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随笔(推荐16篇)
美食随笔 (1)
我的家乡清江,位于温州乐清。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海滨小镇。 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 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三鲜面。
据说,三鲜面最初只有三种食材:白虾、蛤蜊和牡蛎。 后来,商家根据顾客的口味要求,在原来的三鲜面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他的配料或一些特色海鲜,但三鲜面的名字一直保留下来。 哦,对了,悄悄告诉你,只有我们清江三鲜面是正宗的!
我记得在公园对面的小店附近有一家三鲜面馆。 有些人专程来这里买东西,但路过面馆时,每次闻到面条飘出的三鲜面特有的香味,就忍不住进去大吃一顿店铺。 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后来也来这里吃我们的清江三鲜面。 如果我去的次数多了,谁都会发现这家面馆不小,而且总是“人满为患”。
首先准备:生姜1小块,鸡蛋1个,小黄鱼1条,蛏子,白虾,鳗鱼干,蛤蜊,生蚝,大葱,然后是小青菜等必要的食材。 第一步是制作姜鸡蛋。 生姜洗净,去皮,切片,一半切碎,另一半留着待用; 鸡蛋打散,加入姜末,搅拌均匀,备用。 锅内放少许油,小火,煎姜鸡蛋,炸熟后捞出备用。 第二步,锅里放油,放入姜片,烧热至60%,放入小黄鱼,然后放入鳗鱼干。 炒到颜色有点黄时,放入蛏子、姜丝蛋、老酒、糖。 直接加水,然后加入白虾和适量的盐,水开后放入意大利面,水再开后加入适量的味精,放入牡蛎、葱叶、青菜即可出局。 一口下去,第一感觉是热的,然后才尝到鲜味。 咬了一口面条,不管多“热”,都想再吃一口!
呵呵,心动了吗? 我们镇随时欢迎您!
美食随笔 (2)
因为吃牛肉丸子的时候会喷出肉汁,所以得名…… 想起这个名字,我不禁笑了起来,心想:“起这个名字的人也不知道灵感从何而来,所以他想出了这么一个名字。
这时,一个“飞”上天的面团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好奇地跑了过去。 以前是卖印度飞饼的摊位。 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帅气青年,从桌上抓起一团面团,用力扔在旁边的大理石板上。 圆圆的面团立马压扁了。 年轻人慢慢拿起扁平的面团,开始在手指上旋转。 看到面团会掉下来,我很害怕,然后他把面团扔进了锅里。 随着“—”的一声响,撒上一些调料,再翻面,再烤几分钟,一个美味的印度飞饼就“OK”了。
可我吃饱了,看到好吃的就往嘴里塞,一副不要钱的样子。 炸雪糕、叫化鸡、烤羊肉串、烤鱿鱼……平时吃不下,但今天能吃够了。 最好的是炸冰淇淋。 初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个离奇的故事。 冰是凉的,油是热的,一炸,冰就化了!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他们有一个用冰包裹的锥体。 所以冰不会融化。 我买了一个,一口咬下去,外脆内滑,冰块还保留着原来的香甜可口,真是“极品”!
今天我出门时肚子很平,回家时肚子很饱。 即使在路上,也依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各种美食,希望襄樊每天都有美食节!
美食随笔 (3)
“咸汤面”是耀县流行的一道美食。
听名字就知道是小麦粉做的。 咸面汤在姚县尤为普遍,人尽皆知。 虽普通,在神州大地上难得一见,却是此地所独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另一方人。 不假。 姚县北依渭北高原,南接关中平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属缓坡、保水的过渡区。 种麦子,一望无际。 春来麦苗嫩绿,夏收时波涛金。
早饭吃面条,走遍大江南北,难得难得。 常识:早起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喝牛奶、粥、豆浆等。 姚县人则偏爱咸汤面。 先不说面条的味道,光是吃面条的场面就让人叹为观止。
县城不大,没有城廓,容得下几万人。 城内咸汤面店数不胜数,个个都坐落在大街上,人流涌动,生意自然红火。 面馆顶上写着“某某咸汤面”。 人物大如斗,醒目。 面馆不大,只能摆两三张桌子,后厨闲人不得入内,大小不详。 城中所有的生灵,都属于秦人血脉的残余。 他们粗犷豪放的气质融入了他们的身体,所以他们不擅长围桌吃饭。 手拿一个当地的大粗瓷碗,找找面馆门前的人行道,或蹲或站,咀嚼。 回应陕西十大怪事之一:“不坐凳子,可以蹲”。 面馆的老板人性化。 他买了十几个方凳放在门前。 它们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把碗放在凳子上的……
盛在碗里的咸面汤味道鲜美,令人垂涎三尺。 红色的是辣椒油,绿色的是韭菜,白色的是豆腐,细的是面条。 大碗在手,不用左顾右盼,也不用担心烫嘴。
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常客。 不着急,不着急,不着急,细嚼慢咽。 把它从面碗里捞出来,留一点韭菜,浮在面汤上,像浮萍泡在水里,睡莲泡在水里。 擦了擦额头的水,嘴巴紧贴着碗边,慢慢吸食碗里漂浮的韭菜,顿时觉得滋味顺滑。 然后将碗轻轻放在地上,站起来,打了个饱嗝,满嘴都是香味,不饱不饿,妙极了。 他抬脚离开,不多时便消失在人流中。
