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智力与理性:略论康德认识论
康德有意识地从二元论的立场出发。 为了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解决知识的可能基础,证明人类自由,拯救形而上学,他发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颠倒了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事实。 客体必须符合知识,即客体必须符合主体先天的认知形式。
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先天的认知形式和后天的感知材料的结合。 这种结合经历了感性、理智、理性三个阶段,依次形成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形而上学知识。
感知能力是指主体借助感性经验自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知能力。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直觉,二是纯粹直觉。 前者是后天的物质,后者是先天的形式。 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感性和感官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数学知识。 在感性阶段,认知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它们与经验材料和直觉材料相结合,分别形成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
智力是指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考、综合特殊的、不相关的感性对象,并将其联系成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知能力。 智力的先天认知形式是智力的纯粹概念,即“范畴”。 利用这些范畴将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赋予其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 智力与感官经验的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 在知性阶段,认知的先天形式是纯粹的知性概念,它与感性对象相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是指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无条件性,即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能力。 理性是知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即观念。 但理性本身没有固有的形式,只能借用智力范畴。 但要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来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所以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理性是知识的最高阶段,需要对事物本身的知识,并获得对整个世界绝对无限的知识。 然而,理性本身没有固有的形式,只能借用智力范畴。 用理解有限对象的智力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必然会产生矛盾,所以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康德的先验主义是先验唯心主义与经验实在论的调和。 一方面,他强调人类的认知形式是先验的,另一方面,他说主观形式只有应用于感官数据时才有效。 其中,理性分为消极辩证法和积极方法论,后者是向实践理性的过渡。
康德的认识论体现了启蒙时代的人文精神。 康德在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知识源于经验,另一方面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具有必然性,从而达到“智力立法自然”的效果。
康德认识论的内在矛盾在于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严格区分,并试图通过孤立来限制理性本身,以避免理性的内在矛盾,即辩证法,这恰恰暴露了辩证法是本质。理性的属性。
红太阳
米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