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沉大连高速公路:改变观念、改善生活、改变时空

日期: 2024-04-15 10:07:37|浏览: 25|编号: 96374

友情提醒:凡是涉及到交易情况,请自行判断真伪,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辽沉大连高速公路:改变观念、改善生活、改变时空

[编者注]

岁月不乱,春秋繁盛。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以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精神、蓬勃的生命力,谱写了一曲震惊世人、令鬼神垂泪的壮丽凯歌。 一幅改革开放的壮丽图景。 历经四十年风风雨雨,改革已在路上。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通过人民网、人民网、人民网、每日在线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传递时代记忆中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时代的快速变化。

2018年国庆黄金周第二天,沉阳市民王彦明带着家人去自驾游。 “我儿子还不到一岁,沉阳到鞍山的距离刚刚好,可以远行一点,泡个温泉,晚上再回家,小孩子不会觉得不舒服。” ”。

走惯了沉大高速公路的王彦明不会想到,这条路在30多年前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50后·建设者

“路是用脚来衡量的。”

12月10日,记者见到了64岁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景伟。 他本来几年前已经退休了,但由于工作需要,他仍然忙碌在项目建设第一线。

作为当时的设计者之一,薛经纬在谈到沉大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时打开了话题。

“我是搞设计的,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修这条路。” 看到记者脸上的疑惑,薛经纬笑了笑,“那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

辽宁是工业大省。 当时,连接沉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已不能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 汽车多、路窄、人车混杂,平均行驶速度不足每小时30公里,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信息的涌入,高速公路的概念引起了当时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当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修高速公路,二是修了路没人走怎么办。” 30多年前,“高速公路”还是一个生僻字眼,而且由于建设成本高昂,通车后还要收取通行费。 “很多人都担心修路成本收不回来,毕竟我没听说过有人走路要付费的。”

最终,经过国内外考察和专家论证,并报送交通部审批,沉大高速公路工程于1983年正式立项。

回忆沉大高速公路的设计过程,薛经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难”。 “可以说,我们是用脚一步步丈量设计图的。我们先在1:10000的图纸上选定线条,然后到现场用钢尺沿着选定的线条测量100米后的100米。”统治者。” “然后‘我们用的光学仪器不准带。’”他做了一个抱小孩的动作,“我们就这样抱他,怕被撞到。”

为了不破坏人们的农田,测量只能在冬季进行。 薛经纬说:“零下30度,我还记得脚后跟被冻住的感觉!”

经过艰苦的实地勘察,计算工具的缺乏成为了新的问题。 “只有总工程师才能使用高级计算器,拥有普通计算器的人还不到一个,有的人只能用算盘进行计算。”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国内没有任何设计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1984年6月27日,沉大高速公路终于正式开工建设。

双向4车道建设标准和120公里每小时的设计行驶速度,对沥青路面的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购置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后,建设者们用“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严谨求实、争创一流”的“申达精神”,将前进速度提高到每天2公里。 薛景伟感叹道:“即使在今天,建设速度也算很快了。”

车辆在沈大高速公路上行驶。 (辽宁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经过六年零两个月的建设,1990年9月1日,全长347公里的沉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全国第一条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 日通行能力可达5万辆次,年货运能力8000万吨,客运能力1.3亿人次。

当被问及沈大高速公路全面通车时的感受时,薛经纬坐直了身体说:“那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一天!”

高速公路开通后,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第一个问题。 有人愿意付费走高速公路吗?

“通车后的头几天,只是偶尔有卡车开过来行驶一段路段。” 薛经纬坦言,当时他感到很不安。 然而,司机们很快就发现了高速公路的好处。 “营口港的一位司机曾告诉我,从鲅鱼圈到沉阳的单程有200多公里,走普通高速公路来回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如果走高速公路,虽然通行费增加,车辆周转效率提高了50%,他自己的收入也能大大增加。”

算完经济账,沉大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 1990年,沉大高速公路的车流量为142万辆,2000年增加到5714万辆。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交通量持续增加,部分路段进入检修期,沉大高速公路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2004年工程竣工后,沉大高速公路成为全国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