这种食物由来已久,当地人早就见识过了。 陌生的都是初来乍到。 这种景象就像乡下人的稻田。
只有吃过咸汤面才能体会到这个道理。 县城东有山名“药王山”。 孙思邈就是这里的人。 咸汤的面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汤是用多种中草药熬出来的。 这种独特的手段,必然与孙真人有关。 这种面食,无论妇女、儿童还是老人,都当早餐吃,没有积食之症,只是面红耳赤。 咸面汤中使用的辣椒来自当地。 皮薄肉厚,味道温和清香,辣而不辣。
咸面汤很有名。 虽然是吃的,但已经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
为了吃面,老外经常开车来这里,也是为了看吃面的场景。 味觉和眼睛都有福了。
天一冷,县城的雪还没有下,街道两边就传来了“雪花糖”的叫声。
雪花糖是耀州著名的食品。 因其口感极佳,近几十年来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几个省份广为流传。
这种糖喜低温,所以在寒冷的天气里生产和销售。
“雪花糖”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多种多样的。 一:它是在寒冷的天气里制作的,因为冬天会下雪。 二:因糖果色泽洁白鲜艳,咬一口,糖渣如雪花般脱落,故名。 两者的名字都与冬季节气的雪花有关。 用雪花来命名糖是可以理解的。
相传,元朝末年,耀州城出生的青年继承祖业,在城中闹市贩卖糕饼。 他虽然努力工作,但生意依旧平淡,入不敷出,无法结婚。 日思夜想,想的是如何把祖业发扬光大,赚钱,结婚创业,在家族中大放异彩。 忽然有一天晚上,当我陷入梦境时,我遇到了一张有着鹤发的童颜。 老人说:你运气好,还需努力。 他焦急地问道:好运啊特色美食推荐,我到哪里去要呢? 老人说:冬天的雪花。 说完,飘然而去。 晚辈一梦醒来,几天不吃不喝,一天天消瘦。 请医生仔细检查,并告诉后代家属。 此病需用白芝麻、麦芽糖煮沸,食后病可愈。 听医生的话,照做。 晚辈见了,大喜,豁然开悟,匆忙吃了,病就没有了。 经过多年改良,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食品——雪花糖。 几年后,大院建成,娶了漂亮的老婆,生了个宝贝儿子。 技艺传给媳妇,不传给女儿。 由于雪花糖口味纯正,深受大家喜爱,模仿制作雪花糖的作坊也逐渐增多,一直流传至今。
明初,雪花糖早已名扬耀州,成为权贵达官贵人冬季首选食品。 耀州雪花、三元何首乌、富平琼果,犹如三花,驰名三秦。
雪花糖是在冬天生产的。 春节买几样礼物,背几斤雪花糖走亲访友,又不失身份。
近年来,不少耀州人外出打工,结交了很多朋友。 因为回老家过年,他们没能聚在一起。 他们买了一些雪花糖,用快递送来了。 几天之内,他们就可以到达世界的尽头。 千里送鹅毛,不如礼让。
走在县城的街道上,有两排雪花糖。 虽然作坊很多,价格相差不大,但是糖的甜度不同,让糖尿病人吃的放心。 旧包装看起来越来越俗气。 然而,它在俗世中显得庄重而优雅。 凝聚时间,传播文化。
如果传男不传女,早就无法验证哪一个是真品。 当今的生活,不缺衣食,缺的是文化,缺的是传承。 有竞争,就会有努力,这在我看来是件好事。
美食随笔 (4)
我老家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妈妈是满族人。 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一顿典型的满族饭——包子。
饭包子,也叫包饭,是用小葱、香菜和鸡蛋酱等拌入米饭,用大白菜叶、生菜叶或大头菜叶包裹,捧在手上的一种吃法。 这种吃法不仅是满族特有的饮食方式,也是东北传统农家饭菜之一。
包儿不仅在东北农村很常见,甚至一些县城也有这种吃法。 记得小时候,每年暑假我都会和妈妈一起回老家。 傍晚走在巴彦的街道上,常常能看到一家人围坐在南瓜架下的桌子旁,或豆黄瓜棚旁,各自拿着或攥着一个米袋,悠闲地享受着最后的晚餐。那天。 尤其是那些已经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手里嚼着饭团包子,吃得那么酣畅淋漓,吞山吐水,甚是享受,令人垂涎三尺。
说起来,包子的制作并不复杂。 做包子,首先要准备新鲜的蔬菜。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乡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有一个小菜园。 进去的时候可以把小葱、香菜、卷心菜都挑起来,再掰一些生菜叶和大头菜叶,用清水洗净。 保留以供将来使用。 然后在灶下生火,等锅里的水烧开,把洗净的大米和小米一起放进锅里(东北人吃包子,多是两粒米),煮到半熟,捞出米饭一个漏勺出来,放在瓷盆里,放在锅上蒸半个小时左右。 两饭蒸好后,炒一盘好吃的鸡蛋酱(注意这个酱一定要用正宗的八旗酱),然后就可以围桌吃饭了。
包子的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两粒米饭,然后抓一把切碎的小葱和香菜,再舀一勺煎蛋酱,在碗里搅拌均匀,然后把洗净的菜托叶在你的手上,把拌好的米饭舀到菜叶上。 可以包起来吃,也可以用菜叶把饭卷起来吃。 因为包子里面不仅有小葱和香菜,还有鸡蛋酱,外面还包着一层菜叶,有荤有素,有米有菜,有生有熟,有细粮,也有粗粮。 这种吃法既是荤素搭配,又是粗粮与细粮的合理搭配。 而且蔬菜如果生吃,维生素也不会被破坏。 这种吃法不仅好吃,而且非常科学合理。 另外,这样的一顿饭也很经济实惠。 全家人一顿饭也就几块钱。
包子的吃法还有一个传说呢!
