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哈尔滨土特产的辉煌!
马上就要过年了,但是人们却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年味。 几十年前对新年的这种期待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让人们越来越怀念三十、四十年前在哈尔滨过年,当时拜年的“四大件”——糕点、酒、罐头和糖,以及当时的春节小吃。 - 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 、冰棍,怀念春节的“味道”——香肠、啤酒、汽水,更怀念哈尔滨出产的“奢侈品”——呢绒、呢绒、毯子、相机、洗衣机……还有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生产这些产品。 知名品牌工厂。
哈尔滨饮料厂-甜蜜的回忆
说起哈尔滨人昔日的“舌尖上的味道”,肉关节有秋林的红肠、秋林的大列坝、哈尔滨啤酒、松江罐头厂的罐头、秋林的酒糖、马迪尔冰棍、南极冰棍、香坊冰棍、老顶风糕……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哈尔滨市场最受欢迎的三种饮料:南坎苏打水、大白梨和格瓦斯。 其中,以哈尔滨饮料厂生产的南坎汽水最受欢迎。 著名的。
哈尔滨摄影爱好者“格拉苏拉”曾记录下这段“零散的记忆”:南坎苏打,这是一个消失已久的名字。 现在30岁以下的人可能没有太多印象,但对于40岁以上甚至更老的哈尔滨人来说,一定是刻在心里的甜蜜回忆。 20世纪70年代左右,产品种类不多,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色彩缤纷的零食。 孩子们可以选择但不能经常吃的就是糖、面包和南坎汽水。 记得那时候,水果硬糖10毛钱7元,奶糖10毛钱4元,面包8毛钱一个,南坎汽水15毛钱一瓶。 对于我们来之不易、少得可怜的10、20毛钱的零花钱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就是买糖果。 至于南坎汽水,大多数家庭只在学校举办运动会和春游时购买两瓶。 和。 于是,喝南崁汽水的日子就和体育比赛、春游联系在一起,记忆就更加深刻了。
那种记忆不是瞬间的,而是一个“期待-加热-峰值”的过程。 每次学校活动的前一天,家里人都会准备好第二天要带的所有东西,包括食物和食物(当然南坎苏打水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这一夜就成了最难熬的一夜。 我眼巴巴地看着那晶莹剔透的小玻璃瓶,心里的期待慢慢地蔓延开来,我睡不着了! 于是我只好在家人的威胁下强迫自己闭上眼睛睡觉:“你还不睡明天起不来就别走!” 不过,我每次都起得很早。 背着自己的小书包,走在队列里,听着两个瓶子相互碰撞的清脆声音,我的心里开始感到高兴,但我又怕它们被打破,于是我悄悄把手伸进书包里,拿着一个,然后冷却。 冰冷的感觉立刻蔓延开来,整个人都开始变得兴奋起来。 终于到了目的地,我赶紧拿出一个瓶子,打开,喝了一口,然后看着慢慢升起的气泡在水面上破裂。 那种感觉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据了解,哈尔滨饮料厂前身始建于1930年代,1956年迁至道外区南坎街8号。南坎牌注册商标远近驰名。 哈尔滨饮料厂原车间主任苏盛国曾告诉记者,1978年他上班时,哈尔滨市场上90%的饮料都是南看牌汽水。 “我们研发生产的南坎牌鲜橙汁汽水、华宝固体饮料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古龙罐荣获铜奖。当时,装货进厂的手推车鳞次栉比。”每天晚上都走整条街。”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南坎汽水不仅是孩子们日常向往的奢侈饮品,也是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赠的礼物。 1988年春节前,《哈尔滨日报》刊登了几则哈尔滨饮料厂的广告。 标题为“送给消费者的春节礼物——高端系列饮料康乐宝”。 当时的零售价为每瓶9毛钱,这绝对是哈尔滨市场上最著名的高档饮料。
然而,1985年以后,随着哈尔滨新的饮料厂不断出现,哈尔滨饮料厂未能适应市场变化; 当“南军”进军北方饮料市场时,南看汽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南坎苏打水逐渐被市场淘汰,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完全停产。 昔日的名牌饮料南坎苏打水已逐渐被人遗忘,而那股甜甜的味道却依然萦绕在老哈尔滨人的记忆中。
