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存在感,广西能出圈的“三大法宝”
近年来,一直有几个省份被列入最不存在感的地方榜单,尤其是江西,更是因为屡次入选而成为存在感满满的地方。
广西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西部沿海省份,发展不温不火,热搜屈指可数。 能够“侥幸”逃出最没有存在感的榜单,基本上就靠山水、米粉、民族这三大法宝了。
景观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几乎是全国人民对广西最初、最深刻的印象。 这个印象刻在小学课本上,刻在20元上,刻在山水画上。
桂林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在秦代。 秦始皇攻克岭南,开掘灵渠,设立桂林郡。 然而,当时的秦朝将士只顾江山,不顾山河。 汉代张衡将桂林写进了著名的《四愁诗》:“思在桂林,欲往湖南水深”。 然而,他的重点是情感,而不是风景。
张恒
到了唐代,终于有人对水土的这一面表示赞赏。 杜甫《送阳五桂州谈》诗云:“五山热气,独桂林宜人”。 然而,杜甫一生从未到过桂林。 韩愈的《遣贵州大夫颜同用南子》中对桂林山水有生动的描述:“江为绿带,山如玉簪”。 遗憾的是,他和杜甫一样,没有去桂林。
韩宇
柳宗元是第一个亲临桂林山水的人,对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他被贬到柳州,路过桂林时,这样感叹道:“行不远,勿危,环山旋水,四面八方出,夸大其词。争红颜,不服咸,独闯天下,得了……”
刘宗元
后来,宋之问、苏轼、黄庭坚……一批又一批失意于官场的文人来到这片土地,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咏叹调,桂林山水的名声越来越大。
我们现在最熟悉的一首诗——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 1201年,广西刑狱王正恭为进京应试的士人作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落青气可见。不强,文场如战场。” 颇为出乎意料的是,这不是一首生于人间的山水诗,而是一首人间的壮歌。
把“桂林山水”誉为“甲天下”,似乎有些“失礼”。 不过,还有人吹得更厉害。 此人不是那种足不出户的“乡巴佬”,而是足迹遍及华夏大地、见惯大好河山的著名“背包客”徐霞客。 “探索神域,先在地界得到,然后感受神州的俗世风情。” 所谓“美丽的世界”,依然是人间的美丽。 徐霞客直接称赞“桂林山水”为“神仙境界”。
徐霞客
桂林的山水是甲天下,还是仙人之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世界。 闲暇之余,在泛舟中流连忘返,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这种地貌分布在广西西南部、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约占广西总面积的37.8%,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类型也十分多样:有孤立的山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还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暗河、溶洞等地貌,给广西带来了最惊人、最广阔的美景。
桂林
八桂大地上,河池市宜州湘北沂水湾、贺州钟山、贺州昭平银湖山、百色京西九洲、崇左天等,崇左龙州上津……无处不在的“小桂林” ” “。
没有江南山水那么多的文人趣味,更多的是大自然的禀赋; 它没有贵州山水的奇异,更多的是山水交融的温馨; 魅力,彰显独特的存在。
八桂大地上的山川河流,永远是广西最亮丽的名片之一。
米粉
桂花要是能出圈,米粉肯定是一马当先。 来广西,不吃米粉,就不算来过这里。
最近,螺蛳粉又火了一把。 湾湾人也喜欢吃螺蛳粉,买袋装螺蛳粉。 有一袋印着“你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你围起来就是我的”的螺蛳粉,触动了台当局的心。 台当局下令实体店和电商平台立即将大陆产螺蛳粉下架。 一时之间,引起了两岸网友的热烈关注。
这种有情怀、口味独特的螺蛳粉桂林东西巷美食推荐,谁不爱呢?