据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精兵攻打抚顺城后,并没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挥大军继续乘胜追击明军。 队伍出发的时候,老百姓刚刚做好饭菜。 一户人家的儿媳妇看到饥肠辘辘的士兵要走,就拿了一些刚收割的白菜,用清水洗净叶子,摊开,端上荤素饭。勺子,用菜叶包好,一个个做成饭包子,递给即将走的士兵。
为了尽快追击明军,努尔哈赤不让将士吃饭,自己也饿了。 当他率部追击数十里时,又下起了大雨。 此时队伍又累又饿,只好让战士们原地休息,就地生火做饭。 可刚下过一场大雨,不仅地上湿了,柴火也湿了。 努尔哈赤又急又饿,可是他什么也想不出来。 这时,有将士拿出怀里揣着的米袋子,献给了努尔哈赤。 又饿又累,努尔哈双手捧着饭团开始吃起来。 吃饱后,他也懒得问,这包子是从哪里来的? 士兵如实向他汇报。
从此,每当行军打仗,汉老王都会让百姓做饭包子给将士吃。 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民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无论在哈尔滨附近的乡村还是城镇; 无论是在每个农户家庭的餐桌上,还是在一些农贸市场的大厅里,你都能看到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包子,或者做着卖小馒头的身影。 摊位。 已成为东北乡镇的一道风景线。 甚至一些西装革履的人,还会到摊位买两个米袋,装在方便的袋子里,带回家慢慢享用。
美食随笔 (5)
根据我多年的亲身体验,结合电视美食节目,我研发了独家秘方,让朋友们不再只是凑合泡面,简单易行。 只要动动双手,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简单面条,10分钟就出锅了。 食饭者可酌情参考。 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我是原创!
首先,用水将汤煮沸。 在烧水的同时,要学会用统筹的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 蔬菜洗净,切好,装盘。 这时,水已经沸腾了。 将适量的面条放入水中,盖上锅盖。 水开后,揭开锅盖,放入洗净的蔬菜。 分钟,然后盖上锅盖离火,搁置一旁等五分钟,炒锅置火上,放油,等油热到70%时,放入配料,蒜,姜,洋葱炒出香味,开始炒所需的蔬菜,(青椒,豆角,肉,香菇)即可。 东西炒好后,加盐,生抽,葱花,香菜,加少许水,大约半茶杯的水,盖上收汤,2分钟就好了。 这时候拿起面条,把香喷喷的菜倒在上面,慢慢品尝吧! 如果不想炒,可以在碗里放一些大蒜和姜,加点盐和鸡精,用擀面杖把大蒜捣成泥,加酱油和香油,再放点葱花,浇在面条上,一碗素面就做好了。
这种烹饪方法是偶然获得的。 我是第一次来北京做饭。 我开了天然气,水开后把面条放进去。 不一会儿,锅里沸腾了,汤汁溢出锅来。 赶紧把火关了小,谁知道火已经灭了,怎么也打不开,老公骂个不停,看来中午吃不下了,面条只好被倒。 被老公骂了气得我一个人在屋子里看电视,谁知不一会儿老公把面端给我,我看着面说,你开火了吗? 他说不是,是刚才放的面,煮熟了。 我说这绝对不可能,我去看看锅里的面是不是真的熟了。 这真是弄巧成拙。 隔了很久,在中台看美食节目,在《教你一招》里用这个方法做的,又快又简单。 原来是用余热煮的,实在是太方便了,于是就采用了这种做法。
还有我自己创制的猪皮冻的做法。 做法简单,价格实惠,但过去的炖猪蹄要买,时间长,价格高,而且不好煮。 你买的胶水对人体健康不利。 那天心血来潮,正好用猪皮看看会怎样。 4.8元买了一斤猪皮,洗干净放入锅中,放大配料最后放盐,半小时后出锅,切丁,放入锅中加水一个小时,看着猪皮变软变白变白后,加少许盐,鸡精,酱油,倒入大盆里晾凉,3小时后,用刀把凉粉切开,加入一些蒜末搅拌,你可以享受美味。
美食随笔 (6)
写美食经典散文:我和你面条的故事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觉得这是在诉说游绵的悲壮奋斗史。 的确,燕麦面已经从过去在“下层社会”面目全非,到城乡人人都爱吃。 ,今天终于有兴高采烈的一天了。
小时候记得农村的小麦和莜麦几乎一样多,但是秋收之后,几乎所有的小麦都上交给了公粮。 通常,人们很少在家里吃馒头。 节日期间一顿饭只吃有限的白面,剩下的留着。 家里有老人和最小的孩子,那时候姐姐是我们家的小弟。 不一会儿,妈妈用刀烤了一张黄白色的面饼,上面有横竖交叉的格子痕迹,给妹妹做干粮。 肚子饿了,妈妈从挂在屋顶上的篮子里拿出煎饼,掰下一块,泡在糖水里给妹妹吃。 我和弟弟泪眼婆娑地看着,咽了咽口水……
那时候莜麦还不能作为大众食品,所以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吃莜面。 早晚常用莜面煮山药或炒面,中午则备莜面、燕窝、鱼凉盐汤。 你面条几乎覆盖了我的童年和青年生活。 我不吃面条、糕点和炒面。 不知道和你们面条当时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
在用燕麦面做的饭菜中,我其实最喜欢吃燕麦面糊和水煮山药。
入夜,昏暗的灯光下,全家大小几口人围着炕上的一大盆糊糊围成半圆,每人拿着一个粗瓷大碗,舀了一两勺糊糊。 ,夹起三四颗小山药,等到热气渐渐散去,用筷子夹起山药,咬成两半,熟练地吐出外皮,把滚烫的沙质山药整个咽下去,喝了几口软绵绵的滑溜溜的糊糊,再来几口酸菜,一种特别的舒服感瞬间从胃里升起,一头热气冒出来,一顿饭就基本结束了。 直到现在想起这顿饭,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味道在口中萦绕。 只是这种米饭不耐饿。 早上吃了一碗煮山药,就去上学了。 还没放学,肚子就咕咕叫了……
那时候,农村学校一般早上八点开始上课,下午两三点钟放学。 当放学的铃声“叮当”响起时,我们就像脱缰的野马,背着车子把屁股撞得直直的。 向的妈妈提着一个用各种颜色的布头缝制的书包,赶到离学校两里外的家。
回到家,爸爸妈妈吃饱了下班了很多次,锅里还留着热气腾腾的燕麦面给我们吃。 我们不按照固有的步骤去吃,像猪蹄一样用脏手抢着拿。 一条燕麦面鱼或者一群燕麦面窝或者几个燕麦面囤,再剥个大葱,边吃边跑出去玩。 有时看到船长的孩子端着一个大白面馒头出来的时候,总喜欢凑近他们,想用燕麦面跟他们换一些馒头,不过他们也很聪明,总是你还来不及说出你的意思就带着包子跑了……
我初中的时候开始住校。 那时,住在学校的学生会吃学生给学校的面条。 白面在那个时候还是稀罕物,一周也就一两天吃馒头。 一般是燕麦面疙瘩,上笼蒸熟。 蒸的过程中,经常有蒸汽流入疙瘩,粘成大块,吃不下。 我们煮米饭的时候,厨师们不管七十一,拿着铲子,我们三下五下二分铲到盆里。 为此,我们经常和师父发生矛盾。 它被和平解决了。 如果没有剩饭剩菜,师父就会争吵、胡说八道,企图压倒别人。 于是气喘吁吁的我们经常会联合宿舍里的几个同学,用一排子弹向师父袭来。 可最后我们还是会饿着肚子,遭到班主任的强力打压……
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农村已经实行家庭生产承包多年,大多数人吃白面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需要大量的营养来补充,在学校吃一顿劣质的饭菜是不值得我们狼吞虎咽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以干粮来补贴自己,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那时候我们有四五个要好的同学,不仅一起学习,还一起吃干粮。 每个学生吃的干粮都不一样。 有的拿了干馒头,有的拿了馒头,有的拿了煎饼,还有的拿了裸炒面。 每顿饭后,我们根据存放时间的长短吃干粮。 我们先吃最不容易储存的那种。 裸面炒面保存时间最长,也是最不喜欢的食物。 它经常被遗忘。 最后一次吃。 可每次我们努力吃炒面的时候,又到了月底回家改善伙食、领干粮的时候了……
直到大学,你这面条才彻底淡出了我的生活。 一转眼,从大学毕业,工作到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燕麦面突然翻身,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这是我在 20 或 30 年前从未梦想过的事情。 想到……
美食随笔 (7)
美国文学与美食散文
