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教高中高考作文:文学死了吗? 普及文学?想得太多,真正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教好。
余华(IC照片/图片)
近日,著名作家余华登上中学生培训讲台,讲授“高中、高考如何写好作文”,引起巨大争议。
一些文学爱好者感叹“文学已死”,而一些乐观的评论者则认为作家向中学教授作文将有助于文学的普及。 这两种观点都有偏见。
之所以说“文学已死”,无非就是作家“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居然“摔倒了”,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老师。 众所周知,文学写作直到最近才成为一门专门职业。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文学创作都是“副业”,作家依靠其他职业和专业知识谋生是很正常的。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很多作家其实都是“死后被认可”的,他们生前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作家。
例如,拉丁写作的两个伟大例子,西塞罗和凯撒,从未从他们的写作中赚到过钱。 西塞罗的著名演讲要么是为司法事务而写,要么是为自己的政治活动而写,他从来没有文学创作的意识。 凯撒的代表作《高卢战争》中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为了应对政敌的攻击和炫耀自己的军事功绩而创作的。 在那些日子里,通过专业写作赚取佣金或版税来维持收支平衡是闻所未闻的。
这当然不妨碍西塞罗和凯撒被后世授予文学家或作家的称号。 他们的代表作确实非常有文学性,无愧于这样的称号。 然而,配得上只是死后的认可。
作家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只有出版业和新闻媒体成熟起来,能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足够的报酬时,才能实现,而这在现代已经是这样了。
即使是职业作家,仍然有很多著名作家是“业余作家”,比如从事枯燥的保险行业的卡夫卡。 还有职业生涯多姿多彩的欧·亨利。 如果他的银行生涯没有因腐败入狱而中断,他可能会一直是一名“业余创作者”,直到默默无闻地死去。 最近的例子是JK罗琳,一位糟糕的秘书,她的长期失业迫使她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
作家“不务正业”其实很正常,也不值得感到莫名的悲愤、跺脚、捶胸顿足地感叹“文学已死”。 只是加入作协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就像是一份有报酬的工作。 中国公众对于职业作家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余华的“出圈”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怀疑的另类。
所以,对于余华指导的高考作文,大家不必太紧张。 如果真的能帮助学生提高考试写作能力,那就更好了。 但这令人担忧。 我担心的不是余华的文学水平,而是他的辅导太文学了。
无论是中考写作还是高考写作,都不要过分追求文学性。 在很多情况下,文学性不仅不值得赞扬,而且还可能带来麻烦。 例如,司法文件讲究严谨,而商业文件最重要的是清晰。 在这些应用文体中,文学的“侵入”只会降低表达和认知的效率。
中高考作文写作的核心应该是测试基本写作能力,特别是议论文写作。 文字流畅、表达清晰、逻辑严密是最重要的。 适当提高文学性可以是锦上添花,但过度的文学性却会成为轻浮、抢眼的锦上添花。 如果余华真的把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的辅导班变成了普及文学知识的班,那么侧重点就不准确了。
再者,余华擅长文学,并不意味着他擅长教育。 辅导高考作文是一项教育培训工作。 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导师的教育专业能力,这或许不是余华的强项。
高考写作由作家辅导的想法看似合乎逻辑,但实际上是有风险的。 毕竟,好作家和好老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两个角色很难无缝衔接。 你能做的不一定是你能说的。 无论导师的文学写作多么出色,如果不能清晰地表达有用的经验,学生的写作技巧就无法提高。
从这一点来看,补习班的主办方想利用余华的名气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他们真希望“外国和尚善念经”,恐怕要失望了。
总而言之,余华教作文不是问题,能不能教好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