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川菜的老外是这位英国女作家

日期: 2023-04-18 19:16:41|浏览: 513|编号: 31605

最懂川菜的老外是这位英国女作家

傅夏刚来中国的时候,留在了香港。 当时,她遇到的第一道菜是皮蛋,这对西方人来说颇具挑战性。 她说她觉得味道很恶心,事后还偷偷用筷子在桌布上擦。

多年后,来自英国的福霞成了名副其实的中餐鉴赏家。 她出版了几份中国菜谱和一篇自传体文章。 她一直在努力打破西方对中餐的偏见,想让西方人了解隐藏在中餐中的文化。 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庆在伏侠最近出版的中文版《川菜》序言中写道:“伏侠向东,川菜向西”。 在被疫情笼罩、全球化浪潮迅速退去的一年里,这本英国川菜食谱已经成为某种宣言: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融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即使那种融合只是一本小食谱。

✎作者|

✎编辑 | 程驰

东有福霞,西有川菜

最懂中国菜的老外写了一份中国人看了觉得很有趣的川菜菜谱。

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英国富夏可能躲在川南小镇,“住几个月,煮火锅,吃白肉。白肉很大,塞进嘴里有大蒜,真好吃!伦敦没有那种感觉。”

2020年,福霞在伦敦家中“蹲守”了大半年,中国之行也被无限期推迟。 由于短期内无法“回”中国,她干脆在家做中餐。 她的微信朋友圈堪称各种中国菜的“秀场”——每做一道菜,她都会拍照发朋友圈,获得无数亲朋好友的点赞。

福霞在伦敦的厨房。图/福霞

在众多口味中,川菜是她的最爱。 美食家陈晓庆说,福霞是最懂中国菜的西方人。 更具体地说,她可能是最懂川菜的西方人。

”福霞走遍了四川很多地方,走进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餐厅的厨房,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香港美食推荐食谱怎样做肉丸子,询问了大厨们的绝活,记录了传统川菜的味道……一个英国人,谁从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把中国人的吃的生意当成了自己的生意,动力从何而来?我的答案是川菜。 在福霞的中文版新书《川菜》中,陈晓庆写了一篇推荐序——“福霞向东,川菜向西”。

“川菜”

[英]伏侠邓禄普 何雨佳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12

这不是伏霞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东进”。 这本《川菜》其实早在2001年就在英国出版了。”但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此知之甚少。即使在伦敦,也没有真正的川菜餐厅,大多数厨师和餐饮专家也从未品尝过川菜。四川花椒的味道。” 伏夏说道。

大多数人是从一本与花椒有关的书上认识伏霞的。 她的美食探索回忆录《鱼翅和花椒》被媒体包装成“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堕落”。 此外,她还出版了一本湘菜食谱和一本家常菜食谱。 2016年,她去美国为江南美食《鱼米之乡》一书做巡回签售会时,在现场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的面孔。

“有些是 ABC(美国出生的华人),有些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书和食谱。 我有一个住在伦敦的香港朋友,她用我的食谱做饭。 我问她,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参考英国人写的中国菜谱? 她回答说,虽然她知道这些菜应该是什么味道,但她从小就没学过如何做饭。 我在香港的妈妈打电话咨询时,总是说‘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太含糊了,没有参考价值。”

这也让伏霞觉得,虽然这本《川菜》是写给西方人的,虽然中国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四川人天天吃川菜,但中国人或许能在这本书里看到。 那些严肃的中国食谱所没有的东西。

傅夏的《鱼米之乡》英文版。

川菜不止在成渝

“通常说川菜之所以辣,是因为气候潮湿。中医认为,湿气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会破坏体内的阳气,使人身体虚弱、行动迟缓. 保持均衡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吃祛湿散寒的食物,所以辣椒、生姜、花椒等热性食材成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傅夏在《川菜》中写道。

一位四川朋友和她聊天:“伦敦不是天天下雨吗?总是雾蒙蒙的,可能川菜很适合英国的天气吧。”

傅夏觉得好像也有道理。 中国人谈起对伦敦这座城市的印象,或多或少都会提到英国的一道“国菜”——炸鱼薯条。 “它(炸鱼薯条)在我小时候很流行,但大多数外国人会认为英国人每天都吃这道菜。”

鱼和薯条。

这种感觉就像西方人说起川菜,第一反应总是火锅、麻婆豆腐或者宫保鸡丁。

“其实,川菜不仅仅是成都、重庆的江湖菜。2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川南,发现那里有自贡、宜宾、景美等宝地。”很多菌类和竹叶熏腊肉,川南人更喜欢简单的快手炒菜,很多菜都是用辣酱和蘸水,尤其喜欢用泡椒泡姜,也比较喜欢使用新鲜的香料,如留兰香和藿香;川东南地区的人在蘸酱中不时加入一些木姜籽油,有浓郁的香茅气味。在成都以西的山区汉族的烹饪习俗与藏族、羌族、彝族等几个重要少数民族的习俗融为一体,这是四川农村的味道,与成都、重庆完全不同。”福霞说。

