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卷一(山东卷)语文试题基准分析
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题中心
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是全国第二批迎来新高考改革的省市。 山东省、海南省的中国高考试题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具体为新高考试卷1和新高考卷。 第 2 卷。
新高考,新赛道,新规则。 山东省进入新高考改革以来,在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高端领导和指导下,高中语文积极行动,认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语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文献研究》。 《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和2019年山东省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心安排潍坊市高中生语文复习,遵循正气出新命题思路,覆盖重点高点频考点、重点创新题型,同时进行公式命题的目标练习,努力做到“用问题引领研究”“用研究促进教学”“教研双向融合”从而实现精准备考,引领潍坊语文精准发展,实现潍坊语文高考大提升。
解读2020年高考卷1试题并不难。 不难发现,试题立足智育,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准确落实高考评价制度,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现实。 在增加知识见识、注重能力测试、突出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大胆实施。
回顾高三的复习和准备,我们发现我们的复习方向准确,题型稳定,考点准确。 我们实现了既定目标,为2020年高考做好了精准准备。 下面以2019-2020学年潍坊市五场中考(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三模)语文试题为例,与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以供大家更好地了解现状。 对2021年高中语文教学和语文高考备考有一些启示。
1.讨论实用的文本阅读(19分)
改革前,阐述类有1-3题,实践类有4-6题。 改革后,讲解实践类合并为1大题,设置为1-5题。
高考第一题B项: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古代比较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它来进行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潍坊一号模型测试第二题B项:故宫探索了许多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但在传播方式上,由于对开放底线缺乏信心,也存在减少媚俗等批评。 比较发现:高考试题的错误设置是强加因果。 同模型的第二题这里也设置错误,有一个重要的标志词“因为”。
高考第一题D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 两者的形成和演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都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演化过程。 期中考试第一题B项:城市文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市和农村全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式。 期末试题2C项:材料2和材料3的作者虽然含义不同,但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在维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中的重要性。 高考试题设置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并列,导致物种关系混乱。 这是期中第一题B项的错误。 二是使用绝对判断词“都”。 最后第2题C项,也对绝对判断词做了一篇文章。
高考第3题主干: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3分)。 期中考试第四题题干:根据《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建立 基本原则:在下列实例的分析中,错误的是(3分)。 这两道题都是以课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为基础,都测试“理解课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和“检索和提取课文的意义”。 “重要信息”、“概括和整合文本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的能力”和“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高考第四题题干: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历史地理学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4分)。 三模考试第22题题干:筛选、整合以下各段信息,界定《民法典》的定义,不超过70字。 两道比较题均采用“定义”格式来测试信息筛选以及对重要概念的概括和理解。 近年来的高考题中都没有涉及到这个考点。 我们在提出命题时得出的结论是,通过突出逻辑测试,这个考点和题型是最具代表性的。 结果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高考第5题题干:请简要回顾材料1的上下文。(6分) 模型1考试的问题4:如何逐步讨论材料2? 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6分) 两道题都测试文章的写作思路,答题方法相同。
2.文学文本阅读(16分)
从体裁选择来看,2020年山东高考试题选择了散文。 五套潍坊题中有两套考散文,其余三套分别考小说、戏剧、新诗。 从这个角度来看,潍坊今年的五套模拟题不仅注意到了省模拟考中表现出的新变化,同时也没有盲目专攻新诗。 相反,它普遍注重文体的选择,以散文为重点。
从文本本身来看,2020年山东高考题选择了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于健的一篇关于古典生活、建筑、工艺的散文散文——《建水集》,由中信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出版可以说是一本相当新的书。 这也是诗人于坚对“诗意栖居”的思考。 书中,作者用清迈永恒的文笔和真实的传奇故事,向我们介绍了“建水”这个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小镇的前世今生,并描绘出一幅与当下喧嚣密切相关的画面。 悠闲淡雅的古镇画卷与都市生活完全不同。
潍坊高中期末考试考的作文摘自徐桂香的《高贵的贫困》,表达了方志敏烈士的“贫困”精神品质。 巧合的是,这篇文章来自《2017年中国短美文选》,该书也是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的,也是一篇相当新的作品。 潍坊高中第二届模范考试作文摘自熊兆正的《谁手捧色彩,练空中舞》,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自豪感,歌颂长征精神和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 本文来自海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独立文集:历史之友》,是熊兆正先生的散文集。 本书分为四卷。 本文选自《祝福中国》第一卷。 和于坚一样,熊先生也是一位作家和诗人。
从选文长度来看,山东高考题为1670字,《高贵的贫困》为1500字,《谁手捧色彩,练习在天空中舞动》为1490字。 精选的潍坊文章更适合学生的阅读训练。 您可以在下一步中更适当地添加。 大量的阅读。
从题型设置上看,山东高考试题延续了省模拟考试的题型,由两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组成。 比分也保持稳定,依然是3+3+4+6=16分。
高考题六: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哪一项是错误的(3分),考试角度是文章的思想内容,《高贵的贫困》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谁在天空中练习色彩的舞蹈”是“下面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总结”,与标题要求完全一致。从选项设置来看,潍坊的两套散文题兼顾了词句理解、段落结构、整体设计,这与山东高考题干的描述完全一致,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掌握整体文字能力,训练起着重要作用。
