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题来了!部分作文试题及命题思路解析看这里。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今日拉开帷幕,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上午结束。
今年的语文考试共有七套试卷。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的汉语试卷均设有独立题,作文题单独设置。 外省高考语文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制定。
我们来看看今年的作文题目
也
统一命运系统的作文命题思路
↓↓↓
国家A级
测试题内容: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时间有了更好的掌控,但有些人却成为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和想法?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准备好自己的标题; 请勿复制或剽窃; 不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时间”是本次写作考试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生命意义的基本前提。 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 如何安排时间、控制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体现。 生活中,对时间的规划、安排和体验,是时间观念的具体体现; 这是考生构思和写作时感受和思考的起点,也是写作最直接的切入点。
“科技”是材料中的另一个关键词。 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如何通过科技更好地掌控时间? 通过编写计划、任务书、行程等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 通过利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技术,例如机器生产和运输,我们可以扩大交流范围,拓宽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比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可以让我们体验的时间更有品质。
材料中的“时间的仆人”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在时间面前迷失自我。 他想要控制时间,却适得其反。 相反,他受到了时间的影响,失去了主体地位。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因为对科技的依赖,生活变得机械而僵化。 例如,我们拘泥于时间表而忽视灵活性和自主性。 我们被日程表所支配,厌倦了追赶进度,没有自己的时间。 这确实是很多备考高中生的学习状态。 在高中最后阶段,触及这个话题并不敏感。 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 “一一放松”、“见好就约”并不是奢侈品。 思想是很多好学生在现实中已经具备的学习品质。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拥有一些“空”的时间,在深入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本质。
考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讨论主题,例如“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关系中的作用”。 考生可以围绕该题目,结合个人经历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并梳理相应现象,通过分析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考生还可以围绕“科技、时间与人”的“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科技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也可以阐释和展示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个经历来写一篇叙述; 如果学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也在意向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简洁明了,寓意丰富,给考生写作时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 它不同于以往限制写作方向的命题作文,不同于以往给定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基于材料的作文。 简洁的指导文本鼓励学生想象生活中的现象并形成清晰的观点。 或者相对浓缩的感受,用叙述、抒情、议论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避免写得全面但只触及表面或简单罗列正反现象而没有独立见解。 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的高度综合思维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体现。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拓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这样,考试和教学就统一了。
国家卷B
测试题内容: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你变得更明亮; 挡住别人的路并不会让你走得更远。
“一花独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无论它多么美丽,也会显得单调。
以上两份材料均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共同真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准备好自己的标题; 请勿复制或剽窃; 不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走现代化道路》的主旨演讲;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主题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本文的两个材料均来自上述两次演讲。 它们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当代问题。 但所揭示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性,语言生动形象,蕴藏着大智慧。
素材一:吹灭别人的灯,挡住别人的路,看似你获得了暂时的“优势”,但实际上,你被别人看不起,最终会被别人排斥。 生动朴实的文字,蕴藏着令人深思的生活方式。 材料2用“一花”和“百花”来说明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一花”与“百花”是相通的。 “一花”之美在“百花”中凸显,“百花”之春是在“一花”的基础上的。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如此。 材料1和材料2一起使用形成一组对话关系。 材料 1 讨论了不应该做什么,材料 2 提供了行动的想法。
在掌握了这两种材料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就有了相当大的写作空间和角度。 熟悉政治、了解国际时事的同学,可以就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前核心技术领域的“卡壳”困境。 解决在科技发展中探索自立和学习。 “情感是文学的基础,文字是理论的基础”。 这个问题出现在中文报纸上,答案与政治报纸上的答案不同。 “理解与思考”不在于意图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意图和结论。 形成结论的过程。 前述对作文材料的概念解读,应转化为文章写作中新鲜事例的呈现和丰富事实的分析。 那些事实材料在头脑中浮现,通过语言文字过滤、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心思想碰撞的过程、情感激荡的过程。 少一些空话,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论证才有根据,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
从材料的字面意义回归到生命和成长,也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讨论或叙事文章。 如果学生能结合个人生活和学术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入手,用生动细致的描述,让读者回到“场景”,写场景中的人和事,写对事物的理解。材料,这不仅仅是一个考场。 一张满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学生中学思想认识和生活的总结。 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 两种材料都“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陈述了共同的真理”。 如果学生能从这两份材料出发,想出比较典型的语用案例,并讲解阅读欣赏和表达交流的一般规则,可以说是一篇方法独特的好文章。
语文是修身养性的独特载体,其教育价值体现在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中。 本次写作测试涉及的测试意图和目标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人性; 既抽象又生动; 主题教育和语言教育。 俗话说:“经直而后纬全,理则通畅”。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文章必须站得住脚,对每种材料各自的观点以及两种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可以有丰富的延伸。 把思想政治原则融入汉语,用汉语体现思想政治原则,正是试题的初衷。
新课程标准第一卷
测试题内容:
