复了。 战斗结束后,女主角怀上了书生的孩子。 她怀孕十年零八个月,竟然是人妖……
剧情扣人心弦,出乎意料的曲折。
二是设置挂钩,有看点。
比如孩子出生的时候,女主角难产而死,书生也死了,被孩子咬死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像白展堂一样,常常会想,被咬死后会发生什么? 当问题出现时,卖点也随之出现,有些人就会追随它。
这就是故事的“钩子”,不断地拉着人们继续读下去。
郭敬明也这么做了。
他的情节一波三折。 前一秒好姐妹还牵着手,下一秒就闹翻了。 事实上,这个转变没有任何逻辑。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情感已经达到了,我们已经记住了那种感觉,这就足够了。
正是因为人物的单一、空洞、标签化,以及不合逻辑、高度情感化的情节,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创作和补充。
现在无论是粉丝还是用户,在文字和IP上都拥有独立的创意,就像火遍全网的莉娜贝儿一样。 其背后体现的是用户强烈的话语权愿望。
这确实是每个人都喜欢在网上听到并亲自体验的事情,这让他们感觉更加参与和沉浸在讨论中。
《小时代》系列没有紧密衔接的剧情逻辑,所以有大量单独建立的、情感性很强的片段可以截取,变成表情包或者短视频……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创作空间。 。
这九年来,每当我们谈论爱情、消费、奢侈……当我们愤怒、虚伪、悲伤……一系列来自童年的衍生内容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2010年代,大多数与城市相关的影视剧更多地关注小人物的辛劳。 关键词是房子、汽车和卡车。 他们面临着能否留在这座城市的问题,这是一个郁闷而又艰难的问题。 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所谓奢侈品、消费主义在当时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
大家对于中国版《欲望都市》以及对富人生活的幻想的观察窗口缺失了。
郭敬明很快捕捉到了这座城市的视角,他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故事发生地——上海。
那么,焦点将集中在上海的首都和各种材质包围的时尚上。
他用大量的奢侈品和华丽的梦想来构建他所追求的欲望都市。
每部电影的结尾都有一长串密密麻麻的品牌致谢,四部电影中出现的奢华服装和高端场所数不胜数。
《小时代》的诞生,视角超前,风格极致。
例如,在西成死亡的场景中,郭敬明总共使用了7种颜色的灯光,如彩虹一样,使血腥的事故看起来像佛光。
影片充满了阳刚美学、繁华外景、校园美景、刘奶奶走进大观园的风采。
郭敬明还通过大量的性爱和死亡将噱头推向了极致。 这种感官欲望的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
郭敬明首创如此奢华、极其富丽的“梦”,再加上极其夸张华丽的片场式美学,清晰直白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消费,什么是奢侈品。
这些物欲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潜在的消费心理。 消费观念、文化、价值观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每当说起它们,人们就会强烈地想起《小时代》。
这也给模仿者堵了路。
当海浪推开时,只有“小时代”上岸,而其他模仿者仍然光着身子到处乱跑。
“小时代”空洞的世界观是当代互联网的缩影。
它准确地打通了互联网传播的两个渠道,因此它会时不时地回归大众的视野,时不时地就能“复活”,会有一次“复兴”。
人们提到了上海疫情中备受争议的事件。 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做核酸检测、用豪华袋子装物资、订购价值数万元的食材等炫富行为。 其实,它们就像小时候所展现的场景一样,是一种“上海折叠”的场景。
之所以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事件中的信息有噱头,可以传播,可以广泛讨论。
而这只是城市的折叠边。
至于城市的另一边,说实话,太过平淡、平淡,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