高考第七题: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鉴赏,哪一项是错误的(3分),考试角度是文章的艺术特色《高贵的贫穷》和《谁持有色彩》和《空中舞动的实践》都是“下面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标题要求完全一样。 选项设置考虑了对词语、句型、修辞、语言特点的综合考察。 不仅引导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注意文章细节,还训练学生处理句子鉴赏题的能力。
高考第八题:写这篇关于水城建设的文章时,花了很多笔墨在食物的描述上。 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4分)。 审查角度是文章的内容设计。 《高贵的贫穷》是《你怎么理解这个‘高贵的贫穷’》,《谁手握色彩,练习空中舞蹈》是“请简单分析一下‘谁手握色彩,练习空中舞蹈’这首诗的作用全文中”,都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整体结构的设计;同时,“谁持有色彩,练习在天空中跳舞”的问题设计也考察了角色的作用。文中引用的诗词,在今年高考第六题C选项中得到了完美的运用。
高考第九题:这篇文章使用了两个线索:空间和时间。 请简要分析(6分)。 审查角度是文章的整体结构。 这在《谁执彩练空中舞》第8题中已经涉及到了。 从潍坊两套论述题的第9题来看,潍坊更注重内容和艺术的综合考察。 因此,第9题的设计更偏向于整体探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例如,《高贵的贫困》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方法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方志敏?请结合文字简要分析”。 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今年是山东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所以更倾向于平稳过渡,不设置更高的难度。
综合来看,潍坊的两套散文题可以说处理得非常完美。 无论是选文、出题、难度控制,都做到了完美对标。 方向引导和能力训练也得到全面掌控,顺利完成。 高考备考指导。
3.古诗词朗读(35分)
文言阅读题10-14选自《明史·左光斗列传》,共600字。
问题10:下列文中带有波浪线的句子片段中,哪一个是正确的(3分),与一年级模型C、D项中句子结构关系的考察相符。
第十二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中,错误的是(3分)。 D项:左光斗遭受迫害,死后平反。 他的家人受到牵连,他的母亲、兄弟及十多名家人被迫害致死。 直到魏忠贤被处死后,才被追谥忠义。 错误点是“母亲、兄弟及一家十余人被迫害致死”,与《潍坊易墨文言文阅读》第十二题一模一样。
第十三题:“被折磨致死”,被动句,被折磨致死,期末考试,潍坊艺某考了被动句模式。
古诗词阅读题15-16,杜甫的唐诗《送别郑濂到襄阳》和杜甫的潍坊三默的《送别李平士使蜀》都是送别诗。
第15题B项:虽然以后仍会有朋友的诗相伴,但面对分离,诗人仍然感到恐惧和悲伤。 课文理解有误,同时期中考试的诗词选择题题设置方式也有错误。
问题16:这首诗的颈联触及峨眉、仙寿两座山。 它在表达分离方面起什么作用? 请您简要分析一下。 (6分)本题与潍坊的16题完全相同。 “竹子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两首诗都提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和“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一下。“你得到了什么样的成长启发从它(6分)》的诗题考查角度相同,都是考查诗意意象的作用,都是用物来写人。
名篇名句听写(1)上学期期中考试的《论语·进阶》名句同榜,(2)李清照的《一截梅(红莲藕香罐)》 《秋仍玉)》名句同默写,(三)辛弃疾《菩萨曼》三款中名句同默写。
4.语言运用(20分)
高考第十八题,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课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3分),测试破折号的使用,并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第二个和第三个模型测试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二个模型测试冒号,第三个模型测试括号。 虽然高考和市模考的标点符号不同,但在这种提示下,对常用标点符号进行了复习,这对备考很有帮助。
高考第十九题分析了所用比喻的相似性。 第一个和第二个模型研究了修辞技巧,包括隐喻。
模型中的18个问题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选项A和D都测试隐喻,选项D是错误选项。 这是用来对比喻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这个考点与高考完全一致。
高考第20题,文中带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我满意地把糕点粥都消灭了”。 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 为什么原文表达得更好? (4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对比分析。 第一个和第二个模型考察改写句的表达效果,并从修饰句、长短句、文体等角度进行分析。 与高考题完全一致。 。
高考第21题错句分析。 第一部分逻辑不通,第二部分主语不完整,第三部分用词不当,第四部分搭配不当。 错句分析五次潍坊考试全部考查,涉及错句类型较多。 虽然内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考察类型。
高考第22题压缩段落题。 第二个模型测试发现压缩段落涉及的关键点相似:时间、事件、核心内容,与高考题一模一样。
5.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写作。 (60分)
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国家把人民和生命放在第一位,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行和聚会; 娱乐、体育场馆关闭; 政务服务在线办理; 学校有序推迟开学; 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 防疫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执勤,防控疫情、送菜买药、解燃眉之急; 医学专家实时在线,提供科学指导,增强抗击疫情信心; 快递员冒风冒雨,奔波于城市乡村; 司机夜以继日地工作,保障物资运输; 教师坚守岗位,在线授课; 记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暖和力量。 抗击疫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准备好自己的标题; 请勿复制或剽窃; 不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我的新年愿望》和《我心中的新时代英雄》两篇作文的作文题目都是以疫情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重大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反思,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与高考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命题是一致的; 信息性文本阅读模型测试社交距离,为考生的作文提供材料,让考生熟悉作文主题; 第一、三范文的材料与2020年国卷二内容相似,复习方向也相似。
潍坊期中、期末、一模、三模作文考试题对演讲、演说、书信等应用文体进行了反复训练,这与国家卷一要求的演讲稿一致,演讲稿国家卷二、2020年国家卷三要求,要求字母完全一致,文体要求训练有素; 第二套模考要求写一般议论文,与山东卷(新高考国卷一)的作文要求相同。
总之,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和准备,从高考题型分析和对标来看,潍坊五场大考实现了考点与题型的全覆盖、高匹配。 当然,面对高考出题场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深入考核,我们高考语文备考还有深入研究和改进的空间。
~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