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喜欢在朋友圈里装成土豪
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几位这样的“演员”,他们明明生活平淡无奇,却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发出莫名其妙的炫耀内容,包括各国的名胜古迹、豪车、奢侈品、高档美食、自拍......具有特别强的皮肤磨削
朋友圈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会想尽办法获得关注和肯定,甚至一个电商平台也开始出售相关资料来炫富,让这些人的“演技”更加真实。那么,这场“表演”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呢?
它与年轻性格的发展有关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揭露自己的缺点是人的天性。但大多数人不会到处散布自己的长处,因为过分吹捧会让性格健康的人感到不舒服。简单来说,人们更喜欢别人接受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因为不属于自己的美丽而受到赞美。那么,这种喜欢制造“假富贵”的人,为什么爱打自己肿的脸,变胖呢?
一个人长大后的行为与他早年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将儿童认知的构建阶段分为四个层次:感觉-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感官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对世界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探索;在前思考期(2-7 岁),他们开始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能用简单的符号来指代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思考期(7-11 岁),学生开始能够逻辑思考,拥有简单的推理能力,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理解外部世界并与之互动,削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正式思考期(11 岁以后),学生逐渐掌握抽象思考的能力,并能够跳出现实事物的限制,进行系统的思考活动。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人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了解社会开始,孩子逐渐认清社会的面貌,逐渐学会与社会中他人交往的规则。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思考时期,孩子才真正开始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培养同理心、利他行为、同理心等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不培养利他主义的自我,他将继续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行事。
而这种“自我中心”,不是为了呈现真实的自我,而是呈现一个过于理想的自我,同时抛弃那个无法接受的自我。因为他们更在乎他人的关注与肯定,所以为了获得这些关注与肯定,他们不惜牺牲真实的自我,将自己打造成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如何避免继续 “行动”。
“打肿脸变胖”不一定是病态的表现。相反,在成长过程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的转变并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果发展。有几种方法可以避免编造故事,因为我们急于展现 “更好 ”的一面,但我们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 - 因为别人认为好的只是他们伪造的幻觉。
第一种方法:成为真实团队的一员。例如,如果你去上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课程里的每个人都是初学者,在小组里告诉自己“我和大家一样”,重新适应脚踏实地的成长过程。
第二种方法:重温童年经历。重新审视我们在成长阶段开始夸大自己的原因,因为父母的无理要求,或其他原因,并尝试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处理这种创伤。
第三种方法:减少刺激物。结合前两种方法,尝试逐渐减少使用社交媒体和类似的社交工具,以减少对刺激的依赖。
最后,我想说,忠于自己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成长的必要轨迹。在这条轨道上,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美丽,然后才能拥抱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他人和真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