螺蛳粉的名气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起初,它只是成千上万的地方小吃中的一颗小星星。 直到2014年,第一家袋装螺蛳粉公司诞生,解决了运输、储存、生产等问题。 在企业、政府、电商的影响下,螺蛳粉走红,走上了网红之路。
螺蛳粉
2014年至2018年,袋装螺蛳粉连续四年成为阿里巴巴米粉销量第一。 2019年,螺蛳粉力压凉皮、热干面、擀面条等知名小吃,位居电商销量第一。 2021年成为电商平台元旦热卖第一名。
虽然螺蛳粉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面中之王”,但桂林人却一直钟情于心中的白莲花——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的历史比螺蛳粉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它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就已流行。
2017年2月,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下飞机就到桂林东西巷吃一碗桂林米粉。 他就是著名作家白先勇。 虽然只在桂林生活了7年,但桂林米粉却是他一生的最爱。
白先勇
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并没有屈服,每次打完仗回来,白崇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隔壁阿姨过来烧卤水做热米粉。 白家在1940年代后期居住在南京和上海,经常请人做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也与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不解之缘。 1940年,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工作期间多次品尝桂林米粉。 1960年5月,周恩来、陈毅到达桂林后,特意将桂林米粉介绍给陈老板,并请榕湖饭店制作米粉给他品尝。 邓小平先后三次去桂林,每次都要尝尝桂林米粉……
桂林米线
就这样,一碗普普通通的米粉,连上了现代的百年变迁。 当我们吃一碗面的时候,尝到的不仅仅是面和汤的新鲜,还有家人的爱和历史的厚重。
老油饭由民间厨师创立,已有70多年历史。 南宁人喜欢吃米粉,后来发展成老油面。 作家汪曾祺在《五味》中写道:“老友面、酸笋、肉丝汤也在其下。” 可见这位大文豪还是很喜欢老友面的。
现在,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店遍布全国,袋装食品也是电商平台上的抢手货。 但在其他地方却很少见到老友粉的踪迹。 相比之下,老友粉的准备、运输、保管就太麻烦了。
老友粉
这些复杂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需要老友粉丝承担更多的成本。 在广西,喜欢吃老友粉的人很多,而且有相应的产业配套,可以分担成本。 在其他地方,喜欢的人不多,没有产业支撑,原料也不能长途运输。 如果当地生产成本太高,那就超出了粉铺的承受范围。
没办法,南宁人比柳州人、桂林人更要承受乡愁。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聪明的南宁人也能像2014年的柳州人那样,通过提升技术、降低成本,实现“淘宝一单解乡愁”的梦想。
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是广西粉丝界闪耀的三大“金字招牌”,口碑好,粉丝无数。 不过广西既然是中国粉丝圈的“内向王”,不可能只有三个人。
仅在桂林,卤菜面、冬瓜面、马肉米粉就有几十种。 其他著名的还有南宁生米粉、百色羊肉粉、罗秀米粉、马连湿面、榆林原料粉、梧州牛腩粉、钦州猪脚粉、北海海鲜粉、宾阳酸辣粉……不胜枚举等等。 吃不饱。 一天三顿饭,一年365天都可以不一样。
来到广西,怎能不迷一圈?
国籍
少数民族是广西的一大特色。 不仅民族众多,而且人口众多。
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景、彝、水、仡佬等民族世代居住在广西。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880.8万人。 众所周知的少数民族人口大省是云南、新疆和贵州,其次分别是1563.6万人、1493.2万人和1405万人。 这也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份。
广西以37.5%的少数民族人口居第四位,仅次于西藏(87.8%)、57.8%(新疆)和青海(49.5%),高于贵州(36.4%)和宁夏(36%)、云南(33.1%) 和内蒙古 (21.3%)。
广西还有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1572.2万人。
无论是人口优势还是使命担当,广西都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势,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展现民族独特魅力,打造好广西第三张“名片” .
现在,广西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
说起西藏,人们脑海中浮现出藏族同胞的形象,藏族文化家喻户晓; 说起新疆,维吾尔人也会跳入眼帘,他们歌舞的服饰令人难以忘怀; 说到内蒙古,蒙古族男人跳跃、口吃、肉的形象也立马站了起来; 说起云南,傣族的孔雀舞早已成为美丽的象征;
说到广西,壮族呢? 你记得什么? 可能有些年纪大的人会想起刘三姐。 那部曾经非常有名的同名电影都是1960年代制作的,到现在已经60年了。 最新的是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表演《印象·刘三姐》,但表演范围基本局限于桂林,影响有限。
电影《刘三姐》
相比较而言,与蒙、维、藏相关的影视作品非常多,旅游博主的视频更是数不胜数。 傣族的孔雀舞被杨丽萍带到了央视,带到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泼水节就这样深入人心。 苗族服饰、银戒指、吊脚楼也成为民俗爱好者的“香饽饽”。 我们只要上网、看视频、看文章,就会看到很多相关的东西。
作为广西人,不知道壮族有什么特点:能歌善舞? 这件衣服很漂亮吗? 文化是否辉煌? ...几乎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其他少数民族了。
姚
俗话说:民族的,世界的。 其实细看,民族的也是民族的。
去西藏桂林东西巷美食推荐,想看看藏族同胞的民风民俗; 到新疆,看到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 ,我大概也想去吊脚楼看看,坐在风雨楼休息; 到了云南,穿上傣族服饰拍几张美照,或者端上一盘水,玩个痛快……
来广西,看什么? 玩什么?
——广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