每天上网,在文友圈里,一边讨论欣赏美文,一边不时切入生活,聊聊美食。 那么,美文与美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这要从众人口中去探究。
美国文学是作家的作品,美食是厨师的作品。
写作文,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思想,确定体裁。 一旦你有了一个流派,就开始选择一个主题并模仿一个主题。 有了主题,首先要有生活素材。 这样,我们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探讨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把握生活的背景、环境、节奏等。 品味生活的百味,从而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思考或感悟。 只有有了这些生活素材和生活经历,才能大胆成熟地安排作文结构、逻辑、层次等,用好、巧妙、迅速,合理地写出来,才是一篇好文章。 同样,厨师做一道菜,首先要确定菜名,然后选择需要的食材,然后才是配菜。 菜品准备好后,开始洗、洗、切。 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后,想好先做什么,再考虑做什么。 至于佐料,要根据口味适量。 一般来说,能符合大众口味的都可以称为美食。
然而,要做出任何漂亮的文章和任何美味的食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文跟美食一样,口味都是调出来的。 一位作家说,做饭,首先要爱这一口。 爱好是基础,越爱越能做,越爱能做的越美。 的确,这位作家对写作有着真挚的热爱,并为此努力了几十年。 他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创作并发表了一系列长篇文章,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好文。 他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 他家的红烧肉不错,我觉得,就像他的作文一样,也是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是生活知识和情怀的积累,是慢慢闻出来的。 他还说,做好吃的就像写漂亮的文章,只要认真对待,端上来就能吸引人的鼻子。
总之,无论是好的文笔还是美食,都是一门艺术。 但这种艺术需要用生命的颜料和情感来处理。 生活中,有很多美食,也有很多美文。 如果每一个美食都是好文章的好题材,那么为什么每一篇好文章都不是精神美食?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认真生活,任何材料都可以写成精美的文章,任何食材都可以做成美味佳肴。
美食随笔 (8)
土家菜懒豆腐散文
懒豆腐是土家人喜爱的食物。 of the name "lazy tofu", it the of tofu made by lazy . I heard from a local old man that a lazy woman made tofu a long time ago by only the , of the bean dregs, she added green , to the , it and it on the table. As a , when it, the taste was , and the was , so it was down, and the name of the dish "lazy tofu" was ?
It is said that at the end of the Han , Liu Xiu and Wang Mang for the , and Wang Mang him to the small where the Tujia lived after being . At that time, he was tired and , so he asked a for a bite of food. The gave him a bowl of lazy tofu, and Liu Xiu also that it was after it. Later, Liu Xiu the , and a to make lazy tofu by the River.
"Lazy tofu with and straw " is a true of the in rural areas in area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but it was not to eat lazy tofu every day. At that time, the of was small, and the area of plots was large. It is small, but every plant some in the of the field to their life. when I was a child, I made a meal of lazy tofu. It was like a . I early on the pot and for it. Add and and it's even more . When I think of that smell, that dream-like , a comes to mind.
In my , the best lazy tofu is that every time I go home to make chili sauce, my will not wash the after the thin chili, and take of the , put the pre- into the , by the way Make a meal of lazy tofu, add some , , and to the , and put some the . The old man said that when lazy tofu, it is best if one is into eight large . If it is too , the taste will be bad. I tried it later, and the taste is , but I don't know the .
I that when I was in high , most of the who sent me , and it was a bit to have three meals a day like this. with good bring some . After , works . Some grind , some buy salt, some take oil, some pick , and they are busy. lazy tofu is not as good as 's, I was very happy to eat, and wrote down the of my in my mind.
Last , we came to a Tujia for free , about 200 away from the , about 1,500 above sea level, and the was 10 lower than the town. There was a fire there. The local heard that we If you want to come, you have local , one of which is sour lazy tofu, put the ready-made lazy tofu for a day or two, let it , it has a sour taste, add some suet, That taste is again, and that taste makes . But this is not often , I it in my .
It was only after I some that (rice made from ) and lazy tofu can each other in , which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human body. This can why the Tujia did not from due to the lack of food in that time.
