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比澳大利亚人更“爱炫富”? ?
共5217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前言
“老佛爷”卡尔·拉格斐曾说过:
昂贵的手袋让女性的生活更加愉悦,给她们梦想和自信,并向邻居炫耀“我就是有钱有闲”。
一个包并不能让任何人立即变得更好。 买它只是想证明你有能力买LV。
如果你精神上不富裕,那么至少物质上你不能失去。
因此,很多人在购买一件物品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它的保质期、功效、性能,更多的是它背后的精神价值,用它来弥补感情中缺失的东西。
当你被老板骂的时候,当你被顾客否定一切价值的时候,当你被朋友嘲笑是黄脸婆的时候,包包就像一粒速效救命丸,让人使用与这位女士相同的风格可以获得一些安慰。
毕竟,买一个包比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更容易。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的消费观、生活观都发生了变化。
正常的逻辑是:有能力->有收入->背一个符合身份的包。 但很多人的逻辑变成了:省钱买贵的包->这个包可以证明我的身份->拥有这个包是我进入更高社交圈的通行证->证明我很有能力。
此后,“地方暴富”也随之发生。
“偏暴富”描述的是一类处于“富裕但有限”经济状况的人。 这类人可能带着LV,但只能乘坐公交车或地铁。 我用戴森吸尘器,但不敢在租的房子里钉钉子。 我用最好的手机,但不愿意下载付费应用程序等等。
事实上,奢侈品消费只能算是“本土暴富”的冰山一角。
现实生活中,你我可能都符合“普遍贫困、部分富裕”的形象。
比如,我们中的一些人把孩子送进了私立学校,好几年都不愿意买新衣服了; 有的自己开了公司,当了老板,却没有钱买房子来经营公司,只能租房; 我学习了另一项技能并参加了成人大学课程。 我的收入下降了,我不得不省吃俭用。 我已经一年没去餐厅了...
以上这些,都是“全面贫困、部分富裕”的最真实写照。
澳洲人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不同
很多澳洲人实在无法理解花几万澳元买一个包的消费者选择。
澳大利亚的平均工资较高,全职员工平均周薪为1,807.7澳元,年薪为94,000澳元。 然而,近两年来,澳大利亚的生活成本大幅上涨。 悉尼大部分普通全职工人不到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购买。 也就是说,一个奢侈品包包需要近5个月的工资。
虽然这里排除了两国生活成本的比较,但从数字上来看,在澳大利亚购买奢侈品包包确实比在中国更容易。
在阶梯式税收制度下,大多数澳大利亚人赚取相似的工资,拥有相似的储蓄,过着相似的生活。 但因为我们有选择消费的权利,本来应该相似的日子却变得天壤之别。
近一年来,我的工作伙伴是一位比我大五六岁的澳大利亚当地女孩,金发蓝眼。 我和她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觉得她的生活真的很寒酸。 她的衣服十多澳元,鞋子二十多澳元,工作包破烂不堪,手机也是很旧的型号。
至于我,我没有任何低于100澳元的配件,而且我的手机也是最新型号。
当然,我认为她没有我那么“富裕”。
随着相处一段时间,我们更加了解彼此。 一次聊天时,她神秘地告诉我,她想卖掉房子。
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我不假思索地问道:“还款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没想到她笑着说,我会趁高端市场低迷的时候买更好的房子,而且我的房贷也还清了。 。
我这才发现,眼前这个女孩,整套衣服花费不超过150澳元,却坐拥价值300万澳元的房产,而且还有一笔可观的积蓄。
而我呢,一百多万元的房子贷款还得还。
在她看来,花200澳元买衣服、包包已经是一种奢侈了。
更不用说800澳元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
“31 岁的埃迪在澳大利亚拥有 78 处投资房产,总资产价值 4800 万澳元,每周收取约 33,000 澳元的租金,他表示,迄今为止,他明智的投资策略使他免受财务压力。”
结合同事的例子,我突然发现,这在澳洲是很常见的!
但我并不为自己的消费选择感到羞耻。
我的同事们并不是不想成为成熟的女孩。 他们使用昂贵的护肤品,背着LV、LV包包,去David Jones购买最新的设计师品牌衣服。
然而,她的选择却是牺牲年轻时的享乐支出,以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 在她的世界观中,她住在哪里比她此刻穿什么重要得多。
我很佩服她的选择和毅力。 但没办法说服自己,在这千载难逢的青春里,不需要更好的护肤品,不需要穿最能衬托自己的衣服鞋子,不需要买心仪的包包当我实现一个值得庆祝的目标时。 包。
我当然羡慕她有300万美元的预算来挑选她喜欢的房产,但我也了解自己。
如果我到了中老年,皮肤下垂,身材逐渐走样的时候才开始装饰自己,我会后悔不已。
其实,说白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实现全面富裕。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当地致富的,我们总是必须做出选择。
拎着几千澳元的名牌包挤进火车,却舍不得买葱姜蒜的女孩可爱; 穿着凯马特十几块钱的牛仔裤,却坐上百万房产的女孩也很可爱。
我们只是暂时让自己成为一个“整体贫穷、局部富有”的人。 没有什么不妥。
只要适度,只要我们还有比眼前的满足更长远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靠奢侈品致富”的中国人在想什么?
