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行业看重文化而非品牌
售价2.8亿元的玉石“岁寒三友”、1.1亿元的全套明清古典家具、一套镶满黄金和钻石的瑞士顶级国际象棋……这些都是国际顶级生活方式品牌(奢侈品)近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会。 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系列展品。
说到奢侈品,人们往往最容易想到的是中国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在国外购买的场景。 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奢侈品发展如何突破品牌发展瓶颈? 国产奢侈品如何打造响亮品牌?
市场强劲但品牌薄弱
据法国里昂证券预测,到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达到近1700亿欧元,全球44%的奢侈品将卖给中国人。 美国咨询公司贝恩研究显示,今年我国奢侈品市场预计增长18%至20%,远超欧洲、美国和日本个位数增长预期。 中国国际商会副秘书长熊训林表示,2015年我国奢侈品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7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市场20%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的奢侈品。
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力不容小觑。 除了国内市场奢侈品消费以“火箭”速度激增外,国外一些国家的奢侈品销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国消费者支撑的。 一些国外奢侈品卖家不禁感叹:“中国游客从不问价格,什么都买。”
业内人士指出,与“慷慨”的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的奢侈品牌略显尴尬。 国内奢侈品牌消费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 熊训林表示,与国外奢侈品相比,国内奢侈品在文化内涵、艺术造诣、制作技术等方面甚至比国外奢侈品更胜一筹。 但在品牌建设方面,却远远不如西方。
从绝对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奢侈品,但没有奢侈品牌。 奢侈品专家、财富质量研究院院长周挺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奢侈品行业的主要支撑来自于国外品牌。 国内奢侈品牌开始崭露头角,但尚未形成气候。 国内奢侈品行业的总体特点是文化强、品牌弱,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与产品品牌之间不存在有机结构。
售后服务存在盲点
去年3月,北京的林女士在国外花费2万多元购买了一个国际品牌皮包。 使用时间长了,包包就有点脏了。 她打算找国内这个品牌的售后服务点来对包包进行清洁和保养。 ,但该品牌在中国没有售后服务点。
和林女士有同样经历的消费者还有很多。 因奢侈品售后服务不到位而引发的消费纠纷案例不胜枚举。 据了解,不少国际奢侈品牌在国内部分地区并没有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甚至连最基本的清洁护理也往往不提供。 消费者在遇到维修等问题时,往往需要自行选择服务商,从而引发不少纠纷。 买容易保养难,似乎是所有奢侈品牌的“贵族病”。
周挺表示,奢侈品专卖店的开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服务、维修点的扩张速度。 在品牌服务方面,消费者反映最多的诉求是:增加维修点、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价格。 对于奢侈品牌来说,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售后服务的整体质量。
品质成就信誉品牌
在奢侈品行业工作多年的北京某葡萄酒公司总裁李海涛告诉记者,以自家的红酒为例,面对琳琅满目的红酒奢侈品牌,竞争非常激烈。国内外。 该公司认识到,奢侈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必须以有保证的品质打造,才能打造高端品牌。 除了保证红酒供应的品质之外,基于酒庄背景和文化深度的品牌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顶级奢侈品牌的创立必须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重塑。 然而,重塑并不意味着回顾。 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并不意味着盲目照搬传统符号。 相反,它必须用现代审美和国际视野来吸收和创造中国文化瑰宝中最有生命力的精华。 只有这样,国内本土顶级品牌才能走向世界。
周挺表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奢侈品服务质量标准,特别是售后服务方面,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监测标准体系。 此外,她认为,我国奢侈品制造商要想树立高端品牌,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有的企业不体现品牌的内在价值,只是用产品生硬的价格来体现,不被认可。 应该认识到,品牌价值和市场表现是消费者认可和选择的原因; 此外,还要打通销售渠道和沟通渠道。
中国品牌必须不断学习国外市场推广经验。 国际奢侈品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屠菊平表示,中国奢侈品牌赢得消费者青睐最重要的是服务质量。 不要只关注销售额和营业额。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品牌价值和客户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