, in the city like to in their spare time. They want to see of the great and of the and taste all kinds of . The green and green have the yearn for. In the past, had to order a good first, but now they want to find a hut in the of miles away, watch the clear and , talk about Tujia , and taste the local . Of , there is no of lazy tofu, and the after is a ! ?
Lazy tofu is not good for . it is fresh and . it every day is also , and it can also cause . For , the 's has gout after lazy tofu for three days. It seems that and Do in the same way to grasp an .
Food (9)
Essay on Leaf Tofu
Have you ever prose in your daily study, work, and life? The of prose is to the 's views and the of or in real life. I many find it to write prose, right? The is an prose of the dove leaf tofu by the , for only, I hope it can help .
At the end of and the of , in the and here, are as as . it, there are often some with small and green , that is, the tree. The tree is like a a few of and green on the red . But its are not big, they are very to , but they are pink and shiny green, a and . The scent is and can be from far away. If you pick a leaf and chew it in your mouth, it will turn out to be pink, and , and the will make you .
the tree, the have left us a . It is said that in times when the "flood the sky", due to the flood for too long, all the in the sky and on the were , and even the on the were to death. Only in the in the high of our Daba area, a small tree with still . After the flood , it was the first to the . But there was a pair of who on each other, and also the of the flood. These first- the of the pair of , and the green were their only food. The pair of on this tree and many . It turns out that this kind of is a magic tree that on the 's to their life and . The to the , and the who loves to sing " drips water, drips water" will never eat this kind of . , the tree.
By the time of of the Song , the of the were not good, and wars , and the food and , and their lives were . An old man was for food. I of tofu from for . The old man and , up a of , first the with water, them with a , and out the green juice . This leaf juice is rich in and , so it can be used to make tofu. When the juice is , use the ashes of to soak in water, and mix it into the juice of . That's a good , which these would not be able to . The old man mixed the juice with salt and chili, and it out to be very . So the craft of tofu . tofu saved a and 's food. Later, to sum up the , and that when tofu, " be paid to the of plant ash. If it is too much, it will not taste good, and if it is too , it will not be easy to . The test is the heat." This craft is also down from to in the hands of the . 到目前为止。 in the not only think that tofu can their , but also don't want to lose the left by their .
dove leaf tofu is ready, the color is like green, clear. Add some spicy to it and mix it cold, and then with a few of red , "a red among the green ", it is both and full of ! dove leaf tofu has a color, and , cool and taste. It is a rare, and green . it in will not only and keep fit, but also your .
??Now, this folk has large and small and has the most snack in . the names have been , some are " jelly" and some are " tofu".
dove leaf tofu -- an in the .
Food (10)
the Food Made by My Essay
On the eve of , at , I was by the sound of light rain the . The light rain hit the unit of the air the , a sound. I was lying on the bed, with a warm under my , and a newly e-book in my hand. , I felt on the e-book: Today is Ching Ming . Ah, the time has come for the next .清明节,远在故乡的弟弟妹妹应该顶着初春的飞雪去祭奠父母亲了!他们应该会替我给父母献上一束康乃馨吧?我曾经拜托过弟弟,他应该还记得吧?可是眼下,我的肚子有些饿了,昨晚上没吃饭,肚子咕咕叫了。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做的美食。
一、葱花千层饼。
母亲在世的时候,总是在清明节这一天给我们做葱花千层饼和小米稀饭。她和一团白面,醒一醒,大概十分钟吧,然后将其搁置在面板上,用超级擀面杖,使劲儿擀一张超大的面皮。再倒上一层内蒙古当地出的亚麻籽油,摊平,撒上盐、葱花和五香粉。从后面往前卷起来。最后揪剂子,擀面皮,放在饼铛上面。正面烙五分钟,反面烙五分钟。就变成两面焦黄色、酥脆可口的葱花千层饼了。咬一口满嘴留香,再抿一口稀饭,肚子顿时熨熨帖帖的。和我趴在电褥子上差不多。每一次吃饼,我都是狼吞虎咽地吃下第一张;细嚼慢咽地吃第二张;爱不释手地吃完第三张……
二、羊肉馅包子。
母亲会做的美食有很多种,这一会儿都浮现在我的眼前。使得我感觉自己的肚子叫唤得更厉害啦!有些担心,隔壁邻居是否听到我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了,那就太尴尬了。母亲给我们做的第二道美食是羊肉馅包子,这是中午常吃的午餐。内蒙古的春天,冬天都很冷。母亲说羊肉是暖胃的,鼓励我们多吃点羊肉馅包子。一般来说,母亲清早起来就发面了,她是用面引子发面,不用酵母。内蒙古的.天气很冷,母亲把和好的面放在炕头上,盖上棉被子。中午的时候,面团就发起来了,白白胖胖的,还有一些小眼儿,是气孔。母亲用碱水中和了面团的酸味儿。揉匀,揉劲道,揪剂子,擀皮子,放上事先搅拌好的羊肉馅。一会儿就包了十几个羊肉包子。把锅里的水烧开,放上笼屉,笼屉里摆上包子。大火蒸制20分钟,熟了。又白又胖的包子,又美观又好吃的羊肉馅包子,我百吃不厌,咬上一口,满嘴流油,令我唏嘘不已:哇!太香了!太解馋了!
三、砂锅肘子炖粉条。
这是一道菜品,怎么做的,我记不清了。只有那好吃的味道至今不忘。肉皮Q弹,肉质酥烂糯软、三分肥七分瘦,用筷子一钳,撕下一块美味的肘子肉,旁边的汤里是肥厚的粉条和清香的白菜叶儿……满满的一砂锅,又烫又香,十分诱人。里面含有些许中药的香气。什么配料,几分之几,我全然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我跳皮筋儿累得满头是汗的时候,母亲那悠长的叫喊声就飘过来了:“峰儿,回家吃饭啦!”我就知道家里的砂锅肘子粉条菜就上桌等我了,我急忙跑回家,洗手吃饭,大口大口地吃下母亲做的美味佳肴,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真好吃,谢谢妈妈!”