如果说《川菜》的外表是一本美食书,其内核其实是一部四川文化的记录。 气候、地貌、历史、方言,“一路向东”的福霞书写川味美食食谱,同时审视和呈现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

四川的文化特色往往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关。

“有时候,人们把四川文化的特殊性归结为地理因素。看看中国的地形图也能明白:郁郁葱葱、富饶肥沃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西面是广阔的出路青藏高原的最上端是长江,蜿蜒穿过险恶的峡湾,一直到中国中部,最后东归大海。在铁路和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去四川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诗人李白感叹‘蜀道难,青天难上’,不无道​​理。”

“这是鸭舌,

但不要对它有偏见”

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做川菜也是一件“难于上天”的事情。 而自称口味“中国化”、“四川化”的伏霞,却在做中国菜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乐趣,也发现了很多中西文化的碰撞。

疫情期间,她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品尝她心心念念已久的中国菜。 有一次,她发现一盘炸牛筋无人问津,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她做的一些菜品中:凤爪、鸡软骨、鸭舌……

傅夏说,在英国,没人关心她的牛筋。 /平面创意

“老外不喜欢软骨等味道奇特的食物;吃不惯肉食动物不受欢迎的舌、耳、筋、脚等部位;吃不惯内脏,觉得心、肺、肝、肾这些部位,都是不卫生、不干净的。”付霞说。

很多朋友告诉她,鸡爪这种“无肉”的食物并不觉得好吃,“老外吃的是实心肉,味觉不如中国人灵敏,能分辨肉的不同部位.中国人特别讲究食物的味道。

在《川菜》中,她特别提到了味觉对于中国菜的重要性。

“在中国菜中,尤其是在川菜中,有一个元素是无处不在的,那就是味。味的概念不仅包括英文描述的crisp()、soft(软)、chewy()等,还包括一种是特别惬意的感觉——吃一道美味的炒菜,所有的食材都被切成和谐均匀的细丝;或者吃丸子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丝纤维筋膜都被细心挑出来一种满足。”

有一次,她在英国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她拿出自己做的鸭舌分享给大家。 “我跟台下的英国人说,这是鸭舌,但不要对它有成见。中国菜不光有正餐,还有鸭舌之类的东西,你不尝尝就不行”完全不懂中国菜。”

立志要将“川菜带到西方”的福霞,也引起了众多欧美人士的关注和兴趣。 “想想 90 年代一个英国人是如何每天和 50 多个四川男孩一起学习做饭的,这很有趣,”福霞说。 今天,川菜更容易‘走出国门’,因为它的灵魂在于味道、调味、佐料。”

福霞还出版了一本湘菜食谱。

“不需要加味精和鸡精”

20多年前第一次去成都,朋友带福霞去吃火锅。 吃毛肚和鹅肠的时候,她觉得“像吃了一个塑料袋”,但出于礼貌,她还是把碗里的食物擦干净了。 “客气了,虽然这些东西看着怪怪的,吃起来也很神秘。”

伴随着口味逐渐“中国化”的是,她对食物的口味也不断挑剔,这一切都符合她常说的“入乡随俗”。 ” 很多看过《鱼翅和胡椒》的老外都很吃惊:‘你也吃那些东西!’ 我回答说:‘你把中国人的口味养好之后,你也可以吃。’”

“鱼翅和胡椒”

[英]伏侠邓禄普 何雨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7期

虽然已经进入“没有中餐不快乐”的境界,但多年来对中餐耿耿于怀的福霞仍然时不时想吃牧羊人派('s Pie)和伦敦奶酪。 “偶尔吃点炸鱼薯条真好,但现在我会像中国人一样问:‘有蔬菜吗?有汤吗?’”

疫情期间香港美食推荐食谱怎样做肉丸子,她的“主业”依然是在家做中餐。 “我的麻婆豆腐真好吃。” 除了川菜,她还尝试了粤菜,并号称“大获成功”。 “最满意的是萝卜糕,还有广式韭菜饺子也很漂亮。”

与成都气候相似的伦敦,无法为福霞提供足够的川菜食材。 比如炒鳗鱼丝,黄鳝在伦敦几乎买不到,所以她就用牛肉丝代替; 又如冷鱼腥草( ),但鱼腥草在英国是买不到的。 这些换了地区做不出来的菜,她没有包括在内。

鱼腥草在英国并不常见。

在书中,她还自曝身为“中国美食推广大使”的“小心思”:“我做菜从来不用味精和鸡精,我个人不介意用,但很多西方人不喜欢。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西方人欣赏和喜欢中国菜,如果用了这些调料,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你不会在我出版的食谱中找到味精和鸡精。”

不用味精和鸡精的福霞更愿意用好的食材来熬高汤,“让我的菜更鲜”。 她觉得川菜的味道已经够丰富了,只要豆瓣酱、豆豉、花椒、辣椒等就足以让人兴奋,“味精鸡精什么的都不需要加”。

“我以前开玩笑说,麻婆豆腐已经这么好吃了,加味精就像给风流才子卡萨诺瓦或者《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吃伟哥。” 伏夏说道。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79期

作者

过往回顾

点击封面阅读

更多优秀书单和读书礼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