每次我路过悉尼市中心的一家奢侈品店时,我都会看到外面排着长队。
毫不夸张地说,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富人”的聚集地。
这些“富人”也正在影响着澳大利亚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对华人的印象。
中国人一直是奢侈品市场的一股强大力量。
尤其是在澳大利亚,许多中国人热衷于购买奢侈品已经不再是新闻。 许多奢侈品店的中国顾客比例可高达60%。
但事实上,很多挤在名牌店里的中国人其实并没有很多钱。 排队的留学生中有很多来自富裕家庭,他们的钱是父母打工或者自己打工挣来的血汗钱。
他们跟着满街的亚洲面孔,在傲慢的店员面前仔细询问皮包的价格和折扣。
最后我选了最便宜的,担心看到店员不屑的眼神。 事实上,连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个产品除了巨大的标志之外,其他方面相当平庸。
对于中国人来说,名牌包不再是炫富的手段。 它甚至超越了比较的概念,成为工作、餐馆、商场、社交活动的必需品。
前段时间回国的时候,我和一位在中国做生意的叔叔聊了很久。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果你回中国找工作,一定要记得从澳大利亚带回一两个名牌包、一块高档手表,甚至还有看起来高档的文件夹和钢笔。”和别人讨论事情的时候,一开口就应该让别人觉得你很正派,注重细节,这样,你要讨论的事情就解决了一半。
近日,几位来自中国的朋友来澳大利亚度假。 他们想带他们去一个俗称“折扣村”的奥特莱斯()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真货。 但朋友拒绝了这个建议,说应该买。 真正的奢华。
事实上,这些朋友都拥有中国20多岁年轻人最常见的月薪——两三千元左右,却依然坚持购买价值2万多元的香奈儿包包。
事实上,购买奢侈品也是人们加入上流社会的一种愿望。 可见,对于一些收入普通、不富裕也不高贵的人来说,奢侈品能够满足他们对社会上层阶级的向往和期待。 是对暂时难以实现的梦想的慰藉,是对潮流时代的追求。
咬紧牙关买一个好包没有错,但请别忘记把梦想装进包里,带着它努力奔跑。
因为现实是,你和你想进入的阶层之间的差距真的不外乎几个奢侈品包包。
我们心里要清楚:很多时候,阅读和学习比背着一个根本超出你消费水平的奢侈品包更能帮助你向目标腾飞。
澳洲也有澳洲式的“本土暴富”
事实上,“奢侈品”在澳大利亚有着特殊的含义。 它们代表了某个圈子里的人常用的某些物品。 如果你不在那个圈子里却使用这些物品,其他人就会把你视为外星人。
澳大利亚没有人愿意花钱毁掉自己在行业中的形象。 如果你不属于那个阶层,如果你穿得像那个阶层的成员,没有人会接受你。
如果更昂贵的产品有更便宜的替代品,澳大利亚人宁愿购买更便宜的产品,也不愿花更多的钱购买奢侈品。 用他们的话说,花钱买品牌有点像“占别人便宜”。
来自澳大利亚的新数据显示,许多澳大利亚人声称价格是购物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分之二的澳大利亚人表示,他们比去年更清楚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 此外,消费者不仅挑剔,产品折扣也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习惯和因素。 澳大利亚人不在乎别人是否欣赏他们的衣服。 相反,穿与自己经济能力不相符的衣服就显得不礼貌了。
越来越多的声音吹捧澳大利亚人的消费观更加成熟、理性。
但事实上,一个普通的澳洲家庭,或者说一个普通人的平均支出,可能远高于中国移民。
他们在住房、运动、服务、旅行、聚会、吃饭、交通等方面花费的钱还是很大的。 有些人虽然每个月都发了财,但仍然入不敷出。
这就是“本地暴富”的澳洲风格。
澳大利亚人的着装比较随意。 很多有钱人在打折的时候都会买很多牛仔裤,他们的衣柜里也有很多T恤。
价值几百美元的奢侈品牌服装与他们的年收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问题是他们觉得不值得。
他们更愿意花费数千澳元去郊游、购买有机食品、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等,让自己的小生活充实而美好。
在澳大利亚,没有人关心你是否穿着名牌服装或拥有奢侈品。 澳大利亚人更愿意在自己的爱好和运动上花钱:夏天花几千澳元租一艘停靠在悉尼港的游艇去航行,冬天和几个朋友去新西兰滑雪,这真是太棒了。非常高兴。
在出国旅行方面,澳大利亚人的花费比大多数其他国家都要多。 除了书籍、电子游戏、电影和体育赛事门票外,澳大利亚人还喜欢购买彩票。
相比于用奢侈品包装自己,澳大利亚人更愿意投入金钱维持家庭关系、建设家庭基础设施,注重体验式消费。
事实上,澳大利亚人并没有所谓比较成熟的消费观念。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连500澳元现金都拿不到。
每个人都是“普遍贫困”,只是在不同领域出现“偏富”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致富”梦想
在澳大利亚,没有人想成为百万富翁。
因为澳大利亚人觉得一百万根本不够。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澳大利亚各地的成年人认为,只有银行账户里有530万澳元(不包括房地产),他们才能“感觉富有”。
这个数字是平均家庭财富(74万,包括房产)的7倍。 该数据来自金融比较网站.au对五个主要州的2005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
二十年前,100 万美元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是一笔巨款。
然而,近年来通货膨胀和房价飙升改变了澳大利亚人对金钱和财富的看法。
澳洲人之所以对财富有如此高的标准,主要是因为房子和教育两大“终极奢侈品”带来的压力。