四、马铃薯炖牛肉。
小时候,在乌兰察布生活,马铃薯和牛肉是当地的特产,那里的马铃薯超级大,又黄又面的瓤。牛肉又嫩又香,肉丝细腻。母亲选一块肥瘦相间的牛腩,洗干净血水,切成方块,将马铃薯切成大块。两种食物放在不同的盆里,待用。
然后找出砂锅,锅底放上葱姜蒜,大料,花椒,黄芪,当归。再放牛腩,加水,加料酒,加酱油,急火烧开,慢火煨炖。当牛肉八成熟的时候,加马铃薯,急火炖20分钟。“嘚来。又香又面的马铃薯炖牛肉就可以出锅了。”
“各位小姐,各位少爷请入席吃饭了。”母亲开玩笑地说。每人一碗小米干饭,盖浇马铃薯烧牛肉。哇,我们过上共产主义生活了!
其实这样的美食不是经常吃的,一年里也吃不了几次,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可是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深刻,吃一次记一辈子。如今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美食可以天天吃,但是却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现在牙口不好了,肚子里油水大了,品尝美味的能力下降了。似乎是牛肉的味道变了,羊肉的味道也变了,再也吃不出母亲做的那个味道来了。在这黎明的前夕,我趴在床上,好想念母亲做的美味佳肴啊……
美食散文(11)
唯春与美食不可负散文
喜欢春天是因为不仅有花红柳绿可赏,还喜欢吃春。
吃春最爱当属“树上的青菜”——“椿芽”。一到阳春三月,椿树便冒出红嫩嫩的新芽,香椿炒鸡蛋,就是简单朴实的美味。采摘香椿芽儿叫“掰香椿”,掰香椿也是别有乐趣的事,在细细的竹杆头上绑上铁钩,举起来颤悠悠地把铁钩往树上送,送上树梢找香椿芽儿,找到了便勾住嫩芽的根部,竹篙往回那么一收,嫩嫩的芽儿就落了下来。谷雨前几天,香椿不但鲜嫩,光泽度强,香味也浓厚得很。香椿芽儿用开水焯一焯,切碎,倒入鸡蛋中搅匀,加点盐,待油热后下锅翻炒至金黄,便起锅成了,香气腾腾。蛋黄夹着嫩绿的香椿,煞是好看,真是色香味俱全。除了香椿炒鸡蛋,还有香椿炒豆腐,香椿拌豆腐。还可用来腌制咸菜,吃起来更是风味独特。
其次是杨树芒,柳树芒。沟畔、渠岸、地角,差不多到处都可采到。杨树芒紫红色,一穗穗挂在树梢上。杨树芒不仅能炒着吃,凉拌着吃,还能生吃。因此爬上树先是用手把身边的杨树芒摘下来,填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一番,口角边便流出绿绿的汁液。吃够了,便用竹竿敲打树枝,噼里啪啦声里,紫红的杨树芒就落了一地,然后下树拾到提篮里。柳树芒是黄绿色的,不能生吃的,采摘也不同,不能用竹竿打,只能用镰刀连柳枝一起砍下,把柳芒从柳枝上摘下来,放进提篮里,完了选择一柔软的枝条圈一柳帽戴在头上,再在光滑的柳枝上用镰刀截一小段,用树皮做一柳梢,鼓起腮吹起来,沟畔、渠岸、地角就回荡着嘹亮的柳笛声。
吃完了杨树芒柳树芒,榆钱儿也绿莹莹地挂在树梢上了。榆钱儿也可生吃,常作粘粥和菜豆腐,还能做菜窝头。先把玉面掺水和好,再把洗净的榆钱儿加入揉成团,再切成小块,做成尖堆状,空心。然后放进锅里蓖盖上蒸熟,菜窝头黄绿相间,嚼在嘴里,心生一片明媚春光。
有些事情可以慢慢来,甚至可以辜负,唯春与美食不可辜负。春天除了给我们“树上的青菜”,还给了我们漫山遍野的野菜,漂漂洒洒的春雨过后,各种春芽开始蓬勃生长,苦菜、婆婆丁、莉莉嘴、马兰头、小根蒜……就像大地储存了一冬的馈赠,一片片,一坡坡,遍布乡野山头,涌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春芽,充满着乡野之气,很多都是我们的美味,无论走在田野,小径,随便挖出一颗婆婆丁,把它的茎杆儿含在嘴里,边嚼边唱:“变变,变娃娃,变出一个胖娃娃!”唱完了,把它从嘴里吐在手掌心里,那直直的茎干儿果真变成了弯曲的胖娃娃。看完之后,把胖娃娃一口吞下。婆婆丁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婆婆丁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生吃:将婆婆丁鲜嫩茎叶洗净、沥千蘸酱,略有苦味,味鲜美清香且爽口。凉拌:洗净的婆婆丁用沸水焯1分钟,沥出,用冷水冲一下。佐以辣椒油、味素、盐、香油、醋、蒜泥等,也可根据自己口味拌成风味各异的小莱。
每到春天,没由来地心生欢喜,人间的生趣美味,怕多是在这树上和遍野的菜儿吧。虽满目都是乡村俗世舌尖美味,可留得住春天人心的还是它们。
美食散文(12)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散文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一位美食家。他自称“老饕”,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为后人留下的菜单可以摆一桌宴席,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的夫人王弗做了一道文火炖肘子的菜,因为苏东坡极其喜爱而得名“东坡肘子”。有一次,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炖肘子,因为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了。她连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苏东坡。苏东坡不仅自己反复炮制,并留下了记录,还向亲朋好友大力推荐。于是,“东坡肘子”也就得以流传后世。苏东坡善于在偶然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东坡肘子”就是一道在偶然中发明的美味佳肴。他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眷念。在他的眼中,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生活非常贫困,处境艰难。俗话说,黄州城里有三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细伢读书都说好。为什么稻草系猪猪不跑呢?因为黄州的猪很肥,它跑不动啊!黄州猪肉膘肥油腻,富人不愿吃,穷人不会做。于是,苏东坡就地取材,用他独创的方法,烹饪出一道名菜“东坡肉”。他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在贫困中依然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达到精神的超脱。“少著水,慢着火,火候足时他自美!”是烹饪“东坡肉”的要领。他有一种自足自乐的天性,所以才会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恬淡潇洒。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曾经与僧人交往频繁。有一次,苏东坡与一个老和尚下棋,不知不觉就下到了夜里。