沉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施工现场。 (辽宁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沉大高速公路建成后,辽宁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推进。 目前,全省有高速公路27条,总里程4331公里。

2018年12月11日,高速公路铁岭至本溪段正式通车,标志着辽宁中环高速公路全线竣工。 当天早上,薛经纬发来了一张铁本高速通车的照片。 他说:“这一次我打算彻底退休。”

60后·经理人

“服务区由封闭走向开放”

12月12日,在沈大高速公路井泉服务区,从一家便利店里走出的司机赵先生告诉记者,“这家便利店是去年在加油站旁边新增的,离我们购物更近了。” 他一边拧紧手里的矿泉水瓶盖,一边朝刚刚加油的冷链运输车走去。 “精泉开通后,我们这些跑国道的人也能享受高速服务区的‘待遇’。”

十几天前,这个东北首个开放式服务区商业综合体刚刚迎来一周岁生日。

辽宁省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武 “要第一,我们井泉服务区30年前就获得了这个称号。”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

1990年代初期,刚刚毕业的文武来到位于沈大高速公路上距离大连36.4公里的井泉服务区工作。 “我刚参加工作时,沉大高速公路才通车几年,服务区功能很简单,只能提供基本的就餐、如厕、加油等服务。但你有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高速公路和服务区可都是难得一见的东西!

全封闭、全互通、有收费、有管理,这是高速公路的最初定位。 1988年10月25日,沉大高速公路试运营六天后,井泉服务区正式投入运营。 2013年被中国公路学会誉为“中国第一服务区”。

井泉服务区旧貌。 (辽宁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20世纪90年代,路过的车辆大多是大卡车,餐厅里的食物又油又咸,吃起来就像一顿饭。”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路人是第一要务。 除了吃饭,上厕所也是进入服务区的人们的一大需求。 文武回忆说,“当时的卫生间面积有64平方米,有32个马桶座,但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建在距离餐厅二十、三十米的地方。冬天,司机都要走回来。”从浴室出来,用冰凉的手揉搓他的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大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井泉服务区逐渐无法满足过路人的需求。 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随着沉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推进,井泉服务区完成首次升级改造,集餐饮、购物、汽车加油、汽车维修、旅游休息于一体。

“之前比较分散的各个功能区,这次都集中到了一起。” 文武表示,改造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餐饮上。 “自1999年黄金周开始,越来越多的家庭一起出游。但我们原来提供的饭菜比较油腻,味道重,老人和孩子都不太习惯。” 为了满足各个年龄段的人。 为了满足需求,井泉服务区增设了连锁中式快餐、水果亭,还推出了一些简单的小吃。 同时,浴室面积也扩大了数倍,拥有84个马桶座。

改造后的服务区日均客流量近万人次,高峰期可达5万人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者很快发现供需缺口再次出现。 因此,2017年,井泉服务区再次启动升级改造工程,其新定位是东北首个开放式服务区商业综合体。

服务区升级为开放式商业综合体。 (辽宁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用文武的话说,这不仅提升了整体服务面积,也重塑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以前我们的想法是,路人在这里消费完后,最好赶紧离开,给后面的人腾出空间。但现在,我们不仅要服务好路人,还要把服务区融入到服务中去。”区域社会经济体系”。

此次改造,井泉服务区围墙被拆除。 在不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秩序的情况下,后方新建停车场与202国道相连,实现了高速公路与普通道路同时作为服务区。 布局上,将主体建筑改造为纵横结构,引入众多知名商户,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 完善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免费开水房、夏季淋浴、儿童游乐区等服务设施。 建设LNG加气站、房车露营地和8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满足新兴车型的道路需求。

2017年11月30日,升级后的井泉服务区正式开业。

服务区开通后,不仅惠及路人,也惠及周边群众。 “现在,无论是宴请、购物还是休闲,周边村镇的居民都会来井泉,我们这里有洋快餐、外卖服务。” 据文武介绍,目前,开放服务区一侧日均客流量已达千余人次。

同时,井泉服务区还建立了当地就业促进平台,为群众提供家乡就业机会。 “服务区有管理人员、加油员、销售员、清洁工、保安等200多人,其中90%是周边乡镇的人。”

现在,几乎每天下午4点到8点,井泉服务区202国道边都会出现客流高峰,有时还得排队等候。 文武说:“大家都用脚‘投票’,这是对我们服务最大的肯定!”

