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5年高考:在论文中使用哲学思考的工具
高考作文准备应将哲学思维训练纳入高中写作中,以达到对作文材料或作文题的理性分析和深入分析。
纵观2014年高考全部18道问答题,是否属于“社会时事型”(如国家大纲论文中的“农民工与医疗费用”)、“文学作品型”(如“智能芯片”)天津报的“遐想”)或“理论”“观点型”(如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立足现实,依靠情境,最终归结为理性猜测。 高考作文明确要求具有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主要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意识的缺乏在中国公民中极为普遍。 孙绍珍教授近年来多次强调,作文命题如果不能为考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就可能养成学生的片面思维。
那么,作为高中师生,我们在准备高考作文时可以做些什么呢? 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笔者认为,更好的办法是将哲学思维训练融入到高中生的写作中,以达到更好地理解作文材料或作文。 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深入分析。
哲学思辨有“章节”可循
训练作文哲学思维有没有具体的切入点? 或许我们可以从总结以往高考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入手,结合高中政治教材中《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化、循序渐进的训练和训练。 推动。 以笔者所在上海地区的高考作文为例,我们研究、整理、总结了近三十年来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几乎所有的作文题。显式或隐式包含事物。 有某种关系隐藏着某种真理或哲学。 尤其是近年来,高考作文从隐性的思维要求走向了显性的要求:2008年的“他们”,隐含了“我们”与“他们”的辩证思维;2008年的“他们”,隐含了“我们”与“他们”的辩证思维; 2009年《板桥风》散文,是对继承与创新、整体与局部、“一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综合反思; 2010年是对给予与索取、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哲学反思; 2011年的两句话:“《铭文》要求从现象与本质、矛盾对立与统一的角度揭示生命、历史、文化等过程事物的特征;2012年的《灵魂的微光》讲天才与平凡”人、“放弃”与“认可”。思考“出去”之间的关系;2013年是关于“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情”,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2014年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限制与自由之间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矛盾。。因此,从写作思维的角度,我们提炼出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关联(现象与本质)、因果(原因与结果)、比较(求同求异)、批判性(量变与质变)、互联性(联系与发展)、镜头(共性与个性)、两侧(对立与统一)、质疑(肯定与否定与多元思考)等,为学生提供辩证思维和写作训练的营养。
专项训练有“法”可循
将上述哲学思想落实到培训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读文章——领会哲理——知要领——练技能”等环节来实施培训。 “读文章”和“理解哲学”首先可以领悟具体的、可感知的文章中所蕴含的某种哲学思想,从而了解该哲学思想的一般内容; “知要领”、“验功”,就是先总结提炼出最核心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写作中的要领,并用这个要领进行实践训练和提高。 下面以“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因和结果,一类是内因和外因,这里我们说的是内因和外因)来说明应用要领写作时。
在复习选题和写作思路时,我们可以灵活、恰当地运用“内外因”的哲学视角来帮助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住内在因素,看清深度。 在审查物质成分时,从果中追因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我们可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因果关系,从原因到思想。 然而,对原因的分析并不是盲目和主观的。 既要客观把握材料的内容,全面分析材料的意义,对原因的分析也要分轻重缓急。 一般来说,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 这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首要原因、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次要原因。 因此,从原因看思想时,写作首选内因,这样更容易写得深入,更容易表现出思想性。 比如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人们往往会抛弃心中闪过的那一丝光芒,只因为那是自己的东西。但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认识到自己抛弃了什么。” ”,当年我所教的学生通过巧妙的原因(内在因素)分析,写出了一篇完美的作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如下:
时间的流逝,让往日的微光消失得无影无踪; 岁月的尘埃,让思念的结晶锁定在舞台上,身边的知心朋友寥寥无几。 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剧,也是思想文化的悲剧。
从表面上看,这种悲伤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 萨特尖锐地揭露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技术对人文的漠视和侵犯。 如今的万能搜索工具早已将人们心中的一丝光明扼杀在摇篮里。 然而,本质上,悲伤源于人类的“三心”:贫乏之心——认为自己的思想只是“下等人”而不是“白雪”; 依赖的核心——对某件事或某个提议的习惯性请求。 互联网,缺乏独立思考; 懒惰的头脑——即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很快写下来,就会被遗忘,随风而逝。
2、分析外部因素容易创新。 然而,在材料构成的专题回顾中,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和现象的外在原因,有时能取得令人惊讶的结果。 比如,对于明星“变坏”的问题,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是“明星”自身素质不够、社会责任感缺失(内因)造成的,但学者单学文却写了一篇文章,题为《 ’《明星如何‘变坏’》(《文汇报》2010年9月3日)一文从粉丝、媒体、社会环境等方面寻找原因,认为“粉丝”、媒体的纵容和“收视率” “万恶之源”是“星辰变坏”的重要原因,其结论发人深省,具有启发性。
3、对内、对外都要深思熟虑。 当然,分析原因时“内外兼顾”可以使讨论更具思辨性。 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对原因的分析决不是简单一分为二,兼顾内部和外部,而是要注重主因和次要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作为补充,以免分析时造成混乱。 要知道,这种冷漠的分析又陷入了简单、肤浅的泥潭。
我们相信,如果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实践,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教导,他们的作文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同时,也可以为将来进入大学和社会培养相应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为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年报名信息!
编辑的选择:
专家助你2015年高考作文秀出“凤头”风范
2015年高考语文名师教你如何写满分叙事作文
2015年高考作文体系写作指导:承前启后的六大技巧