记者发现,曾经与南坎苏打水齐名的俄罗斯饮料格瓦斯,在20世纪90年代后消失了10多年。 近年来,经过重新包装后重新回归市场,深受哈尔滨市民的喜爱。 近两年,大百利也以怀旧饮品的身份回归市场,在哈尔滨的夜市和小餐馆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 显然,这些哈尔滨人曾经熟悉的味道,有着非常深厚的生活基础。 南看汽水是否有可能东山再起,成为哈尔滨王牌? 格瓦斯和大白梨就是最好的例子。
哈尔滨毛织厂——美好的回忆
哈尔滨人敢穿、会穿,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名满全国。 当时,大批欧洲侨民涌入哈尔滨,给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服装和发达的服装工业。 据说,当时法国巴黎最新款式的衣服一旦投放市场,半个月后就可以在哈尔滨看到。 这是当时中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人的服装、帽子款式仍深受俄罗斯服装的影响,从女式短裙、皮大衣、长围巾、大披肩,到男式小立领衬衫、毛呢大衣、船形皮帽、高腰靴,哈尔滨人的着装绝对走在全国前列。
说到毛织品,就不得不提到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化毛纺织工厂——哈尔滨毛织厂。 王丙河是哈尔滨毛织厂的退休职工。 他告诉记者,位于道围外北二十街的哈尔滨毛织厂,前身是“余庆德毛织厂”。 1922年,吕锡斋等人集资创办,生产“太绍氏”牌毛毯,开创了中国生产纯毛提花毛毯的历史。 不仅打破了日本、波兰毛纺织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还远销海外。
在哈尔滨毛织厂教育科工作多年的老哈尔滨人秦世英告诉记者,该厂1981年生产的“卧虎牌”毛毯又被称为“北京、凤凰产的双阳牌毛毯”。上海产品牌毛毯”。 “中国三大名地毯”是全国评选中唯一的“三连冠”,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最初,购买一条卧虎牌毛毯要花80至90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员工两个月的工资。 后来涨到200元左右,就贵了。 “那时候,卧虎毯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结婚时的家庭礼物,或者是亲戚朋友的礼物。 新房里有一条卧虎毯,真是太时尚了。 很多工厂在奖励劳模时也经常赠送卧虎毛毯。 虎毯因其品质优良而被选为奖品。 当时的卧虎毛毯主要用于出口,其原材料来自进口的新西兰羊毛。 我多次接待前苏联的专家,他们说卧虎毯保暖防潮,可以铺在冰上。 你可以睡在上面。 我们这些老毛纺厂的工人,家里还在用它。 对于每个人来说,卧虎毯既易于使用,又是珍贵的回忆。”
在秦世英眼中,哈尔滨毛织厂因其毛料材质而更受到哈尔滨人的关注,这在当时被视为奢侈品。 当时工厂生产毛毯及羊绒纱、呢绒面料(表面有毛)、毛呢料(表面无毛)四大类产品。 哈尔滨毛织厂最初生产人字布、制服布,后来生产华达呢、哔叽、凡尼丁等,填补了我国无法生产精纺服装面料的空白。 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专门制作了一部关于哈尔滨毛织厂的纪录片。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冬天大多数人都穿棉袄、棉裤,如果有人穿毛呢大衣,那绝对是奢侈品。那时候,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物资紧缺,毛泽东工厂的员工即使想买一块呢子、毛呢面料,也得请领导特批。我记得当时最出名的就是‘246外套’,做这样一件水獭领的外套,相当漂亮,绝对精致!”
秦时英说,当时很多有地位、有阶级的男人都可以穿呢子或者毛呢大衣。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愿意花“巨款”给自己买一件毛呢或者呢子大衣。 “那时候过年的时候,如果给亲朋好友一条卧虎毯或者毛料、呢料,那就是一份很好的春节礼物,一定会得到的!”
2007年,有报道称松浦大桥将穿越哈尔滨毛纺厂,工厂即将拆除。 秦世英撰写《中国毛毯之乡》一文,回顾了这座曾经“中国第一”的现代化大型工厂的不平凡历史。 经历和辉煌历史,字字感伤,句句难忘:哈尔滨毛织厂,中国毛毯之乡,“卧虎”的摇篮,国家纺织系统大型企业……
他在回忆录文章《松浦桥下的回忆》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生产受到限制——裁员——停产——出售设备——拆除办公楼——改造成鞋城和旧货市场——松浦被待建桥梁。 “那些陪伴毛纺工人半生乃至一生的纺织设备,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先是被封存,然后被拆解,最后被当废铁卖掉……我们的老工人哭了!”