苏东坡感到肚子饿了,就对老和尚说,能不能给他弄点吃的。老和尚就叫来一个小和尚,让他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小和尚走进厨房只找来了半碗剩面条。苏东坡就让小和尚到厨房里把这半碗面条热一下给他吃。夜已深了,灶膛里火光跳跃,小和尚竟然打起了瞌睡。苏东坡闻到了厨房里飘来一阵焦味,就跑到厨房去看。原来小和尚睡着了,那半碗面条烧干了。小和尚惴惴不安地看着老和尚,苏东坡却微笑着说没有关系。他尝了尝焦黄的面条,感觉酥脆可口,味道极好,很像圆圆的饼子。于是,第二天苏东坡就教寺里的僧人制作这种食品。这种饼子做出来的样子很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焦黄酥脆,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纪念苏东坡,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叫做“东坡饼”。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惠州。那时的惠州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城里每天只能杀一只羊。官员们都去争抢着买羊肉。苏东坡作为一个被流放的罪官,怎么能和别人争抢买羊肉呢?他就等别人买完了羊肉,自己去买一块羊脊骨。苏东坡充分发挥他天才的创造力。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慢慢烤,然后把羊肉从骨头里剔出来吃。他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说,他烧烤的羊脊骨有蟹肉的鲜美,可以连骨头一起吃掉。他还笑称这样的吃法,恐怕等待吃骨头的狗会不高兴的。已近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到瘴气弥漫的惠州,他的处境有多险恶。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笑对人生,随遇而安,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得潇洒自在。苏东坡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虽然喜欢吃,也会自己烹饪美食,但是他所选择的食材都是极其寻常的。有一次,苏东坡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条珍贵的'娃娃鱼。苏东坡却没有吃,而是把它放生了。可以说,苏东坡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利用简单的食材自得其乐地烹饪美食。他从来都不追求吃得珍奇奢侈,只吃寻常食物,以求饱腹。他在平凡的食物中发现人间的美味,生活的乐趣。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代人动不动就吃饕餮大餐,山珍海味,穷奢极欲,讲排场讲体面,却食而无味,不能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颠沛流离的贬谪中度过的。他每到一地都能很快适应当地的环境,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为他们办实事。在生活困窘中,他能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发明各种美食。他曾在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的确,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苏东坡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发现生活的乐趣,创造出人间的美味。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他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惠及子孙后代。他在美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必将源远流长,光芒万丈!
美食散文(13)
奶奶的美食的散文
奶奶,昨夜我又梦到了您,可是您却直挺挺地浑身冰冷地躺在灵床上,我看到身穿自己做的寿衣的您,却怎么也哭不出来,我拉住您冰冷的手,轻唤您,奶奶,奶奶,你咋不给我做好吃的。可您却一声不吭,就那样一动不动地躺着,突然悲声四起,焚纸焚香,一群身着白衣的人围绕着您,将我们生生地隔开,我越来越抓不住您的手,我就那样努力地伸着、伸着,却仿佛飘出去,与您渐行渐远。我慌乱中惊醒,泪湿枕巾,伸出手,却不知道您在何方。
我的奶奶,已经离开了整整八年了。再过二十天就是您的忌日,八年前的现在您依然还在,我清晰地记得,姐姐开车带着我们回去看您。我们是那样的匆忙,因为我们在电话中得知,您前一天晚上吐了很多血,并且已经陷入昏迷,打电话的是我母亲,母亲已经贴身照顾您半个月了,她在电话中显得很慌张。一路上,父亲无言,我亦不停地回想我和奶奶相处的点点滴滴,试图挽留住奶奶逐渐消失的身影。
奶奶有八个孩子,五男三女,我父亲总行四,在儿子中行三。父亲当兵转业到外地上班,是当时奶奶所有孩子中唯一一个不在家的孩子。所以,我们只是在寒暑假才能跟着母亲回老家,同时又因为,父亲母亲是一个村子的,也就是说我的奶奶、姥姥姥爷、姨妈舅妈、叔叔伯伯都是一个村的。所以回去之后,奶奶家住住,姥姥家住住,姨妈家住住,每一家都住不了几天,就匆匆地回来了。
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对奶奶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甚至,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个非常严肃、非常严厉的老人,最好的相处方法是敬而远之。每次我们回到老家,会先从奶奶门前经过,奶奶会站在没有院墙的屋门前的槐树树荫下,一直守望着我们。待我们进到门里,奶奶会首先查看给她带了什么,而这时,母亲会递给我们其中一部分,让我拿到姥姥家。每次这样做时,奶奶都会不高兴,但守着我们,却不敢发作。
奶奶不喜欢母亲,因为母亲生育了四个女儿,未曾给她的儿子留后,让她的儿子断了香火。母亲也很敬畏奶奶,虽然奶奶不喜欢她,但因为父亲,母亲依然应该做的,都认真去做,即便奶奶给了气受,母亲也会盛放在心里,不会跟父亲说,而免得父亲夹在中间为难。
因为奶奶不喜欢母亲,所以,奶奶不会给母亲做好吃的,每次回去,就是随汤就饭,她平时吃什么,就做什么,绝对不会特意的改善。但只要我在,奶奶就会特意地给我做好吃的,当时我并不懂得那些好吃的意味着什么,但现在回想起来,在八十年代,寡居的奶奶可以为我做到那些,真是费了她不少的心力呢!