70后·服务器

“我们的目标是走得更快”

“‘高速公路’就是可以高速行驶的路,那是我当年高考作文里写的。” 身材高大、扎着马尾辫的陈玲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当时我还不知道高速公路,路是什么样子,只能从字面上理解。”

1996年7月,陈玲玲来到沈大高速公路鞍山站,成为一名高速公路收费员。

“当时鞍山站叫大道湾站,当时我还不到20岁,我以为这份工作只是收过路费,并不难,但在上岗培训时却被警告了。” ”。 钞票有四种面额。 车子一共有五种,尤其是当我看到那长长的分段价格表时,“当时我就感觉脑袋嗡嗡作响,我就想,我要多少年才能记住这个啊!”

20世纪90年代,沉大高速公路收费站采用人工收费。 高速公路入口处的收费员必须一口气完成识别车型、询问目的地、按里程撕票、收取通行费、手动举杆放行五个步骤。 出口收费员必须在所开票上加盖“核验”印章,完成车流统计任务。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玲玲用了这个词——原始。 “你知道当时的流量是怎么计算的吗?选‘正’!” 她笑着说道。 “这还不是最头疼的,因为我们要手动控制升降杆,最怕的就是砸车,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虽然手续繁琐,但收费员会尽力加快办理速度,为过往车辆节省通行时间,不犯任何错误。

“老沈大学收费站冬天冷,夏天热,三伏天我忙着撕账单,没时间擦汗。冬天靠电暖器,脚很烫。”还是冷。” 陈玲玲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收费站成了她的另一个“家”。 由于高速公路24小时运营,她可以在轮班间隙在休息室补觉。 “当时收费站旁边都是庄稼地,晚上田鼠满地跑,吓得我们连厕所都不敢去。”

陈玲玲(左二)与同事在即将改造的收费站前合影。 (陈玲玲供图)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2004年,沉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竣工,收费站新引进的电子系统迎来了高速公路半自动收费时代。

手撕票已被通行卡取代,价目表不再需要记住,因为系统可以自行计算。 对于“陈玲玲”来说,升级带来的最大便利或许就是减轻了压在她们心头多年的负担。 “我们终于可以不用手动控制升降杆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集装箱运输车、冷链运输车出现在陈玲玲的面前,它们起源于距收费站仅2公里的综合物流产业园。 产业园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了顺丰、圆通等15家社会商户入驻园区,共开发多式联运客户168家,运营线路69条。 园区顺丰速运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货车主通道,“辽南发往全国各地的快件,必须通过沉大中转至沉阳及全国其他省市”。高速公路。”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交通量的跨越式增长。 “刚开始工作时,我们收费站每天的车流量只有1000次;现在高峰期的车流量达到10000次以上,五一、国庆等高峰期可以达到30000次。”车辆的增加,保证畅通已成为新的课题。 “以前只需要5人轮换值班,现在需要20人才能保证正常运转。”

通过ETC收费通道的车辆可不停车通行。 (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2014年12月26日,辽宁省成为全国首批14个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省份之一,实现ETC全国联网。 目前,全省ETC用户总数已达185万户,公交ETC使用率超过43%,位居全国第三。

智慧交通的快速发展,让已经担任海城南站站长的陈玲玲感慨万千。 “在人工收费时代,入口处的收费员需要一分钟才能完成放行,而现在只需7秒。如果车辆使用ETC通道,无需停车即可轻松上高速公路”。

改革开放40年来,观念的转变、生活的改善、时空的变化,让高速公路从“奢侈品”变成了人们出行的“必需品”。

沉大高速公路也从连接沉阳、大连的高速公路转变为辐射沿线五市的“交通文化旅游一体化带”。 如今,辽宁日益密集的“高速网络”不仅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也引领4300万辽宁人民走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速公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