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交流,触动心灵,启发智慧;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您什么联想和想法?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准备好自己的标题; 请勿复制或剽窃; 不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材料列出了“好故事”在不同情境、场合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最后一句“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旋律。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列出的代表性场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神话传说团结部落,形成合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来阐释自己的学说。 秦汉以来,故事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偏颇、通俗的表达方式; 当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故事层出不穷,比如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大多数考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种故事的力量都或多或少有真切的感受。 因此,这道题的题材非常广泛,也贴近考生的生活。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出的内容进行联想。 思考一下,选择最有创意、最合适的写作主题。
好故事的标准可能不同。 有的故事因曲折而精彩,有的故事因人物生动而精彩; 有的故事的优点是通俗易懂,有的故事的优点是思想深刻……一般来说,根据故事的内容来判断故事的好坏,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法。 。 至于讲故事的方式,则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认识,对讲故事艺术的进一步理解,自然也是题主的意思。
想象如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发挥故事的力量有很多种可能性。 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好的故事能够触动心灵,激发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给予我们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智慧; 一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故事改变轨迹,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一个好故事得到充分展示。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其力量; 他们还可以设计自己的情境并讲述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故事。 权力,它给社会带来的能量,或者说它给时代带来的影响。
关于这个主题的各种写作风格都有自己的优势。 考生可以记录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 能够对某一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论证某一主题; 他们还可以探索诸如如何讲故事以使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 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和个人感受,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 这道题复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也体现了其对考生的友好程度。
新课程标准第二卷
测试题内容:
本文《语言文本应用二》中提到的“安静、不受打扰”的理念,在当代青少年中并不罕见。 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来放松、安定和成长。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准备好自己的标题; 请勿复制或剽窃; 不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这是一道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作文题。 阅读与写作结合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中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题目。 写作与论文中其他模块的材料有一定的关联和对话。 为了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限制,我们选择了联系相对简单的实用材料。
作文题利用语文应用二材料中提到的“安静、不受打扰”的思路引出“青少年有时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自己的空间”的话题。 素材中提到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空间,也可以指虚拟空间。 “希望”是一个愿望,值得肯定。 青春期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 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情等各种困惑。 他们还面临着学习任务重、学业压力大等问题。 有时他们会表现出一些略显自私的情绪,这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长辈担心他们甚至会被视为“不爱任何人”。 这种特征可能会将青少年推入封闭的自我空间。 试题定位为“放松、沉淀、成长”,这是出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共情。 是一种“安静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的善意表达。 旨在了解青少年,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亲密朋友。” 论文问题呼应了这一要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 是一个可以让你放松、静心、积蓄力量、充电、持续成长的地方。 这里面有你自己的忧虑和愿望,也有朋友的友情和社会的关心。 、未来想象等。考生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空间的内容,或者写下如何打造自己空间的想法来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解为什么想要拥有自己的空间,与父母和老师交谈,并告诉他们想要什么。 我们不必太担心拥有“自己的空间”。 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空间”的含义。 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我们可以暂时放松、安定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想法。 ,让你能够更好的成长; 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从自己的角度、单一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语言与文本应用二中提到的佩戴耳机只是一种方式。 此信息可作为提醒。 考生可以想其他的方式,比如读书、写日记、做剪报、独自跑步等,这些都能为年轻人营造自我意识。 空间。
作文题贴近考生实际情况,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及相关问题的意义和内涵,积极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鼓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题目内容清晰,选题简单,更容易让考生思考联想,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北京卷
测试题内容:
微写作
选择以下三个问题之一并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学区、学校和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
(1)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 班级正计划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但对于是否需要创建,学生们意见不一。 请说明你的意见和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组织清晰。
(2)文学社杂志拟开设“纸上花开”读书专栏。 请从经典文学作品中选取与花有关的场景,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评。 要求:写出作品标题,与作品内容一致; 组织清晰,语言简洁。
(3)请写一首以“我的心跳得好快”开头的短诗或抒情文字。 准备自己的主题。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作品
选择以下两个问题之一并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问题写在答题纸上。 学区、学校和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
(一)“巡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 如今,它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维持青春、维持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等。
请以“电池寿命”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据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文字清晰。
(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的时刻。 生活中出现的时刻有很多:国旗下的演讲、研究成果的报告、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的出现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每一个出现也都有一个故事。
请写一篇记叙文,题目是“外观”。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描述详细; 语言流畅,文字清晰。
上海卷
测试题内容:
一个人是否仅仅因为好奇而愿意探索陌生的世界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1)准备自己的题目; (二)不少于800字。
天津卷
测试题内容:
与勇敢的人一起工作
无言阅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世纪前,在天津读书的青年周恩来为勉励自己交友、做事、读书求知而写下了这副对联。 读完这副对联,你有什么联想和想法呢? 请选择任意角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准备好自己的头衔;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 不得抄袭、复制。
来源丨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