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挂在线路上,电钻正在钻孔。 这三个旅行者是在攀岩还是登山?
相信今天攀岩爱好者的朋友圈都被这条新闻占领了:3 一名旅行者使用电钻在岩体中钻孔攀登江西三清山巨蟒峰,被行政拘留。 报道称,4月15日凌晨,三名来自浙江台州的游客未经许可,使用绳索、无人机等工具攀爬三清山核心区标志性景观巨蟒。 他们被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并制止,并用安全带约束。 离开并移交当地公安部门调解。”
图片来自新闻视频截图
登山者反应热烈,基调是愤怒和谴责。 原因有几个:一些人对这些人破坏天然岩体的行为不满; 有人认为这种攀登方式违背了攀岩精神; 而也有人认为,这三人的行为给攀岩团体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损害。
在发表评论或表达情绪之前,Rock Point希望冷静地梳理一下有关此事的一些基本事实,因为这件事关系到每一位攀岩者的利益。
1、这三人未经公园管理部门许可擅自攀爬。
据了解,三清山管理局原本打算通过攀岩活动来宣传景区,但经调查后放弃,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 2001年的新闻报道援引地质专家的评论:由于岩体风化,借助装备攀登不仅不利于运动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蟒蛇峰的危害也很大。
由于岩体风化,大蟒峰不适合攀登。
Rock Point认为,作为一名攀岩爱好者,应该尊重公园管理方的考虑。 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而不是服务攀岩。 如果两者发生冲突,一般以前者为准。 以美国为例。 当地的攀岩界很清楚这一原则并同意它。 在国家公园或其他受保护的自然环境中攀爬时要格外小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遵守“不留痕迹”原则、遵守当地永久防护装置(如岩钉)的管理规定,以及在需要时提前获得管理层的许可。
这样做也是为了攀岩发展和攀岩界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愿望。 这种公然违反公园规定的行为,将加剧登山者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为未来的登山者堵路。
已造成重大损害。 媒体采访了三清山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 他表示,“下一步,要对危险景区增加警示护栏等措施,报请省、市、人大完善相关法律,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另一个更长远的危害是,景区管理人员形成了攀岩者不珍惜自然环境、不懂得如何保证自身安全、攀岩危险的印象。 未来新的攀岩场地的开发和利用将更加困难。
尤其是考虑到目前国内野生岩壁的使用情况,已经很不理想了。 比如前段时间的阳朔白山开挖事件,还有多年来禁止攀岩的月亮山。 黎明的攀岩朋友前段时间也收到了不要攀岩的警告……这次“攀爬”巨蟒山的方法,只会让本来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阳朔白山上个月被毁。 这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岩壁了。
图片/裂纹
2. 这三个人将膨胀岩钉打入岩壁,破坏了岩体。
不可否认的是,膨胀的岩钉会对岩壁造成永久性的损坏,所以攀登界的普遍智慧是在使用岩钉时要深思熟虑,背后有一套道德和方法。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考虑因素是岩石场地的管理规定。 例如,在美国著名的攀岩地点约书亚树国家公园,规定只能使用手动钻机,并且必须获得公园的许可才能驾驶岩钉。 使用的岩钉必须经过伪装,与岩石的颜色相匹配,并且不得损坏岩石的整体外观。 。
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则必须遵循开发商和当地攀岩界的共识。 例如,丽江黎明是一个传统的攀岩地区,只有在非常必要和固定下降点时才会使用岩钉。 目前攀岩界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如果有可拆卸的保护装置,就使用它,而不是使用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坏的岩钉。
图为西班牙摇滚歌手劳尔·萨乌科攀登
仅在必要时使用暮光保护
图/吉云
最后,每个攀岩者心中都有一个尺度。 对比一下,三清山管理局曾邀请法国著名攀岩运动员阿兰·罗伯特攀登这堵岩壁。 这位坚强的攀岩者选择了放弃。 他的理由是“我讨厌大自然的美好作品被破坏,所以我宁愿自己不能登上蟒蛇峰的顶峰,也不知道如何借助装备去攀登。” 我相信每个人都已经做出了决定,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和利益,还是为了他人和下一代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
3、无人机挂线的攀爬方式并非真正的攀岩
由于这三人目前已被公安局拘留,因此无法得知他们的具体攀登方式。 岩石点是从视频和媒体报道中推断出来的,他们用无人机将绳子缠绕在岩体中突出的岩石上,类似于传统攀登中的自然保护点(例如高大的树木),然后利用绳子上升。
从图中可以看出,绳索绕过突出的岩石,人们利用绳索上升
图片来源见水印
纵观攀岩历史,这种形式的攀岩从未见过。 因为登山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站在山顶,而是如何到达那里。 后者甚至比登顶更重要。 攀岩界就此事发生过多次口水战甚至拳脚相加,但基本前提是自下而上以个人力量引领攀登顶峰,而不是先用无人机挂线。 这种做法完全超出了攀岩界的常识,确实很难将其归入“攀岩”范畴。
图/皇家官网
3月14日去世的攀岩传奇人物罗亚尔在20世纪60年代践行了他的攀岩哲学: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到达顶峰,而是你如何到达那里。 如今,自由攀岩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对其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这也是岩友们极度愤怒的原因,因为谁都不希望攀岩的形象被连“攀岩”都不是的行为所玷污。 然而,这样的新闻总是呈现在公众面前。 从前段时间的“杜先生事件”,到不久前的落石事故,再到今天的事件,与攀岩无关的新闻屡屡被伪装成攀岩。 出现在媒体上只会加深公众、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对攀岩的误解。
一次又一次的事件提醒中国攀岩爱好者,这个群体需要更好地组织起来,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他们的行为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