以悉尼为例,如果你想登上房地产市场的阶梯,即使你拥有百万富翁,你也可能会感到内疚。
当私立学校的学费负担过重时,选择精英学校,公立学校的升级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并非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进入精英学校所需的辅导费用。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你想上名牌中学,你就得有能力承担家教费; 如果你想上私立学校,你必须有能力负担学费和赞助费; 如果你想上一所声誉良好的公立学校,你必须有能力负担得起。 学区房的生活费用,如果你想学习一门特长或者带孩子去旅行、看看世界,也需要花很多钱。
都说金钱买不到幸福,但没有金钱又谈何幸福呢?
根据普渡大学( )盖洛普()对164个国家超过170万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59,000澳元是让澳大利亚上班族感到最满意的“最佳”工资。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杰布博士表示,这个结果可能令人惊讶,因为电视和广告商总是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购买很多东西,金钱所能带来的幸福是无限的,但我们现在看到,实际上可以有一个确定的数量。
澳大利亚统计局(of)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职员工的平均年薪为94,000澳元,这意味着我们距离满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530万澳元的存款,还是15.9万澳元的年薪,每个人都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 但当我们回到现实时,能够立即意识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部分拉动整体”的发展过程。
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 一切改变都是从局部开始,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改变,加起来就是一点点。
结论
1968年,著名戏剧家在他的剧作《代价》中说道:
“以前,如果一个人感觉不舒服,他可能会去教堂,或者革命。今天,如果你感觉不舒服,感到不知所措,你该怎么办?去消费吧!”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向往“美好生活”,但定义“美好生活”的权利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不是被企业或其他外界声音所垄断。
当你没有梦想、没有目标的时候,时尚博主告诉你,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只香奈儿包,这就是成功,旅游公众号告诉你,赤裸裸的辞去工作,飞往托斯卡纳养花养马,就是你的梦想。 你怎么认为? 似乎有道理。 原来这就是目标,这才叫梦想。
当你周末在家加班,刚刚失恋,心情不爽时,smzdm告诉你,挂上HiFi耳机,坐在无印良品懒人沙发上敲着清脆的机械键盘,这才叫幸福。 你听着很有道理,但事实证明这才叫幸福。 。
事实上,商家为了卖商品,提供了太多的方式,表面上是帮你解决成功、幸福、梦想等与人生意义相关的终极需求。 他们只是帮助您创造梦想然后实现它。
“本地致富”并没有什么错。 享受生活并没有什么错。 渴望加入更上流的圈子也是很自然的。
但我们要明白,真正获得成功需要几十年的努力,真正实现梦想需要努力,真正拥有幸福需要不断反思平淡生活。
“买买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2023年,我在澳大利亚,一个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
我记得《鲁滨逊漂流记》里对中产阶级有这样的描述: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能让人最幸福。他们既不用像下层人民那样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仍然生活贫困;也不必像上层人民一样,生活在贫困之中。”班里的人狂妄自大,野心勃勃,互相争斗,使他们心力交瘁。
节制、节制、自我约束、健康平安、朋友娱乐、生活中的种种乐趣,都是一般人的福气。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平静而快乐,可以心满意足地过完一生,不用受苦。 他们不必为日常生活而工作,也不必为困难的环境所迫而导致身心痛苦; 他们也不会因为嫉妒或贪婪而烦躁不安。 ”
你和我,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中年人,澳大利亚人和中国移民,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是穷人。
只是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全面贫困、部分富裕”的状态。 有时我们抱怨,有时我们感到疲倦,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觉得自己勇敢、可爱,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钱只有这么多,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
但我们每一次花钱,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
当地暴富是变革的起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