秦世英告诉记者,哈尔滨毛织厂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卧虎毛毯被纯腈纶制成的颜色鲜艳的拉舍尔毛毯所取代。 “不过,现在南方也生产毛呢面料,国外也有一定的市场,国家领导人冬天穿的正装也是毛呢面料。作为纯粹的民族工业,哈尔滨毛织厂有自己的市场。”哈尔滨毛织厂有自己的市场空间,织厂昔日的辉煌至今难以割舍,其曾经辉煌的历史将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哈尔滨相机厂——难忘的回忆
如今,手机等数码产品极为普及,人人拥有一台拍照设备已经成为现实。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电影时代,哈尔滨人经常去照相馆拍照。 假期出游或者过年拍全家福的时候,可以自己拍照。但拍照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与人们结婚宅家时所追求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相比,相机堪称当年最时尚的娱乐休闲奢侈品。
当时,哈尔滨相机厂生产的孔雀相机是哈尔滨人向往的高端产品之一。 这是过年期间只有少数人愿意花巨资购买的年货。 几十年来热爱摄影的王庆斌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大学同学的父亲在哈尔滨电表厂担任总工程师。 靠着这个关系,他终于买了一台孔雀单反相机。 当年,南方有“海鸥”,北方有“孔雀”。 能买到一台孔雀相机,一定会让身边很多朋友羡慕不已。 “以前的相机是120镜头,一卷胶卷只能拍12张照片。这款孔雀单反相机使用135胶卷,一卷胶卷可以拍36张照片。当时胶卷非常珍贵。为了拍摄再拍两张,我就会把两端松开,再挤出两张。当时我家里有暗房和放大机,我自己买了材料准备显影剂和定影剂。拍完照片后,我就做了盖上大被子,挂上窗帘,自己冲洗照片……那些日子真是令人难忘。”
据了解,哈尔滨相机生产始于1959年,当时当地国营哈尔滨光学仪器厂与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合并。 1959年7月29日正式定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照相机厂,是北京、上海相机厂的后继者。 是继天津、广州之后全国第五家相机生产企业,生产哈尔滨、天鹅牌系列相机。 1971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仪表局批准哈尔滨电表仪表厂生产照相机。 自1973年起,哈尔滨电表仪表厂相机分厂先后生产了熊猫相机、孔雀单反相机、西玛相机。
1985年,哈尔滨照相机厂和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照相机分厂合并为哈尔滨照相机厂。 生产的相机可以在-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使用。 受到南极科考队的好评,被誉为南极洲最受欢迎的相机之一。 摄影的理想相机。 DF-2摄像机远销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发现,在上世纪的胶片时代,国产相机曾经相当辉煌。 国内相机厂商能够生产海鸥、孔雀、神龙、红梅、上海、星光、长城、珠江、太湖等50多个品牌的相机。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生产过这么多品牌的相机! 王庆斌表示,中国生产的相机大部分是进口、仿制德国相机的。 他们不注重自主研发,技术不够成熟。 20世纪80年代末,在走私相机的冲击下,很多国产相机严重滞销。 日本大量进口相机到中国后,国产相机很快就落地了。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相机厂倒闭,孔雀相机也退出市场。
当时,哈尔滨地产的“奢侈品”包括哈尔滨洗衣机厂生产的曾多次获得全国洗衣机大赛第一名的蓝天牌双缸洗衣机,以及“舍塔乐”品牌哈尔滨不锈钢制品厂生产。 哈尔滨厨房设备制造厂生产的抽油烟机、“方圆”牌中式燃气灶等,这些名牌产品,与哈尔滨房地产业“四大件”——孔雀自行车、北方牌手表、鲁牌缝制一起机、松花江牌收音机等,已成为哈尔滨人家中最期待购买的“奢侈品”,尤其是春节期间。
遗憾的是,这些来自哈尔滨工业时代的全国名牌产品,如今已成为哈尔滨人无法挽回的记忆、难忘的回忆和感动!
本报记者 田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