奶奶最擅长的就是玲珑小包,玲珑小包就是小个的包子,大约比饺子大不了多少,每个上面均匀分布着小褶皱,像朵花一样的漂亮。奶奶也不会做太多,最多十几个,然后只给我吃,我母亲、我妹妹都没份,母亲倒不说什么,倒是年幼的妹妹嘴巴撅得老高,气得连饭都不吃。我在奶奶对我的笑意中怯怯地吃着,奶奶的笑仿佛是最大的保护伞,谁有情绪也不敢说,谁也不敢抢,这些都是我的独食。
奶奶还会做烤红薯,在烧火做饭前,先在柴禾灰烬中藏上两个红薯,然后烧到中间,就用烧火棍把红薯拨拉出来,烫的两只手互相倒着倒半天,然后按按软了吗,如果火候合适了,就递给在一边已经垂涎欲滴了好久的我,我双手捧着烤红薯,吃的满嘴都是炉灰。红薯那个甜呀,甜得我裂开满是红薯的嘴巴,对着奶奶笑,奶奶则一指东屋,我就灰溜溜地溜进去,因为我知道,奶奶是怕妹妹看到再跟她要。
奶奶做的烧茄子就是一绝,在大锅中将切成不规则薄片的茄子翻炒一下,然后待茄子稍微有点泛黄,就倒入没过茄子的水,然后在上面放上篦子,熥上馒头。这时,小火慢烧。等一会儿,锅边上来气儿,用布闷上边儿,然后将桌子摆上,将堂屋收拾干净,这边的茄子和馒头就一起都好了。馒头中浸透着茄子的清香,茄子则被煲成焦黄色,吃起来边上脆脆的中间软软的,非常好吃。有的时候,奶奶还会煮一个鸡蛋。她将鸡蛋藏在手心里,然后顺着碗盘的空隙,偷偷滚到我的面前,我赶紧抓住,藏起来。而这一切都逃不过妹妹的火眼金睛,她的小嘴巴立马又撅起来,一“哼”,把饭碗一推,就跑去几个胡同那边的姥姥家告状去了。
奶奶不仅会做美食,她还会经常给我留很多好吃的。有的时候,我正在姨妈家跟表弟表妹一起玩,奶奶会颤颤巍巍地跟过来,刚刚走进门口,就决计不再向前走,而是继续大声喊:粒儿,粒儿,快来,快来。每次听到她的呼唤,我总是会蹦跳着在姨妈表弟表妹羡慕的眼神中,被奶奶牵着小手回到奶奶家。
一个搪瓷盘下扣着的,可能是一块西瓜,几个西红柿,也可能是一根黄瓜,半个甜瓜。已经不能种地的奶奶没有自己的地,她经常半倚靠在一个躺椅上,在没有院墙的院子里的树荫下乘凉,而路过的乡亲,地里种什么,收获的时候就会给奶奶一点,而奶奶每次都会笑眯眯地收下。奶奶是这个村子里少有的几个大辈分,受人尊敬也是应该的。而奶奶获得的这些,她都会留给我,每次我看到这些,都会喜滋滋地独享,而全然没有注意到坐在我身边那个在咂吧着嘴巴的老人。
奶奶40岁守寡,一直到她八十多岁都是独居,性格好强的她不愿意跟着任何一个儿子女儿过日子,她宁可自己靠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在我刚刚上初中时回去,七十多岁的奶奶依然可以赶集。她赶集就是靠走路,她当时牵着我的手,走得非常慢。因为一路都是土路,并且车辙密布,走起来非常硌得慌。我不甘寂寞,总是蹦跳着去路边摘个野花,拔根野草。等到了集市,奶奶买了五十个鸡蛋,三斤桃,然后我们一人一样地往回拎。我拎着鸡蛋,奶奶拎着桃,一会儿我就累得胳膊发酸,一会儿就需要停下来歇歇,而奶奶的脚步却非常稳健,她不紧不慢地走着,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她接过我手里的鸡蛋,我换过她手里的桃。可桃子也是怕碰的水果,我拎一会儿又胳膊发酸,走不动。索性蹲在那儿赖着不走。奶奶没办法就走回来,然后一手拎着桃,一手拎着鸡蛋。我面红耳赤地跟在后面,鸡蛋和桃子一直到家都完好无损。奶奶这时才顾得上擦擦额头上的汗水,还没忘记递给我一个桃子,提醒我自己去洗。吃着又大又甜的桃子,我看到奶奶又开始抱柴禾,准备烧火做饭了。
在不断地回想起奶奶做的好吃的,让我不禁泪流满面,我们当时都不知道再次看到奶奶会怎么样,甚至不知道奶奶这个时候还在不在。我生平第一次感觉到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是那么的弱小。
终于赶到之后,我们看到站在门外的大姑和三姑,我们的心终于放下来。可真的见到奶奶,却发现上次回来看到依然可以坐在炕里的窗户那儿看人来人往的奶奶,此刻已经完全失去了意识。她的'手总是在不停地挥舞,我以为她想要什么,但三姑却说,奶奶这样做根本全无意识。爸爸唤娘,我们唤奶奶,可奶奶始终没有睁开眼睛。可我却分明听到奶奶原本杂乱的呓语中,掺杂着一句非常清晰的话:擦粘粥,包饺子,擦粘粥,包饺子……她还喊,三儿,三儿……我赶紧答应,但奶奶的手却没有伸向我的方向。
我招呼大姑三姑去擦粘粥、包饺子。可真的做好之后,三姑将半个饺子塞到奶奶的嘴里,奶奶却一点都不知道咀嚼,更不知道吞咽。奶奶的手依然挥舞着,她嘴里被塞了东西说不出话,看到她的样子,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还是母亲反应过来,她用手抠出了饺子,然后流着泪说:并不是奶奶想吃饺子想喝粘粥,而是寡居已久的她知道她的亲人回来了,她在下意识地安排做饭,招待她的亲人们。
母亲一说,我们所有人都忍不住嚎啕大哭,父亲更是捂着心口泪水涟涟,姐姐将脸紧紧地贴着奶奶的脸,我拉着奶奶的手,连说我回来了,我回来了,你的三儿回来了。可奶奶依然没有一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